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陈晓虎 邹欣媛
西海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但现在,“层层梯田如牡丹”, 告别贫困进入了倒计时。
西海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除掉西海固贫困的标签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和尚头”到“山川绿”,从“讨要吃”到“仓廪实”,从“靠穷富”到“比着干”,从“谋扶贫”到“求振兴”,西海固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随着盐池、彭阳、隆德、泾源脱贫“摘帽”,西海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3%降至2018年的4%,告别贫困进入倒计时。
破解“生态贫困”
“今日山峁变平川,层层梯田如牡丹;不见昔日和尚头,美化山川万古流。”在彭阳县姜洼村,85岁的刘发明望着绿染的山峁,脱口而出自己的诗词,让跨越世纪的巨变如影像般闪现眼前。
彭阳曾是西海固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之一,1983年建县之初提出“生态立县”,几十年整地造林,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这里山花遍野,草木葳蕤。自今年清明节以来,到彭阳赏花的游客达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

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窑坑子村村民在芦笋田间进行旋耕作业
(5 月 21 日无人机拍摄)
西海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贫困县区,宁夏现有的12.1万贫困人口中仍有8.9万人集中于此。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海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1972年,国务院调查组一份报告中写道:西海固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贫困,不少人家无隔夜粮,冬天没有御寒衣。1982年,西海固山岭大多赤裸,贫困面高达80%以上。1994年,西海固贫困人口近140万人。2000年,西海固贫困人口还有100多万人。
19年的退耕还林还草,16年的封山禁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西海固持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2017年以来,固原市以不怕试错的决心,建设了129个“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试验示范园,在17万余亩土地上试种309个品种。到2018年底,仅固原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8%提升至25.1%。
仲夏时节,固原市不少地方绿意盎然,小动物不时窜出林子,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尽情欢唱,偶尔还会迎来沥沥小雨。
好山好水方相宜。修水库、疏河道、关停沿河污染企业,固原市自2017年启动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五河共治”,促进了山水田生态一体建设,再现清流潺潺,水鸟竞飞。
出固原进入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成片的沙地已是绿荫层叠,同心县在“火星地貌”上成功试种文冠果树。这些绿来之不易,风景般动人,滋润着黄土高原,带来发展的希望。同心县旱天岭村村支书丁建华兴奋地说,从60毫米到120毫米,全村的年平均降水量整整翻了一倍!记者看到,一大片枣林长势喜人。
“走出‘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的恶性往复,走向‘生态优先—造林还草—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是西海固甩掉穷帽的根本出路。”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说,固原市在政府搭台、科技支撑的前提下,以企业牵引带动农户参与,增强“市场嗅觉”,打造农业“前店后厂”,走上生态建设与脱贫富民结合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