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让情感还乡

★文 /王磊光

  
  农村的环境好了,人们的负担减轻了,生活却寂寞了;人们的手头有了活钱,消费也更高了,人与人的差距却更大了;打工者喜欢乡村生活,却不得不离开……中国人对于乡村的情感和态度,从未像今天这般分裂
  
  中国人对于乡村的情感和态度,也许从未像今天这般分裂。一方面,无数的农村青年努力地通过上大学或外出打工等途径来逃离农村;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城市病,许多城市人对于农村生发出了越来越多的田园诗般的“乡愁”,甚至希望到乡下买一栋楼过日子。各种媒体关于乡村的报道,也是向两边倒:一边在赞美新农村建设使得乡村更加美丽和谐,另一边却在陈述着农村日益衰败,岌岌可危。
  农村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在农村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呢?
  也许,一味地偏向“是”或者“否”,恐怕都会有失偏颇。
  关于乡村的发展,我们可以列出许多例子,其衰败,我们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所以简单地一分为二,同样会遮掩了事情的复杂性。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判断事情没有一个标准。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以人为本”。“人”在一种环境和文化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才是最核心的。
  
  乡村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如今,乡村的环境好了,生活在乡村的人负担减轻了,生活却寂寞了。
  说起这十多年来农村的变化,许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自然环境变好了。不再像过去那样,由于资源匮乏、人口过剩,人人都在向田地和山林要口粮、要收入,能开垦的土地——哪怕是石头间的一小块坡地,全都被开垦出来了;能吃能卖钱的野物,只要被人发现,立刻就会被捕捉或者打死;为了一寸宅基地、一道水源,邻里间动不动就大打出手……
  自从打工潮兴起之后,数亿农民流向城市,农村人不再单纯地向土地要口粮了。土地也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其本该有的面貌。山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木,林间的小路早已杂木丛生,无法行走;山间的梯田和旱地大多荒弃了,长满了芭茅和灌木;兔子、野羊、野猪飞快地繁殖着……比如在我的家乡L县,实行了永久封山育林的政策,全县搞旅游开发。
  不但自然环境变好,乡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从县城通往乡镇都有宽阔的水泥路,从集镇通往各个村子的路也都铺成了水泥路,虽然只有3.5米宽。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电器越来越多了,电总不够用,上级政府对农村已经实行了几次电网改造。当然,由于生活的富裕,生活垃圾也开始多了起来,不少地方也正着手整治,比如给村里的每个小组配备垃圾桶,不定期抽查……
  农民的第二个突出感受就是这十来年税费全免了,曾经压在农民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座大山彻底被卸下来了。不但不用交税,种田还有各种补贴,还有养老保险,过了六十岁的农民每个月可以领取几十块钱。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用交学费了。“党中央的政策确实好啊!”这句话成了农民的口头禅。
  然而,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在农村的几乎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乡村缺少了主心骨。村里的小学早就被撤并了,各种集会已经消失多年了,公共场地要么被卖要么被占,农民们除了在家看电视,出门打麻将,几乎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文化生活了。虽然村里设有农家书屋,但几乎无人光顾。虽然来乡下看风景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了,各种小车在村道上跑来跑去,但是因为没有了最有活力和头脑的那些人留在家乡建设农村,乡村的文化生活就完全衰败下来了。留守农村的人们,心里更加寂寞了。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少了。在外打工的人,一年通常只能与父母、妻子和儿女团聚十来天。父母卧病在床,不但得不到子女的照顾,还要想方设法照顾孙子一辈,以及带病从事农业劳动。农村老人病逝而没有及时发现,以及老人自杀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情感空缺,与父母的隔膜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小孩的人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厌学、逃学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十分严重。过去所形成的熟人关系乃至亲戚关系,因为多年来缺乏密切的联系和走动,亲朋之间的感情就更加淡漠了。
  一边是好山好水好政策,一边是文化的荒芜、精神的寂寞。所以这些年来乡村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的问题,在媒体上一直争论不休。
  
