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5月《小康》
  栏目:观察
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浪子回头”记

★文 /洪立

  为当市长不惜与工党决裂

  在2000年以前,伦敦虽说贵为大英帝国首都,但居然连个真正的市政府和市长都没有。过去尽管也有“伦敦市”的说法,但指的只是面积仅2.59平方公里的中心老城区(有人称“金融城”),充其量只能算其他大都市的一个区而已。

  当时伦敦的市政机构分为两级,基层一级是老城区和周边32个区镇(市区13个区,市郊19个镇)的自治政府;其上一级叫“大伦敦市政委员会”(Greater London Council),简称“GLC”,它有点像其他大都市的市政府,但几乎没有实权,只能协调一下首都的总体规划、交通、公园管理等跨区事务。GLC由各区镇选出的100名议员组成,他们再推举出15名核心“常委”。但就是这么个松散型的市政委员会,在1986年还让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给撤了。

  1997年布莱尔的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伦敦应该有个市政府,首届市长选举遂于2000年举行。首届“京兆尹”选举,竞争自然很激烈。1999年11月,当过6年GLC主席的工党老党员肯·利文斯通宣布参选。“草根英雄”出身的利文斯通人望最高,但由于太过特立独行,素来不讨党内大佬欢心,因此在次年2月的党内初选中,竟被上面通过复杂的选拔制度做了手脚,使他败给高层属意的弗兰克·多卜森。

  利文斯通眼见出线无望,而自己的支持率又一路领先,便孤注一掷,做了“我政治生命中一个最艰难的决定、一次最大的赌博”——毅然退出加入30年的工党,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选。当年5月4日,他以58%的得票率当选首任伦敦市长,工党候选人多卜森只获第三。布莱尔对这个叛徒视如寇仇,预言他“将给伦敦带来一场灾难”。

  从无政府主义者到工党左派

  利文斯通是土生土长的伦敦本地人,1945年6月17日出生于兰贝思区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母都是保守党的支持者。父亲原是海员,上岸后当了门窗清洗工;母亲是舞者出身,做过引座的知客和营业员。利文斯通中学毕业后,先在伦敦一家癌症研究所当了8年技术员,负责管理试验用动物;后来考上一所师范学院,获教师资格后没拿过教鞭便直接步入政坛。

  1969年利文斯通加入工党。他自幼观点左倾,是家中的“叛逆分子”,11岁时就反对英法入侵苏伊士运河;后来才从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社会党人,属于工党左派。

  1971年利文斯通首次当选兰贝思区议员,1978年又代表卡姆登区当选,其间他长期担任两个区的住房委员会副主席、主席职务。1973年师范刚毕业,他就被选为大伦敦市政委员会委员,仍负责住房工作。1981年他当选GLC主席,直至1986年3月该委员会被解散。

  1979年利文斯通首次进军全国政坛,但在下院议员竞选中败北。GLC消失后,他在1987年成功跨过泰晤士河,当选东布伦特区的下院议员,一直做到2000年,并于1987年和1997年两度入选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

  “红色阿肯”爱和首相唱反调

  利文斯通出身草根,历来走亲民路线,最大特点是直言不讳,行事高调,从不担心引起争端,甚至可以说经常有意如此,以引起媒体的注意,隔三岔五就上一次头条。这使得他深受市民的欢迎,每天乘地铁上班的路上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但这种口没遮拦、做事泼辣的高调风格在政界却容易树敌。

  1980年代担任GLC主席时,就是因为他屡屡抨击撒切尔夫人的保守政策,导致GLC最终被撤消,但伦敦人也记住了利文斯通这个名字。他的左倾政策招来了小报的攻讦,默多克的《太阳报》曾咒骂他是“全英国最可憎的人”。

  即使在工党内部中,利文斯通也被视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疯病人”和刺儿头。布莱尔觉得这位“红色阿肯”是个危险人物:1980年代工党因提出极端政策,在选战中屡遭败绩,利文斯通正是当时“疯狂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利文斯通辩解说,1980年代自己的一些主张后来已经为政府所采纳,如与北爱共和军和谈、从北爱撤军、承认同性恋者的权利、消除性别和种族歧视等。他还长期主张一些左派不赞成的政策,如比例选举、加入欧元区、党内直选等,但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大多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实用主义而非意识形态。

  布莱尔上台后,大幅改变了工党的激进路线,利文斯通却不能苟同。他极力反对将伦敦地铁私有化等“右转”政策;布莱尔紧跟美国总统布什,利文斯通却高调反对伊拉克战争,公开指责布什是“对地球生命的最大威胁”和“自二十年代的哈定以来最腐败的美国总统”,“他不是合法当选的……我希望看到其政府被推翻,就像萨达姆·侯赛因被推翻一样”。

