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20年09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小康》人物
【小康人物】池建新:在良心行当里为精神护航

★文 /郭玲

  走红之后的思考

  2019年夏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了一部8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豆瓣9.4评分、学习强国开设专题首页推荐、“良心之作”“还以为是BBC拍的”……这些都是《手术两百年》现象级暴红的证据。而在这暴红背后,是来自被誉为纪录片国家队的中央新影集团长达7年的策划与制作过程。

  作为“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如何去阐述200年医学外科史的厚重内容?作为《手术两百年》总制片人,池建新对团队提出要求:选择现实化的表达去呈现。

  “从2000年左右到现在,国内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都是以再现为主。但这个项目我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现实的方式和手法去拍,我们要拍的案例有没有博物馆,有没有讲解员,关键场景有没有遗迹,关键人物有没有后代?这就为我们的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池建新说。

  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手术两百年》团队走遍了12个国家,走访了80余家大学、医院、博物馆,采访了50多位国际顶尖医学专家,寻找到鲜活并有足够科学说服力的素材。

  事实证明,正是“现实化的表达”,才成就了观众所说的、纪录片的“国际感”。这也是池建新和他的团队在复盘时反复提及的一点,“国际上的纪录片,基本上都已经现实拍摄了,我们预计到现实拍摄也会是国内的新风潮。现在的观众都是有国际视野的,眼光很毒,想要拍让他们叫好的片子,就必须达到国际化。”

  《手术两百年》的走红之外,池建新也有自己的思考,“这部片子为我们提出了医学人文科普这样一个在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这种思考伴随着池建新策划制作《手术两百年》的整个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日益清晰,不断坚定。

  “远在北京,今天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医务工作者,一位很好的医生遭遇了不幸。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关心医生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是和我们一起共同对付疾病的伙伴,是对每一个生命做出贡献的最可爱的人。”正是在《手术两百年》热播的这一年,池建新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颁奖典礼上,对医生群体有了更多认识的他说出了这番感性的话语。

  池建新坦言,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医学人文科普教育,我们多数人的医学人文素养是不够的。在西方,作为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维萨里与哥白尼是齐名的,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中,孩子们只认识哥白尼,却不认识维萨里。拍摄《手术两百年》时,池建新的团队到过很多医学博物馆,也拍了很多医学博物馆,但在中国,却并没有找到这种医学博物馆,“这很遗憾,也值得深思。”

  《手术两百年》只是个开始,池建新认为,真正完成提升大家医学人文素养的目标,路还太长。但既然开始了,就要走下去。《手术两百年》之后,《打开一颗心》《大脑深处》这些单独成篇的系列已经开启了前期准备的过程。

  “我很看好知识类纪录片的未来。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它在年轻受众中的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做出他们喜欢的东西,我们制作的东西能不能到达他们那里,这是对纪录片制片人的挑战。”池建新说。

 
编辑:秦艳飞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09-25


2020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20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