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9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百县奔小康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文 /周叠瑶

  苗绣回归,获益的不止子腊村,还有花垣其他村寨。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也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石顺莲是十八洞村老支书,退休后琢磨起通过组织村民做手绣脱贫致富的事。2014年,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正式成立。在十八洞村,记者看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苗绣产品——IPAD包、书签和兼具时尚和民族特色的时装包。原来,这些产品是与湖南工业大学和机绣公司合作的结果,湖南工业大学贡献创意、公司提供设计和物料,村民负责制作。

  “非遗+扶贫”的花垣探索

  花垣县是苗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深度贫困县,目前尚有建档立卡户1154户4812人。同时,作为非遗资源大县,花垣县拥有中国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1项;拥有湘西苗族鼓舞、苗医药、苗族服饰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拥有苗戏、苗歌、苗绣、苗族花带等12项省级“非遗”名录和苗锦苗族挑花等35个州级“非遗”名录项目。如何将“非遗”资源与产业结合,实现脱贫致富一直是花垣深入探索的问题。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为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选取确定了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要达到30%以上,花垣县位列其中。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

  非遗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既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和创业者带动发展。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简隆军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介绍,花垣县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8人、州级非遗传承人28人,分别享受一年4.8万、2.4万和1.2万的国家补助。如果非遗传承人自己创办企业或项目,还会有额外补助,有力带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

  除了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也是“非遗+扶贫”的重要参与者。石佳是土生土长的花垣石栏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她在创业小有所成后,于2017年决定返乡创业。本打算与人合作开养殖场的她遇到了麻正兵。麻站长劝说石佳,既然要返乡创业,不如把苗绣非遗这块做起来。

  2017年7月,石佳创办的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在石栏镇成立。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了一个叫“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七绣坊公司聘请了四位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发动乡镇里的留守妇女和外出打工的妇女们来公司基地进行免费并且带薪的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公司签订合同并上岗。她们可以自主选择到基地来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订单。这样,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有一份额外的稳定劳务收入,不用再外出打工。

  “两年来,我们共培训了近800位绣娘。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32人。”石佳表示:“目前,绣娘在我们这里一个月平均可以拿到1500元左右的计件工资收入,如果是贫困户还有额外的补助。”据统计,七绣坊公司成立第一年就累计发放绣娘工资110余万元。联系帮扶的个体户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解决了16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

  目前,通过东西部协作,七绣坊已经在北京、济南、长沙等地开设了5家自营旗舰店。“一家店平均一个月有15万元左右的营业额,虽然不多,但足够为绣娘提供稳定的订单。”石佳说。2018年6月是绣娘们的高光时刻,国际知名奢侈品爱马仕公司设计师为七绣坊设计了12套苗绣元素时装,由绣娘们亲手制作,参加了法国波尔多业内时装秀。近期,七绣坊正在筹划参加10月28日在北京798举办的北京国际时装周,这将是苗绣在国内大型时装周的首次亮相。

  然而,苗绣仅仅是花垣县众多非遗项目的其中一项。在麻正兵看来,茶叶制造、古法酿酒也可以作为非遗传承的一种,与苗绣制造融为一体,共同发力打造文旅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就像一个拳头会比一根手指力量大很多”对未来,麻正兵信心满满,他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和两家外资企业洽谈,争取将石栏镇推向国外,同时辐射周边乡镇和邻县。”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11月上旬刊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31


2019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