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8月《小康》
  栏目:卷首语
卷首语:为政者应习惯于倾听不同声音

★文 /《小康》编辑部

小康2004.8_页面_05.jpg

  此处指的“不同声音”,不仅是指“异议”、“歧见”,也是指不同的“话语方式”。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有大夫向子产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凭什么?人们早晚聚集在乡校,谈论执政的善恶对错。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者,我则改之。这是我应该奉以为师的啊,为什么要毁?

  春秋时的“乡校”就是后世的学堂、学校,也是人们议论朝政得失的地方。子产是当时郑国的执政(即宰相),他对民众议政乃至批评时政持宽容态度,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民众的意见好比河流,长久堵塞的结果,就有可能如大坝决堤,损失就大了,要挽救都来不及;因此不如采取“疏导”的办法,让人们的意见和情绪及时得到渲泄,并化为执政者的“良药”。

  在现代政治话语体系中,要求领导者听取公众意见,则不仅是个“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民主政治体制的本质规定,是法治社会中政治人物与公众之间平等、互动关系的表征。然而,我们有些官员对这一点颇不理解,习惯于各种官话、套话与阿谀奉承之词,不但听不得公众的批评意见,甚至对某些听来有些“生疏”、“刺耳”、不那么“中规中矩”的语言表述方式也不能承受。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北大学生在游行队伍中突然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举国为之振奋!刚走出文革黑暗不久的国人,眼前突然亮起一道艳丽的彩虹,那种深入肺腑刻骨铭心的感觉无以言表!短短四个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体制语言的表述,传递出民众对领袖的挚爱,传递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髓!而当时在一部分人中间却也引起了哗然,令他们麻木的神经为之震颤:“怎么可以这样对领袖直呼其名?没上没下,岂非大不敬?!”而小平同志自己是如何回应年轻学生的声音的呢?适值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缅怀伟人,我们不禁又一次想起了他老人家那句著名的自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言为心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为政者应善于吸取那些富有时代意义的话语方式及其内涵。《小康》亦有意于用自己的平台建构一种新的“话语”。


《小康》2004年第08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8-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