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0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文化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演绎弱德之美

★文 /马春靓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马春靓

  “弱德之美”就像中国武术中太极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用平静迎接巨浪,正如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彰显出一种默默的承受与坚强。

搜狗截图20年10月21日1410_10.png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开启全球公映,其主题内容、人物设定与拍摄手法的平静感,在喧嚣的大众娱乐中仿佛一股清流涌向观众的视线,让观众对女性美的认知范畴、人生价值与意义等方面有了重新的思考。

  女人的美该如何定义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拓宽了大众对女性美的认知范畴。同样是记录成功女性主题的作品,很多影视剧作品或综艺节目通过炫目的灯光、震撼的音响、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华丽的场景等丰富的创作手段,让观众目不暇接,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仿佛拥有无限力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学表演、能经商、事业与家庭兼顾……击垮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无所不能。但这部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主角是一位年近百岁的女人,在96年的岁月中,她面临生活的困惑与不幸,却秉持着一种平静、淡定与从容的处世态度。在特殊的年代,她不畏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不辞辛苦地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辗转,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弘扬民族文化。电影中没有使用绚烂而复杂的艺术手段,几个场景、几段音乐、几种自然风景将影片主人公自创的名词——“弱德之美”进行了演绎与阐释。“弱德之美”就像中国武术中太极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用平静迎接巨浪,正如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彰显出一种默默的承受与坚强。

  同样是女性的主题,乘风破浪的迅猛与弱德之美的平静产生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在乘风破浪的喧嚣之后,弱德之美的平静却让人震撼与难以忘怀。这种震撼是剧中人物以一种平静淡定的姿态面对人生重大创伤后,还保持一种自谦、高尚的品格,云淡风轻般地对待人生的种种苦难。这种精神是对女性主题的重新书写与全新定义,即在外界的强压下,如何默默地承受痛苦,并坚持内心的高尚与操守,不张扬、不放弃。这种精神在大多数现代人看来仿佛是一个生活上的弱者,处处妥协、永不反抗。但当我们看到剧中主人公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时,又让人由衷地敬佩。剧中的主人公是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影片中先后通过采访镜头与写意画面进行配合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婚后远离故乡、与夫分离、政变被捕、女儿去世等苦难经历,这与她所取得的事业上的成就形成极大的反差。也因此,让观众体会到女人可以拥有的另一种品质——“弱德之美”的深刻含义。

  在这里,华丽的“乘风破浪”仿佛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一样,是一首动感的交响乐,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力,让人有一种饕餮盛宴后的满足感和力量感;而“弱德之美”却像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看似单一,却饱含着直抵人心的震撼与共鸣,使人在平静与安宁中品味其中的美妙,带给我们的回甘也会有一丝独特与不同。

  弱德之美的两层含义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是对另一种人生经验的触摸,对女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写意式的表达。西方哲学家齐泽克认为:事件是不可预计发生的东西。它会打破原有的秩序,并生成新的事物。事件拥有终结现在、消灭现在的能力。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导演用灰蒙蒙的城市、荷花池中枯萎的莲蓬、被残雪包围的神像和水泥墙边的一颗孤零零的小草等形象对主人公坎坷的人生遭遇进行了写意式的呈现,其中讲述了背井离乡、与爱人分离、女儿去世等事件,而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寂寞也通过电影的形象,特别是在低沉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传递给观影者。但在每组凄凉的画面之后,出现的是面容慈祥、语气平静的主人公形象,在影片中,她就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低沉的画面和轻松的对话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影者看到了一位平静、温和的学者和诗人。影片中的主人公用一种超乎常人的理性回溯性地讲述人生的遭遇,这让我们看到了弱德之美的第一层含义,即理性直面事件的勇气。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主人公的生平当中,在电影的制作上,也采用了这样的理性视角。影片中,以整体的灰色调的画面配合单色的老照片、土黄色的草原、雪花飘落的场景,静静地转化,并在中间穿插了留白。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物、天气、照片和低沉的音乐构成了一种现实中不可抗拒的事件性,即残酷的现实在电影的画面中被呈现,任何人无法改变,只能默默地承受它的到来。艺术手段的简单明了向我们呈现了事件不可抗拒的张力,更加凸显出主人公超出常人的理性魅力,从而引发了“弱德之美”的第二层含义,即在事件发生后化悲伤为诗句的创造力。在这里,我把它称为“生成情动的创造之美”,指的是当事件发生时,主人公没有退缩与躲闪,直接面对事件,将内心悲伤、孤独的情绪化为诗歌,字句之间都彰显出惊心动魄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通过主人公对诗歌反复的诵读得到了消解,通过创作诗歌时对美好画面的憧憬得到了安慰。因此,大多数人听过主人公苦难的人生和看到她安静且有些羞涩的外表时都会觉得惊叹。我们能够在电影中看到,每当主人公读诗或咏诗的时候,是非常投入、开心的,似乎她的人生是没有创伤且完美的。殊不知,这份宁静与祥和是通过不断创作诗句、记录人生换来的,也正是这些经历和情感令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诗人和学者,从而使人生变得精彩纷呈,创造了韵味无穷的生命价值。诗中有我、我中有诗、诗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化悲痛为力量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以创作滋养人生的至高追求。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0-23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