  
  “货币化”生活的风光与尴尬
  与以前相比,现在农民们的手头有了活钱,消费也更高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更大了。
  曾经在许多年前,希望吃饱肚子,成了中国农民最大的愿望。等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希望一年忙到头能够不赊不欠地过年,成了农民最大的愿望。现在这些一般都实现了,农民不但可以不赊不欠地解决起码的温饱,而且手头还有了可以用来消费的“活钱”,比如盖房子、买摩托车、买电冰箱等,还可以经常去镇上打酒、割肉、买鱼、买水果。这个“活钱”,小部分是来自在家的农业劳动,更大一部分来自子女在外打工的收入。青壮年劳动力打工的钱流回农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除了粮食还主要靠农民自己种植以外,农村生活的绝大部分也都“货币化”了。农民的观念也早就发生了改变,他们在积极地向城市看齐,希望像城市人那样过日子。农村人也要像城市人一样,追求更现代、时髦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品也在向城市人贴近。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比如吃饭和购物方面,越是往中国的小县城和乡镇走,其价格就越高,远高过大城市。
  即使许多老人一辈子节约惯了,舍不得花钱到市场上买东西,但是为了孙子孙女,却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喝的牛奶,是家里的常备品。城里孩子玩的玩具,他们也会为孙子孙女购买。甚至坐车坐几十里,专门到县城为他们买回外国人常吃的汉堡包之类的食物。说白了,城市不但吸走了农村的精英,而且还主宰着农村日常生活的运转。
  但是,由于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一直在增长,增长的比例和速度远远大过农业产品,而且农民在城市打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面对消费社会时,农民其实处于一种非常无力的状态:一方面不断感慨物价之高,钱不够用,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办法不去参与市场消费。
  农民手头的存款量、日常的消费水平,以及在“人情”方面的“出手”情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金钱成了衡量人的最主要标准,而知识、学历,以及努力程度,这些不再是大家最看重的。谁家的子女在外打工发了大财,把家里的楼房装修得漂漂亮亮,还买了小汽车,于是他家就会被众人称颂,家里的老人走在路上也觉得如沐春风。谁家里没有钱,还是靠精打细算过日子,就会被人看不起,主人走在外面也会觉得脸上无光。
  也难怪,在我做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有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感觉到了吗?现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比过去更爱钱了。”
  
  打工者向往的幸福生活:让情感还乡
  农村生活到底有哪些“幸”与“不幸”?除了要去倾听留守人群的心声,我们还要去倾听那些常年在外打工者的心声。
  在初中同学微信群里,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概括起来,大家心中幸福的乡村生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的自然环境变好了,空气也非常好,家里有田有地有菜园,吃的东西都可以自己种,是真正的绿色产品,不用担心会吃到地沟油或者转基因食物。“要是种地有前途,我们才不愿去漂泊呢。”一个同学如是说。
  二是生活自由自在,没有流水线,不用打卡,不用加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喜欢乡村生活,因为我喜欢跟童年的伙伴一起钓鱼、打麻将,还可以出来一起喝酒、K歌。”另一个同学说。
  大家普遍提及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留在农村,就可以与父母和孩子团聚。反之,这种与亲人常年分离的状态,是他们觉得最不幸福的地方。这不但是打工者最大的不幸福,也是留守人群最大的不幸福。
  “我好想留在农村,但生活把我逼得必须出来打工。我总感觉陪儿子和女儿的时间太少了,我很想把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教给我的孩子,同他们一起玩……”一位男同学说。
  “一家老小在一起最幸福,我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不幸福的。记得有一次快过年时,我女儿给我打电话,说他们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好幸福啊,因为他们的爸妈都已经回家了!当时我的心好酸啊!”一位女同学说。
  
  
  那么,为什么不回农村呢?
  “我一直想回家带孩子,找点事做,但是L县收入低、消费高。所以我习惯了在外漂泊,感觉回家没事可做。许多人老说幸福与钱无关,但现实就是相关的。”
  “我喜欢乡村生活,但是我不得不去打工。如果没有钱,我们喜欢的生活就不叫生活。”
  “种地的会越来越穷,农村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物价上涨过快,在县城工作的基本都是月光族,生活质量不高,而且农村每家都养两孩,压力大。”
  我的同学纷纷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归结到一点,还是“就业与钱”的问题。不要说农村,就是在中国的县城,工作机会都非常少,而且工资普遍比较低,难以养家糊口,难以应付这样一个消费时代。很多打工的青年也都想回乡创业,但赚钱的几率实在太低。除少数人因为有特别的技术,或者幸运地得到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而获得成功以外,更多返乡创业的农民把打工多年的积累投了进去,结果颗粒无收,又不得不外出打工。
  打工人群对于农村幸福生活的向往,最重要的还是情感上的还乡,而不是身体上的还乡。除了在“经济”上他们无法回去,在观念上他们更是回不去了。无论是在城市蜗居,或者四处漂泊,或者在城市里买了大房子,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念都已经城市化了。一旦回到农村,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念与父母,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许多农村孩子感受到的:“我喜欢回到农村,但是回去住上三天,各种琐事就如一地鸡毛涌现在你面前,令你心烦不已。”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著有《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返乡笔记》)
  
  
  《小康》2016年11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1-25


2016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