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6月《小康》
  栏目:社会
枣庄“突围计划”

★文 /施平

  2003年5月,枣庄市开始了职业教育学校的改革调整,将商业学校、机械电子学校等七所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枣庄职业技术学院”,并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

  七所学校变成了一所,也因此不需要那么多教师——枣庄的教改因此而来:教龄满30年的提前退休,剩下195人,通过考试再录取60名。而落选的135人由“原学校的主管部门和技术学院负责安置”。

  考试时间定为2003年的6月22日。之前3天(即2003年6月19日),枣庄市政府下发相关文件,规定经过考试淘汰下来的135位教师须填写辞职申请表,按照工龄领取相应的安置费;辞职人员的档案则转入市人才交流中心。文件没有规定辞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处置办法。

  落选的教师告诉记者,这个文件是在6月21号下午发到各学校。考完以后,校方才把文件传达给他们。“安置”原来是“自动辞职”,这是教师们始料不及的。

  紧接着,录取名单产生了,遭到“淘汰”的135位教师也产生了,其中包括张全丰。

  “这并非是一起简单的教改事件,真实原因在于政府急着将七所学校的用地收回,用于商业开发。”一位落选的教师告诉记者,通俗一点讲,就是“政府看中了学校的地”。

  七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分别是枣庄市机械电子技术学校、商业中专学校,各占地10亩左右——2004年5月初,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枣庄市繁华的中心区域——文化路与振兴路口,一栋陈旧的四层楼房映入记者的眼帘。楼房底层的二十间商铺房,有三四家在营业,而其他都被封着。三层和四层的门窗则悉数被毁,一派拆迁后的狼籍。

  楼房的后面,是一块满地碎头烂瓦的院子,几处残垣断壁默然伫立。

  这栋楼房,就是原枣庄市机械电子技术学校的教学楼。

  底楼的一间房间挂着“售楼处”的牌子,记者以有意买房的方式向里边的人员咨询。得知一层、二层被开发成了商铺房,正在出售,均价为3600元。商铺一共20套,已售出4套,被预定了10套。三层和四层将被开发成住房。

  位于光明路的原商业学校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学校原来的建筑已被全部拆除。在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土地的使用权被浙江某企业购买,也将开发成住宅小区。当地国土资源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商业中专的10亩地卖了580万元。

  政府运营遭遇困局

  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亦因煤的枯竭而面临困局的资源型工业城市。

  据新华社2003年年底的有关报道曾描述了1998年的枣庄:

  枣庄,中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城之一,已不得不面对资源逐渐枯竭的事实,曾长期占枣庄经济总量80%的煤炭,正在失去昔日闪耀的光彩。因煤炭采空而形成“塌陷”,在矿区是常有的现象。但枣庄市经济的“塌陷”却是一种全军覆没。

  枣庄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吴承鉴用“四了”概括了1998年的“惨状”:大的垮了,枣庄矿务局5个骨干大矿资源枯竭后破产;鲁化、橡胶、二棉、台儿庄水泥厂等一批大企业“亏不成军”;小的关了,全市157处煤矿关闭91处,129家水泥厂关闭43处;价格降了,煤炭价格下跌40%左右;贷款的路断了,山东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同时把枣庄市列为金融高风险区,只收不贷。鲁南化肥厂仅剩的90万元职工食堂生活费,也被法院强制执行走了。

  到1998年底,市属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103%,亏损总额达47亿元,整个国有经济“资不抵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利润是负189万元。全市停产半停产企业897家,占一半以上。一个只有360万人口的市,下岗职工达7.6万人。

  煤炭产业面临转移,矿区逐步将西迁至滕州市——滕州尽管是枣庄下面的县级市,但独立计算的财政体系,使得枣庄市的财政将因产业转移而面临一次“逼宫”。

  时隔5年,枣庄市政府在其2003年工作报告中,对经济发展现状给了一个描述:全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基础较弱;财政收入总量偏小,人均占有财政收入偏低……

  枣庄“突围”

  在这片当年曾发生台儿庄战役的土地上,枣庄市政府精心构思“突围计划”。

  产业转型显得困难重重,而且多年积弊不是一朝能够解决的,枣庄市打造“煤化工城”构想的一些组成项目,大多依附于条线,离不开上层主管部门的扶持,主动权并不在己,事实上也难以实质性地插手其中,而且收效至少也在三五年之后。

  在见诸于各种公开资料中,枣庄市政府格外钟情于其“乾坤大挪移”式的城市搬迁计划。

  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枣庄提供了详细的理由——

  现有的枣庄中心城区是在原枣庄中心煤矿(现已枯竭)的周边兴建起来的,自民国初期一直到现在。随着煤炭的枯竭和社会的发展,现有中心城区的区位劣势正在显现出来:远离104国道、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资源枯竭,现有中心城区已经被边缘化了!

  而枣庄市的市府搬迁计划给枣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按照枣庄市政府新的规划,在现有城区和新城区(位于枣庄市薛城区)之间,将形成一个新的文化、高新技术产业带——枣薛经济带。

  一切又回到土地这个当前中国城镇经济中的悖论:城市规模的扩张往往是预先的政府设定,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产业扩张来推动。所以当政府以扩张的名义圈起大量的土地时,却不得不发现,不知道该用什么实质性产业去填充这些土地。

  外生的产业扩张,由那些产业巨头们决定选择在什么地方投入多少资金——大量的“筑巢引凤”行为造成了城市、开发区彼此之间的“敌意”和恶性竞争;内生的产业扩张,则并非所有地方的民营资本都有强大的实力。有没有第三条道路?条线、上级政府指定的项目开发可能是一条道路。但对这块蛋糕,从来就不缺少竞争者,而且随着决策的日益市场化,指定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

  当然,枣庄市政府还是全力推行其“全民招商引资战略”,专门成立招商局,打出“枣庄以外就是外,利用外力发展枣庄”、“不求所有,但求发展”的口号。当地政府官员介绍,每一位为枣庄拉来投资项目的人,都会得到占项目总投资额10%的奖励。

  人气、泡沫与命运

  土地是招商引资的基础,然而,招商后又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已经建成的项目。

  在枣庄市区北部,有一条远近闻名的“香港街”。全长近889米,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有商铺400个。香港街于2003底竣工,分为东西两段,分别由香港和枣庄本地的两个企业开发。在西段的销售处,记者拿到了一张“关于建设路利民集市迁入香港街经营的通告”,通告自2004年4月23日起执行,赫然盖着工商、工商等部门的印章。

  “香港街”实行了极其优惠的政策,比如收取较低的租金、免除头一年的租金等,但是经营仍不能令人满意。一位知情人介绍,“香港街”西段的情况好一些,可是商铺出租率才不过30%,而东段更糟,只有寥寥几家。

  拆墙补漏的办法确实能在某个地段集中人气,但一座城市的人气总盘子并不可能因此而大为改善。

  君山商城比“香港街”的开发早一些,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记者发现,这里开张的店铺也是寥寥无几。一位老板告诉记者,这里也是采取前期免租的措施,头半年还有些商家,后来免租期过了,开发商来收取租金,很多商家就逃了。

  一位市民说:“没有较大的市场容量,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些地方就成了泡沫。”

  另一位市民则夸张地形容:“大街上,凡是门面房都被征用,用来做商业开发。”当然,事实远没到这种程度。

  但处于市区繁华地段的两所学校,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拆迁、商业开发的命运。


《小康》2004年第06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6-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