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在城市中体验“不幸福”

★文 /《小康》记者 刘源隆

  
  繁华的大都市并非完美无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问题的出现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幸福的体验,但超大型城市的存在亦有其必然性,“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也显示,公众觉得生活在二线城市最易获得幸福感,其次是一线城市,而谁又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幸福之城”呢?杭州、昆明、成都被公众一致看好
  
  “在哪里生活最易获得幸福感?”
  这是“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的一道题目。今年9月至10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这次调查。结果,“二线城市”得到的认可度最高;“一线城市”排名第二;“三线城市”位居第三;“小城镇”、“乡村”分列第四、五位。
  在中国,一线城市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感,近年来,“逃离北上广”甚至会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繁华的大都市也并非完美无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峥指出,“超大型城市的问题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幸福的小城市也在全世界内普遍存在,这种矛盾并非是中国的特有现象。”
  城市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幸福?
  
  “病”了的城市
  近年来,城市病是被反复探讨的话题。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就没有停歇过。我国第一个城市化高潮,就在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据资料显示,当时仅三年的时间里,拥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中国就有28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至197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有一亿人口进入城市。
  我国在工业分布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前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将新工业投资重点放在内陆新建及扩建城镇上,使城镇及工业区域邻近主要原料和能源产地,均衡分布。当时发展极快的重点工业城市有包头、兰州、西安、成都、武汉、太原、洛阳、大同等;同时还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比如黑龙江富拉尔基、大庆,甘肃白银,广东茂名,湖南株洲等。此外,农村工业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动力,当时党中央的方针是农民不涌入拥挤不堪的城市,而是在广阔的农村大办工业,就地转化为工人,把农村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使得当时大量的社队企业兴起。
  而后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城市急速发展,大量人口涌进城市。时至今日,这些超级大都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薛文华是北京人,虽然他每年都会和家人一起旅游,但是在旅游时间的选择上,他会坚决避开国庆与春节长假,“只有这两个假期街面上人少,也不堵车,可以说是北京最好的时候了。”随着薛文华年龄的增长,在平时的日子里,他开车上街都发怵,“堵车,心理就容易发怒失衡,而且发生点剐蹭更别扭,现在能不开车就不开车,绿色出行也算为北京的蓝天贡献绵薄之力吧。” 薛文华笑了笑,他的话自然正面,但是对于城市拥堵与污染的无奈,也不无调侃之意。可是毕竟他已经退休,没有了上班出行的压力,而对于广大的上班族而言,面对“城市病”,他们又怎能轻松呢?
  “按照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受力,能够承担的极限人口是1800万,但现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100万。在这样的人口与环境承受力的扭曲关系下,不出现城市病是不可能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在汪玉凯看来,过去30年我国主要是关注大城市的发展,如今到了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时候了。
  
  
  “消失”的早餐与“奢侈”的晚餐
  何勇是酷爱旅行的人,而旅行中他最期待的就是去寻找各地的美食。“在旅行中,我早上都会起得很早,然后走街串巷去体验当地的早餐文化。我认为一个城市的早餐特别能够凸显城市的底蕴与居民的幸福感。”但是在家乡北京,他似乎很久没有悠闲地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了。
  在工作日,何勇每天7点起床,他要赶在8点半之前到达工作单位,因为要打卡,迟到是要扣工资的,而作为一日三餐当中最为重要的早餐,就因为赶路而被他“凑合了事”。单位楼下公交站旁的鸡蛋灌饼和煎饼,几乎就与他的早餐画上了等号,有时实在吃腻了,就稍微走远一些,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买个简单的套餐。
  “我记得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家里人都起得很早,北京没有那么大,父母都是就近上班,单位离家很近,不像我们现在上班要赶很远的路,有的人甚至要跨越大半个北京城。所以每天早上爸爸都会拿着自己家的盆和碗,到附近经营早餐的餐馆买油条、糖油饼、豆浆、豆汁、烧饼等等,买回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早餐踏踏实实地吃完,再去上班和上学。这是我儿时最为基本的早餐印象。”有时父母有事情来不及买早餐,也会给何勇几元钱,让他到饭馆里,买上二两包子、一碗炒肝。“那时的北京清晨,是那么惬意,我吃着包子,听着时隐时现的鸽子哨,还有街面上自行车的铃声,闻着炸油条的油香味儿,感觉这一天都是美好的。”而如今,他的清晨不再拥有这些,悠扬的鸽子哨与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已经变为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和嘈杂的鸣笛声,炸油条的摊位少之又少,香味自然无从谈起,而汽车尾气的污浊味道却异常浓烈。
  其实,早餐文化的没落,又何止是北京一个城市的现象呢?上海、香港、武汉、厦门,网络上经常出现诸如各大城市“消失的早餐美食”之类的帖子。美食家蔡澜就曾分析到,因为城市地租的不断上涨,许多经营特色早餐的铺面交不起房租而关张,人们工作性质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促使了早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往往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凑合吃一些粗制滥造的食物。
  不只是早餐,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晚餐来得也同样珍贵。这里所说的珍贵,并非指晚餐的价格,而是下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有说有笑地共进晚餐的经历。年过40岁的胡立凡事业有成,自己创业,经营一家互联网企业,公司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可是与此相应的是责任大、工作忙,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晚餐往往是同事一起叫外卖来吃。“这些年互联网发展很快,餐饮行业也因此变革很大,最明显的就是外卖送餐越来越快捷,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都已经忙到没时间去餐馆或回家吃一顿晚饭了,这也真是可悲。”
  胡立凡向记者描述了他每天的生活状态,在家的时间越来越短,平时连周末也常常需要加班和应酬。现在,一旦有时间早下班,他会拒绝一切多余的社交活动,无论如何也要赶回家里,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家常晚饭。对于这样难得的机会,他非常珍视。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正像林夕在《爱得太晚》的歌词中写到的那样:“为了不平凡,忙忙忙会让人盲。赢到了风光,输去了我的心肝。”无论是“消失”的早餐,抑或是“奢侈”的晚餐,这些表象下,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我们的幸福感正是来自于这些我们不经意的生活小事。
  
