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6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实体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尤蕾

  
  中国成为最大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未来还需要慢慢学习积累,制造出核心的别人难以复制的东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业强,则国强。其中,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强国的根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但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实体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在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历程中,究竟我国实体经济的现状如何?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呢?日前,《小康》·中国小康网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小康》·中国小康网: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单就实体经济看,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
  黄群慧: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在2010年以后,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也成为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根据联合国数据,到2016年,中国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798.95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30.9%,比世界第二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201830亿美元多出了近万亿美元,几乎是世界第二位美国和第三位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
  中国成为最大的世界性的实体经济大国,经历了一个长过程。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无论从开放程度还是从改革深化程度,在所有产业里都是最领先的,因此发展也最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其本质是中国成功的快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1978年到2016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了9.6%,第二产业增加值更是高达10.9%的年均增速。
  《小康》·中国小康网:一提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人们常常用“大而不强”来概括,您怎么看?
  黄群慧:在认识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必须看到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基本经济国情,还必须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也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步入到工业经济大国,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零部件生产、高端价值链环节占有、高端产业占比、产品质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中国制造业发展还是很不充分的。这一方面表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充分,存在着低端和无效制造产业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产业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平衡、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不充分,存在相当数量“僵尸企业”,但优质企业数量不够、尤其是几乎还没有世界一流制造企业。从具体制造产品表现看,产品大部分功能性常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的要求,但存在功能档次、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有待提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够,无法满足消费转向升级的需求。
  最近有关核心技术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热议,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实体经济的“大而不强”。工业最核心的就是“四基”,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例如芯片、发动机等;关键的基础原材料;先进的基础工艺;行业共性的技术基础。在工业“四基”上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除了不断努力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有时候学习和赶超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足够的耐心,企业需要慢慢学习积累,才会制造出核心的别人难以复制的东西。
  《小康》·中国小康网: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发展,处于一个全球价值链主导的时代,这对于我国制造业会带来什么挑战?
  黄群慧:自产业革命开拓机器大生产开始,国际分工经历了工业制成品与农矿业的传统产业间分工、工业内部各产业各产品部门的产业内分工,发展到同一产品不同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产品内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产品模块化程度的提升和生产过程可分性增强,以及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空间压缩”技术带来的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基于价值链不同工序、环节的产品内分工获得极大的发展,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一种主导的国际分工形式。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国家是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在价值链的上端,包括概念形成和原材料等领域美国是最有核心能力的,而在具体加工设备这块,德国更有优势,而在具体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方面日本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我们总体上处于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除了庞大的市场和大的系统构成等方面,还缺少总体的核心能力。
  
  崛起 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在2010年以后,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也成为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
  
  《小康》·中国小康网:目前,虚拟经济的活力看起来更强劲,在热度上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这对于实体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冲击?这种局面有望扭转吗?有何具体措施?
  黄群慧:现在人们都觉得做蓝领不好,不愿意去车间做工程师,我记得有一项针对北大清华毕业生的调查,1/4的人都进入了金融领域,甚至包括本已经成为工程师的人,也改行去当金融行业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就是“脱实向虚”问题。近些年,相比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总体投资回报率较低,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质量不高的原因,另外也有实体经济税收负担重、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方面原因,还有金融监管机制和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期有效稳定机制缺乏、房地产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等原因,这都在主观和客观上强化了虚拟和实体经济回报存在极大反差,进而导致虚拟经济倾向于偏离实体经济在体现内自我循环,造成在货币投放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局面,整体经济呈现出“脱实向虚”倾向。这表现在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日益降低,实体经济主体部分下降最快,2011—2016年下降了7.4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核心部分占比也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全部实体经济下降了2.8个百分点。以此同时,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迅速提升,2011—2016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占比迅速提高了2.1个百分点。而且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占比都达到8.4%左右,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时期的两个高点。
  扭转脱实向虚,可以从产业、企业和产品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促进中国实体经济从大向强的转变。
  一是在产业层面,协调发挥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作用,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产业层面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意味着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提高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成长的能力。二是在企业层面,积极处置“僵尸企业”与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结合,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在产品层面,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的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
  《小康》·中国小康网:自主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专利数量越来越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在您看来,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主创新还存在哪些待解难题?如何突破?
  黄群慧:这些年来一直在提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我国科技产出绝对数已经是世界第一,发表论文、专利数量都很庞大。在认识到这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看到隐忧。特别突出的问题当属成果转化,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比较低的。
  实际上,创新问题,不仅仅是提高创新投入,关键是树立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观,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努力。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优化,即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具体而言,要着力修补制造业创新链中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存在断裂或者破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性,促进信息、人才和资金在各类组织之间有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要积极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公平竞争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的“生态位”,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中小企业制造创新能力;要加强各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尤其是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
  《小康》·中国小康网:新工业革命浪潮中,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身处于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工业革命之中,我国工业也在谋求新机遇。在您看来,我国迎来了哪些新机会?未来转型升级将走向何方?
  黄群慧:发达国家从2008年以后,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从新包括吸引制造业回流等等。他们的“再工业化”不再是传统的工业,不会再去搞重化工,主攻方向还是智能制造,包括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理信息系统)。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先说挑战,发达国家都开始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我国之前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再加上他们为了吸引制造业回流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回归。这意味着,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制造业智能化对劳动力的替代趋势使得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战略已经不可持续,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难以继续延续低成本高增长模式,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机遇来看,新工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和指明了发展方向,与以前积贫积弱国情不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具有了抓住这次新工业革命历史性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也为新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因此,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的重大机遇,更好地满足消费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必然要求中国积极推进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型,尽快转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虽然也是智能制造,我们与德国的“工业4.0”不太一样,我们还有许多需要补课的地方:第一,我们大部分还处在2.0阶段(机械制造),需要越过3.0阶段(自动化)去追4.0就是弯道超车。第二,首先要过品质关,这是我们要实行“质量品牌三年提升计划”的原因。不过,也需要注意,全国都在搞智能制造,也搞了很多示范区,还是有点泡沫存在。有泡沫也是必要的过程,不过不要各地都一拥而上。从全球看,我国智能制造水平差距很大。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业软件,但实际情况是搞制造的人不懂软件开发,搞软件开发的又不懂制造,融合比较困难。
  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比较明确,从产品角度,向高端化、高复杂性、高个性化、高品质转型;从产业角度,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强调技术含量)转变;从价值链角度,制造业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发展,核心就是附加值高,研发是最核心的内容。
  
  
《小康》201806期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8-25


2018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