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8年03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留学九年的归国女博士杨洋——乡村成为发光发热的“大舞台”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韩静

  碧桂园为杨洋这样的人才搭建起发光发热的“大舞台”。
  
  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修读设计文化规划专业,在日本学习工作已有九年之久,为何她会放弃顶层设计师工作回国参与扶贫?
  
  在基层“铁军”队伍中,驻村干部是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打通基层党建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任,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政府部门下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做法,尚属政府职能担当的体现,但你听过有企业专门把引进的高端人才,下放农村驻点扶持贫困村的吗?在碧桂园就有这样一个部门,几年来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中不断向乡村输送驻点扶贫人才,培育出了不少扎根基层的企业扶贫人,杨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归国女博士
  影响杨洋决定加入碧桂园发生在2016年,那时大多留学博士毕业后都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留下来,一个是回国去高校或研究机构任职,毕业后,呈现在杨洋面前的抉择同样如此。权衡考量很长时间、比对参考了许多因素,因为性格中那种不走寻常路的精神,她骨子里的冒险因子打败所有求稳的理由,最终使她决定到社会上到企业中去。碧桂园成为她毕业回国后的第一个落脚企业。
  “2014年,我偶然了解到碧桂园‘未来领袖’计划的宣传,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投了简历参加面试。拿到Offer后,是留是走也犹豫过,所以我先回国到了碧桂园集团总部,在参观完国华纪念中学后,最终下定决心加入。”杨洋介绍,国华纪念中学是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捐资依法兴办的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面向全国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她相信:一个有大爱的企业和老板,未来的发展一定不会差。
  就这样,杨洋成为了碧桂园集团社会责任部的企业员工。但企业社会责任部具体做些什么工作,当时的杨洋还一知半解。“以为就是跟多数白领一样喝着咖啡拿着报表方案坐办公室,怎么也没想到是要到乡村去扶贫。”
  原来,基于以“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碧桂园一直在思考,如何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任务中来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作用。
  而杨洋,以及企业内更多和她一样的人,便成为了扶贫路上的“织梦人”,乡村变成了他们发光发热的“大舞台”。
  
  树山村扶贫的接力者
  在距离广州二百多公里的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西部,有一个名叫树山村的革命老区。这里曾是一个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贫穷村庄,村民都居住在土坯房中,常年降雨,村庄里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电路。
  自2010年碧桂园集团实施定点帮扶后,树山村开始陆续通电、通水、通路、通网,盖了乡村小别墅,打造苗木种植产业,多名碧桂园扶贫干部驻村与政府一起开展产业扶贫和整村改造。短短几年内,树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苗木种植产业产出已超2000万元,户均增收约7万元。
  回想起来,杨洋的驻村时间算不上长,但杨洋坦言成长得不算慢,“也不能慢”。
  “起初,自己不熟悉情况,也帮不上多大忙,我就空闲时多去村里走走看看,跟着村民一起干干农活。”杨洋说,为了熟悉村情,她常走访村民,与他们聊天喝茶。慢慢地,她与不少村民从陌生到熟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有时村民们还主动与她攀谈几句,邀她去家里吃饭。这些变化,让她备感舒心。
  不过回忆起刚驻点的时候,杨洋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项目部的员工宿舍夏天蚊虫多,一热起来就连洗澡都成问题。“没有热水器,环境又简陋,一天跑下来外面风吹日晒黑了不少。”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洋和项目组的其他同事从上一任扶贫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一干就干了一年多。检查水电、跟踪项目进展、排查通讯,研究政策,对接村情,一切跟扶贫工作有关的事情,杨洋做得一丝不苟。但每当家人问起工作,她却打起了马虎眼。
  “父母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工作是在基层扶贫,每次问起来我都能敷衍就敷衍过去,因为怕他们担心。有时候问多了,实在敷衍不过去,我就说我在为中国的伟大事业做贡献。”杨洋的这番话既是想让父母放心,也是她的实在话。
  “企业扶贫并不是人们印象里面讨巧的角色,企业力量进入,新农村建起来了,村民生活条件好了,有了资金、有了项目还有了产业发展。我觉得自己是在参与一件很伟大的事业,即使累但能让大家过上幸福开心的日子,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绝对无悔的选择。”
  杨洋确信,扶贫路上还会出现更多生力军,而乡村的发展也必将展开新的发展蓝图,实现最终的小康。
  对于下一步的扶贫计划,杨洋的想法与也与碧桂园在英德市整县帮扶思路相契合。
  杨洋说,帮扶一个村脱贫之后,并非一走了之,而是要持续增加贫困村“自我造血”能力。所以,介于树山村所在的西牛镇,境内以高丘陵地貌为主,非常适宜种植麻竹,她想着利用本土特色农产品名片,继续将“麻竹笋”系列文化做精做细,同时借力乡村旅游,下一步帮助村民发展实现本土产业+乡村旅游的新突破。
  
  
《小康》201803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4-02


2018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8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8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8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