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7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评论
抽查与公开都不可或缺

★文 /王石川

  只要多一些监管创新,就能在与市场主体良性互动中提升监管效能;只要监管人员维护和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当好“裁判员”,市场就会更有活力,经济发展就会更有潜力。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方式,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双随机、一公开”并不是新鲜事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要求在市场监管领域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自2016年起,“双随机、一公开”连续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方式,标志着“双随机、一公开”已由纸面落到地面,到了必须贴地而行的重要阶段。
  “双随机、一公开”这一监管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方面,由于谁都不能确定自己会不会被抽中,每个市场主体的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而更有动力增强守法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人情监管和监管腐败,因为连监管人员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抽中。
  4年前,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海关考察期间,工作人员展示了“双随机”的抽检方式:需要开箱检验的货品,以及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两者都由计算机随机抽取。这样,过关的企业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检查,也不知道会被谁检查,“想作弊都不知道找谁”。让寻租无门,让作弊无路,正是“双随机”的优势所在。
  日前,相关部门负责人归纳了推行“双随机”的多重意义,分别是,可解决一些领域存在的执法随意、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可减轻企业负担——目前,我国有54个部门拥有执法权,如果每个部门都到企业频频检查,企业自然受不了,怨声载道;可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人员就那么多,如果靠过去那种老办法,是管不过来、管不好的;可优化营商环境。
  应该说这一总结切中肯綮,不仅道出了“双随机”制度的设计初衷,也为检查人员和企业提供了价值遵循。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16日,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亿户,五年增加70%以上。市场主体数量如此之大、增速如此之快,对监管部门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的另一组数据同样耐人寻味。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投资、培训、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5万户企业开展定向抽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2018年共计划抽查1719批次,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可以乐观估计,虽然只抽查5%的企业,但因为监管更高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预期。
  如今,“双随机”抽查监管方式已经全面铺开,而不是局限于一个部门、一个地方,这标志着中央政府在事中事后监管改革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契合了“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权力不缺位不越位本就是常识,不该管的不能管,该管的也应有技巧地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管得没有章法,结果一地鸡毛,事倍功半。
  “不明察,不能烛私”。双抽查之后,一公开不可或缺。这里的公开,应包括多种内涵,一是制度设计公开透明,比如公布抽查事项目录;二是抽查结果如实公开,而不能藏着掖着,更不能暗箱操作。
  2013年11月1日召开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推行随机抽查。数年过去,“双随机、一公开”从无到有,从少部门推行到全面推行,从总结经验到不断完善,越来越受到好评。事实一次次证明,只要多一些监管创新,就能在与市场主体良性互动中提升监管效能;只要监管人员维护和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当好“裁判员”,我们的市场就会更有活力,经济发展就会更有潜力。
  (作者系知名时事评论员)
  
 
《小康》2018年第07期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9-12


2018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