  记忆之城 那时的北京清晨,吃着包子,听着时隐时现的鸽子哨,还有街面上自行车的铃声,闻着炸油条的香味,感觉这一天都是美好的。
  
  中国人理想的十大“幸福之城”
  哪里才是中国人理想的“幸福之城”?
  在“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国人根据所见、所闻、所感选出了中国人理想的十大“幸福之城”。杭州市、昆明市、成都市位列前三。
  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也并非带给国人的都是些不幸福体验,在中国人理想的十大“幸福之城”排行榜上,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位列第四至六位。海口市、重庆市、南京市、哈尔滨市分列第七至十位。
  其实,超大型城市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尤其是在亚洲地区。首先,从历史规律上看,亚洲文明就不同于西方文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自然聚拢的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会集中到几个城市内。宋代的汴京、幕府时期的京都、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德里皆是如此。中心城市有利于统治者们将全国的精英召集在其麾下,借此形成权力、金钱和信息的辐射网。
  其次,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超大型城市有着信息渠道畅通、资金成本低、物流便利和监管规则统一的优势。而且,超大型城市意味着供热、垃圾处理、水处理更加统一,更容易大规模采用智能化技术,这些将使城市变得更加环保、高效。
  “但是,对于大城市里的每个人来说,一个高效的城市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不停奔波,不断与时代的进步和周围竞争者的成长赛跑,这无疑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李峥如是说。
  在德国科隆留学的郑小伟告诉记者,他马上面临着回北京找工作的压力,他很明白,回国后的生活将不再像留学时那般无忧无虑了。“尤其是在北京,我的很多同学如今都工作了,我知道他们的生活非常忙碌,有的人结了婚,有了孩子,生活压力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郑小伟自然不会选择到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去生活。
  “我的父母在北京近郊买了房子,去郊区度周末,暂时逃离一下拥挤的城市或许是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郑小伟说得并不十分肯定,“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是在欧洲小城镇和乡村生活就肯定没有大城市幸福,那些村镇连个人都很难看到。”说到这,他笑了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要回到祖国、回到家,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已经非常幸福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这样一个“幸福”实验:将人们分成两组做非常痛苦的肠镜检查,在实验中,第一组正常检查,第二组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故意把肠镜放在体内过一会儿再拿出来。人们一定会以为这种故意延长病人痛苦的做法会遭到病人的反对,但恰恰相反,第二组愿意再做的人显著高于第一组,为什么?因为肠镜在即将结束的时候痛苦最轻,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病人记住的是这时段的感受;而第一组病人记住的是肠镜在身体最深处的剧痛。
  的确,幸福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幸福的体会又怎能一样呢?
  “2016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16.9%的人认为“幸福与所居住的城市没有关系”,这些受访者可能对于幸福的真谛有着更为深切的领悟吧。
  
  (链接)
  
