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1年07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评论:要下大力气普及“救命神器”AED

★文 /廖保平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廖保平

  一台AED就是划分生与死的界线。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救命神器”AED,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应该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

  欧洲杯足球小组赛丹麦与芬兰之战出现了令全世界球迷揪心的一幕:比赛第42分钟,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没有任何身体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昏迷。幸运的是,医护人员及时抢救,在现场心肺复苏、AED体外除颤急救约15分钟后,埃里克森暂时摆脱了生命危险,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可能很多人听说过心肺复苏,但却对AED感到陌生。心肺复苏是一种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AED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

  由此可以看出,心肺复苏需要相当专业的技术,非专业人士很难正确操作,操作不当还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救人,还可能加速人的死亡。而AED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电击器,非专业人士都可以操作,当遇有心跳骤停人员时,只要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就可以有效制止猝死。

  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有人因各种原因心跳骤停的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施救,就很容易发生猝死。

  据不完全统计,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的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平均每年高达55万例。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在公共场所,救助心源性猝死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利用AED成功救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新闻事件频频见诸媒体。比如,2019年宿州学院利用AED成功救回一名心脏骤停学生;2020年,深圳路人用AED成功抢救心梗男子等等。被誉为“救命神器”的AED屡显神威,挽生命于既倒,其作用与价值得到了更多重视。有识之士不断建议,在公共场所配置AED。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也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公共场所应该大量装备AED,这一提议引起了很多人的积极响应。

  我国是从2006年前后开始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在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以及团体、企业、志愿者的助力下,我国的AED普及率和知晓程度正在逐年提升。然而,无论“数量”和“能量”上都还远远不够。有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国的AED只有2万台左右,平均每10万人仅有几台。而在美国和日本,每10万人拥有的AED数量已超过300台,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有媒体报道称,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目前人群密集、节奏极快的地铁站均未发现安装AED,其他城市的公共空间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一旦发生心源性疾病患者晕倒事件,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施救,如果附近配置有AED,无疑会大大地节约抢救时间,为生命保驾护航,而如果附近没有配置AED,就极有可能延误求助,导致悲剧发生。

  一台AED就是划分生与死的界线。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救命神器”AED,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应该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救人如救火,应该像设置消防栓一样配置安装AED,确保AED分布的密度。应该将此项工作纳入到“为民办实事”之中,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逐步实现公共场所的全覆盖。

  有杭州媒体报道称,在杭州,95%的市民不了解“救命神器”AED,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为了让这些昂贵的“救命神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至于成为摆设,让人敢用、会用,培训教育必不可少。应当学习日本的做法,在初高中的阶段设置培训项目,甚至成为驾校的必修课程,让AED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知、培训和利用。相信只要多管齐下,AED的普及利用将不再是遥远的梦。

  (作者系知名评论家、专栏作家、诗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7月上旬刊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1-07-08


2021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21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