  大胆新政石破天惊

  利文斯通引起争议的做法还包括,向市中心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鸽子宣战,称它们乱拉粪便,破坏环境卫生和建筑安全,是“会飞的老鼠”。他派出老鹰驱赶鸽子,并重罚违规的喂鸽人。

  最能显示利文斯通胆略的,是在去年2月开始实施的拥堵费征收政策——对进入市区的车辆每天征收5英镑,此举激怒了众多有车族和零售业者。尽管最初批评报道不断,这项措施最终大获成功,得到了多数市民的支持。一年内市区车流量减少了18%,公交车延误率下降了30%,公交乘客增加了2.9万人,第一年创收6800万英镑,不少国内外城市都有意效仿。

  利文斯通指出:“这是在我的33年公职生活中,参与过的惟一一件结果好于预期的事。”观察家指出,这项政策其实正是“新工党主义”的体现,但工党政府没有勇气亲力施为,只能将信将疑、半带敬畏地骑墙观望;后来见这位叛徒竟能“小人能志”,不禁又嫉妒不已。

  利文斯通推行新政的魄力使布莱尔不得不相信,此人的确是能干一番事业的改革派人才,工党或许应该对他重新敞开大门。

  浪子回头金不换

  早在2002年,利文斯通就已要求重新加入工党,但当年9月工党领导层的投票却让他吃了闭门羹;当时布莱尔投的是反对票。

  最终迫使布莱尔和工党改变主意的,是工党提名的伦敦市长候选人加弗伦女士太不争气,民调支持率只排第四,而工党决不能允许在今年地方及欧洲议会选战打响之时,再次蒙受在京畿遭惨败的羞辱。于是,今年1月6日召开的工党全国执委会以25票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同意重新接纳退党5年的利文斯通。

  布莱尔事后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利在治理首都上干得相当不错,“以前我预言他会给伦敦带来灾难的说法事实证明是错了。我认为,在政界你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现实。”他还表示,让利文斯通归队既有利于党内团结,也符合伦敦市的利益;至于此人对布什总统的严厉批判,他倒是以为:发表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不能算冒犯自己。

  利文斯通对首相的态度大加赞赏:“我进英国政坛已经40年了,还从未听说哪位首相有承认‘我错了’的勇气”。他形容自己和工党像一对破镜重圆的夫妻:“有些人结婚后离异了;但分开几年后,又觉得彼此非常思念,于是又复婚了。”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各取所需的“权宜婚姻”。

  不过,利文斯通表示今后虽然会遵守党纪,“但我永远也不会去管束自己的舌头,而且也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我还是原来的我。首相和我都不打算改变对方,如果我成为工党的市长候选人,这并不意味着我支持伊战,也不意味他赞成我对布什总统的看法。”

  暗中觊觎首相宝座?

  工党前主席金诺克等人仍强烈反对利文斯通的归来,认为他独立欲太强,只会为工党埋下分裂隐患;“利文斯通从来只属于过一个政党——利文斯通党。”反对派认为,此人就像一头貌似温驯的政治野兽,一旦被放进家门,就会野性大发,撕碎家什并吓坏小孩。

  工党重新接纳人称“过去20年来最受欢迎的工党政治家”的利文斯通,是为了借重他的人气,那利文斯通为什么又急于恢复党籍呢?据推测,他作为无党派人士,毕竟过于势单力孤,渴望有工党强大的宣传机器的撑腰。

  还有一种“野心说”:保守党对手诺里斯指出,利文斯通认为自己可以改造工党,甚至有朝一日能当上党主席;“他相信托洛茨基的观点——如果你想掌握一个组织,首先必须成为其成员。他认为布莱尔和布莱尔主义已经终结,自己的出头之日终将来临。”

  英国《卫报》评价说,利文斯通是最工于算计、最敏锐、也是最雄心勃勃的当代英国政治家之一;这次胜利归队使他又一次完败对手,在对手选择的游戏中棋高一着,以智取胜。

  利文斯通轶闻:

  今年3月20日,58岁的利文斯通喜得千金,取名叫“米娅”。他请了两周的父亲假,暂不处理公务,紧急事务除外。他是57岁才当上爸爸的,头一胎是个男孩,出生于2002年12月,取名托马斯。

  利文斯通也是个“未婚同居者”。1973年师范毕业后他一度与女教师克里斯汀·查普曼结婚,他们的幼子不幸在出生后早夭,1982年两人离婚。后来他与“大赦国际”的英国负责人凯特·艾伦同居了20年,最后于2001年11月分手。现任女友毕尔是1996年认识的,当时她在伦敦《晚旗报》下属的一家杂志工作。当选市长后,利文斯通任命毕尔为自己的私人办公室主任。


《小康》2004年第05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5-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