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顺德专刊
  栏目:顺德专刊
全面小康的“顺德样本”

★文 /刘源隆

金凤凰。周焯杰摄.jpg

顺德地标金凤凰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源隆 综合报道

  如果说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先锋是安徽小岗,那么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先行者则是广东顺德。历史把顺德这个仅有806平方公里、不沿海、非特区的县级区域,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伟大改革开放进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里,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地;这里,曾因“敢为天下先”而被媒体冠以“可怕”之名;这里,还因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引发“靓女先嫁”还是“丑女先嫁”之争……顺德人不甘人后、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地域魅力和人文性格,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起初,“可怕”是用于惊叹顺德人创造出来的经济奇迹;后来,“可怕”之处已经不再是经济,而是其背后隐藏着的顺德人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如今的顺德,正因这种“可怕”、可爱迸发出勃勃生机。最新数据显示,总人口281万的顺德,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3163.93亿元,同比增长6.2%。顺德还汇聚了近10万家各类企业,拥有家用电器、机械装备两大超20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第三十七届国际龙家具展览会在龙江前进会展中心举行,现场人潮如织。珠江商报记者周焯杰摄.jpg

国际龙江家具展览会现场人潮如织

5、陈村花卉世界.jpg

陈村花卉世界

  制造业王者

  改革开放之初,一向带有开放基因的顺德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搞容易上马的工业产品。选什么呢?当时顺德大批居住港澳的乡亲回乡,带的礼品多是电风扇等家用电器。顺德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

  缺设备、少技术、没工业基础的顺德人,于是到处取经、学习。那时顺德人去港澳探亲,都带着任务:一定要带一件电器回来。之后反复拆解、仿制,再消化、吸收、创新。从电风扇开始一路发展到电冰箱、空调,顺德“社队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1983年9月,在顺德容桂镇的一个镇办企业简易工棚里,工人们用手锤与手锉等简陋工具,“敲打”出国内第一台双门电冰箱。而上世纪80年代进入风扇制造业的企业“美的”,也是从生产加工风扇零部件起步的。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企业“格兰仕”,之前也仅是一个靠收购鸡鸭毛生产羽绒服的小加工厂。

  与同期上海、南京、沈阳等国内轻工业品牌重镇或老工业基地相比,顺德只是一个偏处岭南一隅的小农业县,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其工业制造基础几乎为零。但最后的“王者”为何是顺德?

  曾任顺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佛山市委党校副校长的何劲和谈到这个问题时很自豪,“这正是顺德人敢想、敢做、务实的具体表现。我们这里是水乡,人多地少,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比如,我们的先辈在宋代就创造性地发明了闻名世界的‘桑基鱼塘’,这是顺德人千百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态循环耕作模式。这就是顺德人的‘基因’”。

  早在19世纪初期,顺德就是珠三角巢丝集散地。史书中有“一船巢丝去,一船白银回”的记载。顺德一度被称为“广东银行”“南国丝都”,是响当当的广东首富县。

  作为著名的侨乡,顺德历史上在海外有一批商业领袖,顺德人一直保持着与海外的沟通,这养成了顺德人强烈的经营意识,而改革开放又让顺德人如虎添翼。

  1978年8月8日,“可怕”的顺德人“胆大”地干了一件事:建成全国最早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容奇镇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前身),工厂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原材料、订单全部来自香港厂家,容奇镇只负责提供厂房和劳动力。

  原来,早在1978年5月,由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牛仔大王”杨钊来到顺德容奇镇考察合作。之后,容奇镇和香港旭日集团悄悄合作建厂,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出口产品。

  “这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李少魁说,“三来一补”是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前奏,“大进制衣厂”是顺德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前奏,与当时农业领域的安徽小岗村“承包到户”一样,都是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经济社会开放的“首发式”。

  有关资料显示,当年只有300人的大进制衣厂,成立一年就赚了20万美元,轰动一时。

  有了先吃螃蟹的快感,特别是借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浩荡东风,顺德人纷纷走出家门去结识香港“资本家”、联络在港乡亲,号召利用外资……

  “只有顺德人想不到的事,没有顺德人做不到的事。‘识做’,这就是为什么‘可怕的顺德人’之所以可爱。”长期关注研究顺德发展模式的顺德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沈涌说。

 
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