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5月《小康》
  栏目:人物
徐匡迪:平民眼中的魅力学者

★文 /秦俊勇 杨景鳌

  上海7

  徐匡迪的知识面宽广,这是熟悉的他的人都赞同的,尤其他的英文,更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英语的突出也为他带来了机遇。

  1990年,他作为学术界的代表,参加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出访欧洲六国。这次出访,成为他进入政坛的伏笔。

  在访问过程中,徐匡迪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甚至比随团的翻译更精通一些专业术语。在谈到经济问题时,他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使外方十分佩服,也使当时的代表团团长朱镕基大力赞赏。

  1995年,徐匡迪出任上海市市长。从一个学者到一市之长,思维的转变,观念的更新,对一个学者要求很高,他也需要学习很多,就如同他自己说的;“以前我是搞冶金的特殊钢,

  用于航天、潜水艇等,一旦材料出现问题,就要先研究它的微观组织,所以科学家的思维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而政府部门的管理是从微观到宏观,比如说夏天下大雨,道路积水,水积得很深,一直淹到居民的家里,那研究的问题就不是这个地方的排水管,而是整个城市的管网系统。”

  但即使他努力去学习,也仍然遇到了每个当政者都有可能遇到的麻烦。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上海也被牵连进去,新开发的楼盘,空在那里没人买。新建的工厂,只能造一半,缺乏后续资金……

  面对压力,徐匡迪夜不能眠,政府千方百计的引进外资,结果却无法保全人家的投资,当时他想尽一切办法,绞尽脑汁,终于稳住了局势。

  从1995年到2001年,上海经济继续增长。在徐匡迪担任市长的7年间,他公私分明。据一位熟悉他的人讲,他提拔干部从不任人唯亲,谁有能力就提谁,对自己的家人更是要求严明,不准有事来找他,还定了条“六亲不认”的家规。

  2001年,他解甲归田,从上海市长的位置退下来,继续去做自己的学问。如同他经常说的:“学者可以不当领导,但还可以做学问”。

  徐匡迪的学者情结

  从进入上海工学院的那天起,他就和上工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担任市长期间,也没有忘记上工大的实验室。卸职后,人虽然在北京,可仍是上海大学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图书馆旁的日新楼,还有一间属于他的办公室,看管办公室的是丁伟中教授。

  丁伟中是徐匡迪的学生,早年留学海外,海外良好的条件曾一度让他犹豫不决,当时徐匡迪就写信给他,在信中讲了很多道理,要他一定回来,这封信现在他还保留着。最后,他回来了。那个时候,徐匡迪已经担任上海的市长。

  丁伟中回国后,就一直在上海大学做教授,但是和海外的同行仍然保持联系,后来,他曾经留学认识的朋友在上海开公司,邀请他去,但被他拒绝了。

  理由很简单,“我想去了后就对不起徐老师。”

  徐匡迪不仅潜移默化影响他的学生,他自己也放不下心中的学术,坚持研究。在他看来,做学问就是休息,听报告就是放松,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至今让丁伟中记忆深刻的是,1996年,徐匡迪的一位学生要毕业,论文刚修改好,拿去给他看,当时徐匡迪腰椎不太好,在医院病床做牵引,腿被它拉到空中,人是躺在床上的,当时他就把改好的论文放到病床边上,边看边和学生讨论。

  2002年后,徐匡迪去了北京,离上海远了,但是交流的机会更多了,现在丁伟中经常去北京,往往是晚上6点的火车,第二天早晨8点到,然后讨论一下午,只用一天时间。不过这些需要提前预约。

  徐匡迪每年也总是会回来几次,到学校去看看,和学校的老师交流问题,因为这里有他的实验室,他的情结,他曾经表示,退休后回来继续做学问。

  就在这里,为他留的办公室里,还有一副藏头对联:“匡扶兮广宇,迪启乎后昆。”

《小康》2004年第05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5-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