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9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社会
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黄房子”:何时找回老味道?

★文 /郭煦

  文化街区诠释地域特征

  当时的规划显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哈尔滨市宝贵的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与更新工作拟围绕再现城市历史记忆为核心,重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着力将其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最终实现夯实文化名城物质载体的规划目标。修改后的方案确定,为最大限度保留当初的城市格局和建筑肌理,不能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重复建设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大型商业设施。当时规划新建建筑拟采用独具哈尔滨特色的“方言”,来诠释地域文化特征,避免商业化的一般欧陆风格,破坏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

  哈尔滨的历史建筑保护,从一栋房子到一片街坊,动作很大,但受到资金的掣肘,花园街“黄房子”的保护措施停留在纸上近30年。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在1984年被哈市政府列入保护范畴后,走过了一段颇为不平凡的路。

  “哈尔滨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申报资料中的硬通货。同年,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该保护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据考证,中东铁路始建于1898年,最初的选址在现在的香坊火车站。在香坊区一带修建铁路的同时,俄国人选择了秦家岗(即南岗区)作为管理机构的落脚点,从1898年开始,由首任工程师列夫捷耶夫主持设计并修建,在花园街附近,由大直街、木介街、海关街、红军街、耀景街等街路围合形成四个街区,当时称为“新城子”,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黄房子”铁路员工住宅区。当时,这里是哈尔滨最繁华的俄罗斯社区。

  自这种俄式的“黄房子”落户哈尔滨后,黄色调便成为了冰城建筑的主色调之一。

  上世纪50年代,“黄房子”的所有权交由哈尔滨的铁路部门。这也许是“黄房子”得以留存至今的一个关键,那时候住在这里的铁路职工,有着一段最为美好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黄房子”附近形成了著名的装饰大市场。大量来自南方的手工业者和小作坊仿佛一夜间涌入,装饰材料商店、废品收购站、食杂店在临街的“黄房子”里遍地“开花”。

  2005年,由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等单位发布的关于《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文本中,对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功能要求如下:重点保护好风貌区的整体环境,恢复风貌区的居住形态,保护好近代优秀建筑,加强市政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适当调整用地功能,使传统风貌区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十多年过去,这里残垣依旧。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前的2月末,《哈尔滨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实施意见显示,要科学合理地推动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核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和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整治提升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历史学家向《小康》记者表示,“导致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闲置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学者以及民众之间的意愿不统一导致的,政府从财政拿出资金来保护,没有任何效益,如果商业性运营会对保护历史建筑不利,所以整片街区一直处于现在这尴尬的状态下,但愿这次能真正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角度出发,切实真投入,别停留在‘纸’上。”

  街区保护真实性是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该保护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2002年,哈尔滨市政府批准了该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将该规划方案作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报黑龙江省建设厅、文化厅及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2004年5月,规划部门再次组织编制了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方案。“规划注重了对历史建筑完整保护,恢复历史风貌,拆除非历史建筑,更新基础设施,整修历史建筑,设计了5个不同的主题空间,分别是中心广场、民俗花园、咖啡花园、啤酒花园和艺术花园。当年9月,哈尔滨市规划局又做了4个街坊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编辑:李煦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31


2019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