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9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百县奔小康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文 /周叠瑶

QQ浏览器截图20191031200946.png

  非遗扶贫  据最新数据显示,花垣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记者周叠瑶 湖南湘西报道

  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带领花垣脱贫致富的关键。目前,花垣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永远淡然恬静,即使不是大团圆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多的悲伤。一篇《边城》让湘西进入世人的眼中,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边城》的原型所在地就位于花垣县,文中的茶峒即为现今花垣县边城镇。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遗憾的是,《边城》的名气并没有给花垣带来足够的财富,如何脱贫一直是困扰花垣的难题。

  苗绣回归

  走进石栏镇子腊村,不时有身着传统苗服的苗家妇女背着竹篓走过蜿蜒的石板路,一旁是她们活泼的孩子,蹦蹦跳跳好不热闹。可谁能想到,这里还有过一段苗服被“嫌弃”的日子。村民吴玉花今年45岁,从小看着母亲纺布、绣花,穿着苗服长大的她对苗绣有很深的感情。吴玉花向记者回忆:“我们村里60后的妇女都会自己绣嫁衣出嫁,但到了我们70后会绣的就不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连结婚都不穿苗服。”

  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苗服土,不好看”,走在路上陌生人异样的目光让许多苗家人一度脱下了苗服。但在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眼中,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石栏镇山青水秀,景色秀美,却唯独缺乏自己的产业。迫于生计,不少妇女都要外出打工赚钱,造成了留守儿童众多的局面。麻正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考察和谋划,他最终提出了在文化站创立“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和苗绣传习所的大胆设想。

  苗绣传习需要龙头带领。于是麻正兵走访了本镇苗绣传承人龙老香,经过1年的筹备组织,2016年7月,子腊村苗服苗绣有限责任公司终于成立。2019年10月,当记者走进子腊村的苗服苗绣传习所,近30个位子都坐满了前来学习的绣娘。从描画、穿线到学习绣法,每一位绣娘都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怠慢。记者随机和一位正在学习绣花的51岁的大娘攀谈起来,她说,像这样的培训一期有15天,能学4、5个图样。这是大娘来参加培训的第12天,已经学得像模像样。

  今年61岁的龙志银是子腊村的苗绣大师,现在也是苗服苗绣传习所的负责人。据龙志银介绍,苗服苗绣传习所于15年成立,现在有十几位师傅,40—50个学员。国家会给苗绣师傅给予补贴,免费为村民教学培训苗绣技法。龙志银说,带出一个合格的学徒需要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现在她已经带出了十几位合格的绣娘,有她们帮忙教学,自己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谈到做苗服苗绣传习所的初衷,龙志银的答案很简单:“我就想带着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赚钱。”

  在子腊村村民杨老梅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不少精美的绣品和成衣。杨老梅指着一套精美手绣成衣对记者说,这一套衣服能卖到一万八。如果勤快一点,一个月靠苗绣她就能获得2000多元的收入。发展苗绣产业不仅给子腊村村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更让村子旧貌换新颜。去年年底,村民把村中的主干道铺成了水泥路;更多像吴玉花这样的妇女开始重新做起苗绣,村民们越来越自信,纷纷穿起了苗服……龙志银说:“以前,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小孩让老人带又不放心。现在一边带小孩,一边还能拿到做苗绣带来的收入,姐妹们都很开心。”

  妈妈回家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原先冷清的家又恢复了勃勃生气。最令人欣喜的是,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孩子也爱上了苗绣。在苗服苗绣传习所,年龄最小的学员只有十几岁,一到寒暑假回家就会跑过来学习。看到苗绣技艺传承后继有人,龙志银有说不出的欣慰。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10-31


2019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9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