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02月《小康》
  栏目:人物
郭凤莲:孤独的品牌守卫者

★文 /赵奕

  “三十年河西”——经济品牌守卫者

  郭凤莲有两个儿子,他们年幼时,适逢郭最风光的几年,夫妻二人都无法照顾小孩。郭至今还记得两个场景:深夜下班回来,挨家挨户找儿子,不知道让谁家带去看着,嗓子都喊哑了。等找到孩子,发现孩子的嗓子也喊哑了,因为要妈妈;小儿子无暇照看,托嫂子喂养,一直长到9岁才回来,回来后不认她这个妈妈。

  所以,让郭凤莲谈谈沉寂的十年,她实在不愿意说什么,她说:“我的苦只有我和我的孩子知道,村民不知道。”

  这方面的报道确实不多,一个政治明星在人间蒸发了十年。郭凤莲的照片也突然少了10年,一个是扎两根麻花辫的姑娘,一个是烫着短发的中年妇女。只看前后的照片对比,感觉是一瞬间“摇身一变”,恍若隔世。

  郭凤莲在昔阳果树研究所待了5年,又去公路段待了5年。在果树研究所那间低矮的单人房间里,窗外的喇叭高声播放着“包产到户”的硕果,人民公社刹那间变成遥不可及的往事。

  问起大寨人,郭凤莲复出的时间,每个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1991年11月15号。”那天上午,上级党委在大寨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郭凤莲的任命。下午,郭跟村党支部其他同志开了会。

  在中国,公路段领导,无论从工作的繁杂程度,还是从个人责任来看,都远远小于村干部,这项工作可以用坐地收钱来形容。郭凤莲是明白人,不过上级令出如山。郭说:“组织命令是天命,我得服从。”

  郭凤莲走后,大寨村换过四任村支书,每个人都像白驹过隙。大寨,除了政治上备受指责,经济上也毫无起色。村办工厂好像旋转木马,重复着剪彩到倒闭的轮回。

  如果大寨不发展,它利用政治牌打经济仗的条件转瞬即逝。不过现在不同了,500多口人的发财梦捆绑成郭凤莲的个人理想。

  政治品牌守卫者郭凤莲的号召力还在。重回大寨的消息传出,她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许多人告诉郭凤莲,他们的村庄今非昔比,超过了大寨。

  郭凤莲下了决心,她的另外一句话像当初那样被传开:“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

  郭凤莲有经商的细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际,大寨搞过加工厂,往阳泉矿务局卖些粉条。她说,那时候他们跟阳泉的关系可好了。后来,因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粉条生意也给割掉了。

  到90年代,大寨经济要发展,光卖粉条解决不了问题。郭凤莲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

  老支部委员宋立英至今还记得,为了让大家看看大寨外头的情况,郭凤莲用了原来公路段的关系,喊了几辆大客车,让每户派一个代表,去石家庄转了转。宋说:“出去转要钱,我们没那个钱,只好走关系。”

  贫穷像影子一样跟随郭凤莲40多年,现在她要跑项目连差旅费都没有。毛泽东说,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其乐无穷。郭凤莲斗过天,斗过地,也斗过人,最后苦不堪言。现在,她要跟市场斗,终于其乐无穷起来。

  郭凤莲上千里的路程只坐硬座,不住宾馆只住小旅店,不吃大餐只吃方便面和火腿肠。1992年一年里,她4次北上,3次南下,行程六、七万公里,洽谈了近百个项目。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郭一起一落才开窍,中国农村在政治上需要跟进,不是创新,经济才是重中之重。

  引进项目是广种薄收,洽谈了近百个项目,最后落户大寨的就十几个。不过,十几个项目也让大寨改天换地。

  1992年,郭凤莲的第一个项目,与江苏江阴合作的羊毛衫厂落户大寨。同年,大寨村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大寨水泥公司成立,生产大寨牌水泥。

  随后,以“大寨”命名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寨酒、大寨醋、大寨面粉、大寨衬衣、大寨核桃露、大寨铝塑管、大寨杂粮……所有这些企业都由一个共同的公司管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就是郭凤莲。如果郭凤莲再有机会拍一张以她为中心的照片,周围需要安排一些人陪衬一下,那会是一大帮厂长、经理,而不是玉米地里几个稚气未脱的姑娘。

  10年之后的2002年,大寨经济发展达到最高水平,产值超过1亿元,利润4000万元。中国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个村产值过亿元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中国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之一的山西,560口人的大寨成功地由一个政治典型转化为一个经济典型。

  不过,仔细研究这些企业,就知道产值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大寨导游给记者的数字是人均收入5000块,大寨会计的数字是4000块,大寨村民说最多3000块。随着集体资产的急速增长,分配问题摆在了郭凤莲面前。

  郭凤莲的解释是,集体积累用于集体,集中起来干大事。例如2002年,集体花100万用于森林公园展览馆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可老百姓管不了这么多,他们希望分红。2002年底,集体第一次分了红,每个人100块,有些村民气急败坏了,没去领。

  除了分红,还有退耕还林。老一辈人不理解,辛辛苦苦手推肩扛搞出来的这点地,到头来怎么又种上树了。有人说,陈永贵要活着非气死不可。

  可见经济上去不是一了百了,郭凤莲重新回到孤独。

  郭凤莲承认自己步子小了,可能是因为年龄的问题,一个年过半百的女性在市场拼杀这么多年,有点疲惫。她说摊子要是太大,她就控制不了了。

  大寨的企业今年搞了承包。在此之前,除了那些给外头贴牌的商品,大寨本身企业的效益出现下滑,除了森林公园和水泥厂,全都陷入亏损的泥淖。

  不过,郭凤莲最担心的还是接班人问题。郭凤莲说:“我感觉他们吃的都是现成饭,对于他们的能力,说实在话,我是有怀疑的。”她又补充说,指望新人能够达到她这么高的荣誉,登上这么高的舞台,很难。

  郭凤莲必须拼杀,她必须保持那个遥指远方的造型。她不指,大寨就不知道往哪里走,这是一个品牌守卫者的骄傲,也是一个品牌守卫者的悲哀。


《小康》2004年第02期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02-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