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7年11月《小康》下旬刊
  栏目:评论
精准脱贫最重要的是“因需制宜”

★文 /熊若愚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脱贫要在切实掌握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人因户施策,“因需制宜”制定脱贫攻坚措施,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实现脱贫。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样,是必须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只有这三大攻坚战打好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日前,媒体关于“安徽省枞阳县动员企业在学校附近设立扶贫车间,让贫困学生陪读父母就近就业”的新闻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给人以有益启迪。安徽干部群众创造的这个“因需制宜”的好做法,就是一条值得在精准脱贫中普遍推广的好经验。
  近几年,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目前,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贫困群体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脱贫难度显著高于前期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和群众。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想一些“因需制宜”的好办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在切实掌握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人因户施策,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实现脱贫。例如,对因病致贫的贫苦户,采取提高医药费报销比例、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办法;对就业不足的贫困户,采取提高劳动技能培训针对性、提高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等政策的精准性、扶持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种植和养殖业、鼓励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引导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等有效办法;对因教致贫的贫困户,重在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免除全部费用。对收入只够温饱、无力解决住房难的贫困户,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需要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确保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针对单个贫困户需要采取“因需制宜”的好办法,如果一个村、一个乡乃至一个县、一个连片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需要找准贫困发生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因需制宜”制定脱贫攻坚措施。例如,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乡村,要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自然条件尚好、产业发展不足的贫困乡村,要突出产业扶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培育能够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对贫困发生率偏高的县,要加大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倾斜支持,在交通、水利、金融、教育、健康等方面综合施策,以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在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需要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实现电力、宽带等村村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健全完善生态补充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步伐,让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落户,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等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报刊社要闻评论部主任)
  
  
《小康》2017年11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7-12-01


2017年01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2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3月(《小康》下旬刊)


2017年04月(《小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