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12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观察
构建北京“高精尖”文创产业体系的几点思考

★文 /马一德

马一德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第一首席专家,北京市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构建“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是实现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肩负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光荣使命。首都文化资源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加速构建与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是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首都文化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优势的必然要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在新常态下加快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更多的挑战。
  一方面,形势的发展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首都经济平稳有序转移、淘汰过剩产能,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同时,需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动能的增长领域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叠;随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实施,首都经济将迈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开了上升通道;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加速,新设企业数量保持高位增长,为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增长提供持久动力;随着雄安特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加快,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望实现优势互补,也为首都文化产业拓展了空间。
  另一方面,北京文创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视。从发展环境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给文化创意产业稳定增长带来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实体经济联系较紧密的广告、会展、设计等业态方面的影响较为明显。从产业自身看,产业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从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演出、出版、电视等业态转型升级压力仍比较大。总体而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没有被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开发利用。文化产品仍然存在原创性不足、科技含量低、类型大同小异等问题,缺乏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还没有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巨大影响力。
  
  五力齐发,加码“高精尖”
  构建“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是实现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其总体思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文化凝聚力。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是转型社会中最缺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文化创意产业最终是要生产出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承载核心价值理念,在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时,保持文化的本真,展现出“教化人心”的强大力量。
  作为首都文化的主要内容,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不仅有着各不相同、色彩斑斓的形式,而且都闪烁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等共同的理念内核。文化创意产业如果运用创意元素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完美的结合,在文化产品中创造性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仅能展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作品,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人文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首都文化的凝聚力。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竞争力。当前,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体制改革比较落后,还处在探索阶段,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事文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国有文化企业资产被条块分割,特别是文化艺术、出版影视等领域渠道垄断、资源垄断、缺乏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与此同时,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文化创意产业接受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机制,在不同产业之间不断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效率指向的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形成。
  针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降低市场运行的制度成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等市场中介组织,将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协调管理职能交给行业协会、联盟等中介组织,发挥社会组织沟通政府、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作用。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健全文化要素市场,构建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环境。
  第三,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市场偏爱精品,精品造就品牌,品牌创造价值。文化影响力决定市场占有力,依靠内容创新实现内涵发展,是文化创意企业纵横商海的制胜法则。
  文化资源的转化和运用一般经过“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三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升级的关键都是保持和扩大所在区域的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发挥辐射效应。因此,北京应以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为中心,充分利用自身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塑造核心产业,带动外围产业,延长产业链。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文化创新力。尽管各种文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不一,但对文化创意产业表述都强调: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生产要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是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因此,需要有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其创新成果。
  当前,重点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主动、及时、高效的保护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上市区两级以及区县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重点文化街区、重点文化市场、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巡查、执法,构建监控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侵权活动的长效机制,保持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探索建立联合执法制度,通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在涉案金额已达到刑诉标准的情况下直接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保障涉罪案件移送的质量和成效;建立“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案件处理及移送的网上备案、案件流程的全程跟踪与监控。
  最后,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并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对文化与科技资源的双向融合,才能产生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北京文化创意企业中小微企业占90%以上。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与此同时,要顺应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应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重点培育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和3D打印等新兴文化业态,依托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强化文化对科技手段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
  
  
《小康》2017年12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8-01-06


2017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