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10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本期策划
高质量小康生活的中山样本!多彩文化活动提升中山底蕴

★文 /胡妍 高睿

  各色文化活动遍布城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山,博爱,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印记。

  “万人行我参加了32年,我每年都去,不去不行!”中山技师学院老师郑雪绮笑着说。郑雪绮是万人行活动的骨干,也是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最忠实的“粉丝”。1988年,正在华侨中学读高三的郑雪绮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活动。“那时候我们整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三四个同学一组推着一米高的木箱挨家挨户卖小旗子。小旗子三到五块钱一面,我们最后会把卖东西换来的钱做慈善。”郑雪绮回忆道。

  郑雪绮风雨无阻参加了32年,身为“元老级”成员的她投身慈善的光芒也照耀身边的人,中山的慈善精神也一代代传承。

  《小康》记者了解到,中山市的文化志愿精神起源于1988年,当时中山民间文艺工作者提出组织“敬老万人行”,通过组织文艺队伍和民间艺术队伍开展演出巡游,进行筹款敬老,弘扬“孝”文化。1989年起,该活动更名为“中山慈善万人行”。三十年来,活动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为主题,以弘扬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广泛募集资金以帮助困难群体为目标,依托以民间艺术队伍和文化团体为主要力量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打造民间艺术巡游、文艺展示展演、中山“非遗”欢乐show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

  据统计,2015年-2016年,中山市每年在全市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是6000-8000场。到了2019年,全市开展的文化活动已经达到了2.2万次,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体现在“送”“进”“调”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中山统筹市级资源,开展了送戏下乡、送舞下乡、送培训下乡、送展下乡等活动,把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基层。“此前有一个粤剧活动,送到翠亨新区的一条村里表演。我们的活动是八点钟开始,一些老太太七点钟就拿上板凳在等候。一位八十来岁的老太太说,‘现在年纪大了,平时都是在家看电视,现在你们把戏送到我们家门口,我很高兴。所以吃完饭就赶了过来。’这意味着,许多在城区我们认为很平常的文化活动。但是在镇区特别是边远的村一级,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这几年我们根据各个地方特色需求,将这些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关越强说。

  同时,为了表达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中山市举办“文化关爱筑梦中山”三进活动,将200余项公益文化活动精准送到工业园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残障人士服务点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中山市还调动起全市的一些业余文艺团队,鼓励他们到村里面去演出,由政府提供平台、器材、设备和资金扶持。2015年以来,政府每年投入200万,资助超过60支业余文艺团队,至今已经撬动社会力量下乡开展一千多场次的文化活动。

  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氛围,2016年,政府统筹搭建了市民大舞台,在各个镇区铺展开来,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经过海选pk胜出的选手,可以参加除夕夜的市民迎新春晚会。每年12月31日,市民丰富多彩的表演,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

  除此之外,中山还开展了一批大型的品牌活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是针对一老一少来开展活动的,如何让年轻人享受公共文化的服务呢?

  经过多番考察,在参考了全国的先进做法后,2016年开始,中山市决定在孙文纪念公园举办公园文化节,搭建大型舞台,组织具有时尚文化元素的活动,包括乐队演出,钢琴、爵士表演等,通过举办不同的专场吸引各类观众群体。

  除了市级活动,在镇区也开展相应的品牌活动——稻田音乐节。音乐人就在稻田里,割完稻谷后的空地上,进行音乐表演。许多城里孩子,从未见过稻米。家长就组织全家大小去参加活动,学习农耕文化的同时,也见证了农村的新面貌。

  让历史文化底蕴绽放新魅力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860年建城史。多年来,中山历经沧桑,几经变化,可生长在这片热地上的人们,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岁月如何变迁,都无法忘却旧时的情怀。一位退休的八旬长者,重拾手中的画笔,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将中山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留在了彩墨长卷中。他就是中山市著名风俗画画家邓振铃先生。

搜狗截图20年10月12日2036_13.png

  中山纪念图书馆是近年来中山市最大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

  1999年,退休后的邓先生有了闲暇的时光,他开始四处搜集和历史、民俗、民居相关的照片。邓先生根据寻访笔录,结合自己旧时记忆,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创作,2001年,长达23米的《故园忆旧图》在中山市“昨天、今天、明天”绘画作品展上展出,引起许多前来观展的群众的共鸣。

  《故园忆旧图》选取了上世纪30-40年代,岭南侨乡在巨变中承上启下的那段时光。画卷以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为开端,恬静的田园风光中矗立着陆皓东烈士的墓碑和雕像,为此情景留下了战争硝烟。穿过五桂山,中山学宫展现在眼前。岐豪路十字街头广场,村民在街头看杂耍,农民在榕树下编织稻草绳。仁山广场上,热闹非凡。石岐商会门前锣鼓齐鸣,舞狮表演正庆祝市民大会的召开……这些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建筑、文化、风俗,又重现人们眼前。目前,该作品已被中山市博物馆收藏。

  中山历史文化沉积丰厚,数百年间产生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及民俗技艺。为了让这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中山市的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普查,帮助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开展活动。目前,已有3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及省、市的文化遗产名录。依托本地特色非遗文化资源,中山市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相融合的综合性品牌文化活动,让古老的文化种子绽放新芽,咸水歌文旅季、小榄菊花会、西区醉龙文化节等民俗活动再度活跃了城乡文化。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0月中旬刊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10-14


2020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