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2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82岁科学家解读“0+1”

★文 /《小康》记者 刘源隆

  “年轻”秘诀 耄耋之年的科学家滕吉文满面红光、底气十足,并且还是个“工作狂人”,而工作,正是他保持“年轻”的最好调养方式,也是他快乐的源泉。
  
  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了60年的科学家滕吉文希望中国能够真正从一个科学大国发展成为一个科学强国,这就必须要实现从“1+Δ”到“0+1”的思维转变,对于“0+1”,他如何解读?
  
  地球物理学家是做什么的?两弹一星功勋、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院士曾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一句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来比喻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地球物理学涵盖了从星际天体到地球内部,无论上下都没有边际,地球物理学研究就是观测和探测数据,再通过数学与物理的办法进行演算试验认识物质的状态、特性与结构,这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虽然地球物理学是基础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却不可小觑。它的研究范围之广涵盖重力学、地热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而其应用更是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包括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地球物理学家们被称作是“越过地平线去抚摸地球动态脉搏”的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工作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吉文也不例外。
  
  老科学家为何不认同放长假?
  今年4月,82岁的滕吉文做了个大手术,“4月22日肠胃感觉不舒服,我记得很清楚。”老伴儿还以为他是着凉了,家里人包括滕吉文自己都没太当回事,可是焐了一晚暖水袋也没什么好转。而转天要举办一次重要的会议,评选出科学界的先进工作者,在即将召开的“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而滕吉文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之一,他忍着痛,一直坚持到会议结束,然后被直接送到了医院。经检查,一颗枣核划破了小肠,引起腹腔感染发炎。可是手术却很复杂,直到手术完成后,医生才敢告诉滕吉文,这是死亡率最高的手术之一。
  5月30日,“科技三会”如期召开,伤口未愈、还在休养的滕吉文也出现在了会场。说到这,他哈哈一笑,“现在恢复很好。”这位耄耋之年仍然工作在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满面红光、底气十足,记者丝毫看不出手术对他身体的影响。问及他如何保持这股旺盛的精力,他笑着回答说自己没有秘诀,“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运动。”
  而工作,也许才是滕吉文最好的调养方法,同样也是他快乐的源泉。
  “其实我很赞同和提倡劳逸结合,只是自己做不到。”在科学战线上,滕吉文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了60年。他很少休假,就算到一个地方开会作报告,也是工作完就走,从不会给自己留出游览观光的时间。今年就是这个手术,才让他不得不休息了一段时间,因为他“脑子里总有一系列的问题在思考”。
  对于“长假”这种休假方式,滕吉文并不十分认同,“放假前两天就做准备,放假回来一周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在他看来,这种休假模式非常不适合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是没有休息日的。只有长时间的思考,特别超前的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
  对于滕吉文在工作中的“安、专、迷”,家人也曾有过抱怨,“幸运的是,他们对我很理解,也很包容。”
  
  “科学与科普是分不开的”
  保持好心态,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养生秘诀,但是能有几人做到呢?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目的我认为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只有付出才能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为了保证自己内心的平静,滕吉文给自己下了一道“紧箍咒”,每一年他都要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在学术上,“每年都要有新的认识和成果。”除了推进学科进展,肩负国家科学研究项目,他还以身作则,每年都要求自己写出两篇以上、达到SCI检索级别的论文。在教育上,“必须带出优秀的学生。学术上要培养,研究上要指导,最后能让他们独当一面,承担起科研和教学工作。”此外,滕吉文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一个人有幸做科学工作或教育工作,必须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上,“尽我所能做一些事情。”每年,滕吉文都会抽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假日去小学、中学、大学进行科普讲座,今年他还接受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邀请,担任编委。“科学与科普是分不开的,我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做科普,但哪怕我做了一点点,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很让我高兴了,因为他们是国家科学的未来。”
  《小康》杂志记者曾在不止一次的小学科普活动中见过滕吉文,他总是面带笑容,耐心给孩子们讲解那些浅显的地震、物理知识,从他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的那份期待与对科学科普的热爱。但如果因此而认为他“很好说话”,可就错了,滕吉文也有他“冷峻”的一面。
  滕吉文不用手机,如果联系他要打家里或者办公室的电话,他对此解释道,“原来用过,但是每到项目和院士评审时,各种电话就打爆了。”还有一种电话也数不胜数,就是来自各种企业的邀请,向他承诺超高的年薪与超大的住房。因此,不胜其烦的滕吉文,干脆把手机弃用了。
  
  从“1+Δ”到“0+1”的思维转变
  对于2016年一整年的总结,出于职业习惯,滕吉文没有谈自己的感受,他只是告诉记者,在科研上提出了一些确实很新的观点,还培养了几个好学生。而对于明年的期望,滕吉文则说得比较具体,“希望利用明后年的时间,沿着108°E经线,从中蒙边界穿过鄂尔多斯盆地、秦岭、四川盆地、广西白色盆地一直到越南,在这条近4000公里的剖面线上完善地球内部动力学的研究。”
  谈及更长远的未来,滕吉文表示希望我们国家真正从一个科学大国发展成为一个科学强国。“必须实现从‘1+Δ’到‘0+1’的思维转变。”
  所谓1+Δ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发展、再创新;而0+1,则是立足于我国本土科学力量进行自主创新。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要成为科技强国,“0+1”的科学思维与模式必须建立。“毕竟,真正尖端的科技是用钱买不来的。”滕吉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的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就是夯实科技基础。”
  在滕吉文看来,多年后,回顾历史,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它吹响了我国科学发展从引进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的号角。”说到此,滕吉文很是动容。
  
  
  《小康》2016年12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2-27


2016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