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10月《小康》
  栏目:社会
统筹就业应上升为国策

★文 /方元龙

小康2004.10_页面_12.jpg

  进入21世纪,就业不足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我国将长期面对超级庞大就业需要的巨大压力。

  一是劳动力总资源的庞大。我国总人口近13亿,未来20年内将达到15亿左右,目前全国的劳动力资源总量约9亿人(2000年为8.88亿人),接近世界全部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2000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9.03亿,见《国际统计年鉴,2002》)。到202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超过10亿人,超过世界全部发达国家的总人口。

  二是新增就业需求的庞大。如保持2001年57.2%的就业参与率不变,则未来20年内全国实际就业人数将达8.5亿人,需要新增就业1.2亿人,相当于增加一个日本国的人口。尤其是“十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农村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2300万(见新华网,2003-6-27)。

  三是再就业需求的庞大。据有关方面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2000万,约占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这部分人急切期望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在全国现有的7.37亿就业人员中,目前还存在着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和2000多万城镇职工冗员,这部分人也需要转移就业与再就业。

  四是转移就业需求的庞大。转移就业的总趋势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从第一产业领域转向二三产业领域。在过去10多年中,我国城镇大约接纳1.3亿农村人口的自发转移,其中约1亿农村劳动力(中经网,2003-8-27)。我国目前还有8亿农村人口,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就业者达3.7亿,如果在未来20-30年内,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能提高到目前美国的十分之一,则需要向二三产业、向城镇转移出劳动力2亿以上。这个就业大转移(再就业)的本身,就是我国实现小康目标对就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农村就业的持续大转移,对现有城镇就业体系构成巨大的冲击,对扩大城镇就业提出了新挑战。

  五是科技进步加快对劳动力的替代。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管理和资本对就业的替代与排斥,必然引发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下降。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联系),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0.3,下降到90年代的0.1。从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中,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倍多,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就业中的比例只增加了0.9个百分点。去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9%,而第二产业领域就业人员反而从16284万人下降到15780万人,减少了504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又跌回到1991年21.4%的水平。可以预见,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将使我国就业压力日益增强。在超强就业需求的压力下,就业资源短缺,就业不充分,将是我国长期面对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有效就业资源究竟有多大?去年我国实际就业人员为7.4亿人,扣除其中的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2000多万城镇职工冗员,真正有效的就业岗位也只有5.2亿个,实际就业参与率为40%。如按世界平均就业参与率48.7%(2000年)计算,则目前我国有效就业总资源应在6.3亿个左右,未来总人口达到15亿时也只有7.3亿个左右。即使通过努力达到国家就业水平,如美国2000年51.4%的就业参与率,未来20年内,我国的就业总资源也大约只有7.7亿个左右。因此,今后我国能增加的有效就业空间十分有限。

  解决好就业问题,既是对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个严峻考验,也是贯彻好“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笔者认为,在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上,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必须从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利益出发,增强国家的调动和发掘就业资源,调节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效率,增强就业公平和维护全社会成员整体就业利益的整体统筹就业能力。提高国家统筹就业的整体能力,实现对全社会就业的有效统筹,应当成为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治国战略,甚至应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


《小康》2004年第10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11-03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