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2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岭南夜话
让陌生人讲真话的能力

★文 /西门媚

  “我还记得你的老师,去年也带一群学生来过。”一位茶馆女老板主动跟一位女生聊天。
  当时,同学们都领了令,在文殊坊几条小街上寻找他们的观察对象。这位女同学,在这家茶馆停下了。茶馆女老板知道她不是顾客,但让她坐在了自己守摊的位置上,一边同她聊天,一边麻利热情地招呼过往的客人,顺道还抱怨:“你们那群学生怎么要去隔壁,在我这儿坐多好。虽然没有空调,但这儿通风,凉快。喝茶就是要坐在通风的地方!”
  没有做成这群学生的生意,她虽然遗憾,但仍愿意这位女生坐在这儿,听她说话,她也问女生:“你从哪儿来?在哪儿读书?”
  女生回答广州。女老板就讲起,她也曾在广州打过两年工。这位女生有这样的能力,让别人愿意跟她说话,可能她自己也没意识到。她有不错的“共情”能力。
  此前我留意到她跟另一位茶馆老板娘聊天,聊到对方的孩子,对方的孩子大约也跟这群学生差不多的年龄了,而且,没有在老板娘身边。这位女生就讲起,自己母亲也是早年离开自己去打工,自己独自在老家长大,情感上很有些困惑。她跟老板娘就这问题聊了一小段,聊着聊着,双方都有种释然的感觉。
  这种共情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的基础。
  文殊坊街边有位一边吹笛子,一边卖乐器的老人。好几个同学都观察到了。有位热情的男生,也会吹笛子,便跟老人搭话,要求吹一下。老人把手上的笛子擦擦干净,才递给他。男生留意到这个细节,觉得老人很客气,对人很尊重。他能观察到这点,他的这种感受,即是共情心。老人的这个举动,也同样出于共情心。
  男生和老人交流很愉快,得知,老人原来是四川大学教授,退休后出于兴趣,才常到文殊坊来卖卖乐器。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人天生有亲和力,其实,背后可能就是共情能力的原因。那天在文殊坊进行文字写生的时候,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要鼓足勇气。最轻松的可能要算刚刚讲到的这位男生。
  我在茶馆里给同学们“押阵”,有些同学三三两两地回来要我给予技术支持。但这位男生,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几个小时后一个人回来,说:“我都还没说什么话,就被一位婆婆拉住,讲了这么久。”
  好多人不知道怎么跟陌生人讲话,怎么开口,怎么往后接话,但这位男生完全没有这些困扰。他有着很不错的情感能力。
  好多细节都能体现,比如,他二十岁,六十多岁的人,从他的角度,对方年长两辈,他心里是把对方尊为“婆婆”,但他开口,却称对方“阿姨”。对方觉得被称年轻了,心里自然受用。又比如,他端张椅子和婆婆坐到一起,慢慢说话。这个举动也非常好,既让对方觉得平等,又觉得这位年轻人有耐心,有时间,可以慢慢交流。
  这些小小的细节,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共情。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代入到主人公的境遇,被感动,需要的是共情能力。但不只是审美时需要,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共情更加重要。共情能力,让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境遇,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一些人觉得跟陌生人说话交往有障碍的,很可能是共情能力有所不足。当你更多地体会他人,你就会更加洞悉人间。就像这次同学们在文殊坊的写生,他们看到了非常丰富的众生相。
  
  
  《小康》2016年12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2-28


2016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