  “30后”的幸福与烦恼
  代表人物:陈爱莲
  身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艺术团团长,
  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校校长
  年龄:77岁
  幸福心声:幸福是能够给予别人爱,能够感受别人爱。
  如果把陈爱莲的童年故事讲给人们听,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她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在一年之内双双病故了,但在她自己看来,这并未给她今后的生活带来“阴霾”,因为她得到了国家的关爱、社会的救助。她进入了上海一心孤儿院,1952年又从孤儿院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习班,那时候,她只有13岁。
  “我有一种特别明确的归属感,我觉得我是国家的人,到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习班学习的时候,我就有参加革命的感觉,革命队伍就是一个大家庭,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国是第一,家是第二,先国后家,这对我一生都有非常重要、重大的影响,这是决定我一生做人的最根本的准则。”出生于1939年的陈爱莲觉得,“30后”这代人与现在的“00后”最大的不同就是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衔接得特别好,所以就给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播撒下了阳光的‘种子’,我们这代人普遍觉得自强不息、回报社会,便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却把幸福和钱挂上了钩,甚至会传播一些负能量的信息,例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等,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便觉得不幸福甚至会感到悲哀。”
  在接受《小康》杂志记者采访时,陈爱莲一直强调,钱和幸福有一定的关系,不要让钱和幸福成为对立面,但有钱和幸福是绝对不能画等号的,同样,有钱和不幸福也是不能画等号的。
  陈爱莲还有一个金钱观,便是当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之后,钱太多了,也就不属于个人了。1995年,陈爱莲创办了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这二十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力都投入了办学。她乐于帮助家庭贫困又有舞蹈天分的孩子求艺,对他们的困难总是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帮助,减免困难学生的学费、杂费及伙食费、住宿费等。“幸福是能够给予别人爱,能够感受别人爱。”陈爱莲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77岁的陈爱莲仍然练功不辍,今年6月份,她领衔“林黛玉”一角,完成了舞剧《红楼梦》的复排演出。只有幸福的人才能保持好的状态,陈爱莲还有何幸福的“秘诀”呢?她介绍道,一是要懂得爱,尤其是要有“大爱”;二是要勇于担当,有使命感。明年,将迎来陈爱莲从艺的第65个年头,而这么多年来,陈爱莲的“大爱”与担当便是,只要国家需要,观众喜欢,她的身体状况也许可,她就会一直演下去。
  
  “00后”的幸福与烦恼
  代表人物:王小芹
  身份:学生
  年龄:14岁
  幸福心声:每一刻的成长都希望和父母分享。
  “00后”被认为是最幸福的一代人了。他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今天看来是被广大“70后”、“80后”甚至“90后”所极度羡慕的。而且,“00后”里年龄最大的,今年也不过16岁,正是最绚烂的花季。“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除了幸福,哪里会有烦恼呢?
  可是庄子不是说了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确,就算是仍处少年时代的“00后”,也有着属于他们的烦恼。
  王小芹出生于2002年,今年刚上初中三年级。从小生活优越的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烦恼。
  “我一出生,就被爸妈贴上了‘必须有出息’的标签。从出生开始,就必须严格按照爸妈的标准来,背负着爸妈的理想。”小小年纪的王小芹,说起这些话时,也显露出成年人才有的无奈表情。
  “我很羡慕老爸老妈。”她笑了笑,“虽然他们总说以前小的时候没有我们这么多玩儿的,但我还是很羡慕他们。羡慕他们小时候作业少;羡慕他们小时候没有压力;羡慕他们小时候写完学校的作业就可以尽情地玩,直到家长把自己找回家吃饭;羡慕他们小时候有那么多在我们眼中是至宝的无污染食物;羡慕他们小时候空气那么好,水那么清……而我们只能依据他们的描述,和他们脸上幸福、满足的表情,来还原当时生活的模样。”
  这不禁让人想起伍迪·艾伦的经典电影《午夜巴黎》,男女主人公回到了憧憬中的过去,台词中说道:“如果你留在这里,那么这里就成了你的现在,然而过不了多久,你就又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认为那才是最好的‘黄金时代’。什么才是现在?现在是你对它不满意,但是生活本来就不会尽如人意。”
  这当然不只是对于“00后”所讲的,而是适用于所有年龄层的人们。纵使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也应活在当下,去改善,去解决,去享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属于王小芹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其实外界认为‘00后’的幸福,更多还是出于和自己童年物质生活的比较。这么简单的对比,我觉得多少有点片面。而父母们也经常自认为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加班工作,进而忽略了陪伴,这是错误的。”一个14岁的花季少年,能够说出这样一番成熟的话语,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其实生活中最让我感到幸福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哪怕我们的沟通并不顺畅。我每一刻的成长都希望与他们分享,有他们的陪伴。”
  
  
  《小康》2016年11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1-25


2016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