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9年09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时政
聚焦:从“科改25条”看上海科技创新路径

★文 /顾玲琍

1568875164575628.png

  协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参与主体渐趋多元,形成多层次多链条多样化的协同创新网络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顾玲琍

  上海“科改25条”出台在改革开放40年后、“十三五”冲刺的关键时期,着力解决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根本性问题,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2019年3月,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科改25条”),着力加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的政策目标,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核心目标,统筹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促进各类主体创新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25项重要改革任务和举措。

  5个多月以来,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上海市科委先后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扩大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研诚信建设等出台了若干政策,聚焦解决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根本性问题,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完善创新治理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提高改革的“含金量”,扩大开放的视野。

  体制、活力、网络、精神

  聚焦四大改革任务举措

  破解科技体制机制顽瘴痼疾,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科改25条”重点提出了以下几项改革任务举措。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体制改革在其中历经往复。面对国家重大战略攻关需求和科技安全,必须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改25条”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设计和分类指导,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科研体制改革,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向、方式和重点,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科研质量和绩效,支持中央在沪科研单位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机构,打破制约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科技领域安全。

  二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要让各类主体有获得感,“科改25条”根据不同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自主权,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分类管理改革,推动实施章程管理,构建完善主体多元、开放协同的科研力量布局和研发体系,形成各类研究机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让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名利双收,营造人才近悦远来、各尽其才的发展环境。

  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40年来,上海积极扩大开放,面向全球,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其重要特征是连接全球科技网络节点,配置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科改25条”提出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以自贸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化和新片区投资贸易自由化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国际科技组织、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落户上海,为上海科学家积极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营造开放生态。发扬上海创新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科学精神和契约规则成为涌动创新的底蕴品牌,既是传承孕育之基,也是策动未来之本。

  四是营造根植社会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的营造应着眼于全社会。“科改25条”将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改革任务,彰显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批判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爱国奉献、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提携后进的科学家精神,打造创新文化品牌,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成为价值取向、创新文化成为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内涵。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9-09-19


2019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9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9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9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