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10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专题策划
越南人李班:长期在闽粤赣从事革命工作

★文 /《小康》记者 麦婉华

李班
  
  李班,一名来自越南的中国长征者。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好战友、好兄弟。年仅22岁参与长征的他,因为中途患上了急性疟疾,不幸被俘。他教育自己的后代,要学习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1936年的长征被誉为不可能的任务,红军们的艰苦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在红军当中,更有一些特别的“长征者”,他们不是中国人,却为中国革命献出一份力。来自越南的李班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李班原名裴公光,来华后他曾多次改名,除了李班这个名字外,还有李碧山、李裴文、李平、李英等名字。
  他少年时就加入越南与中国的革命运动,参与长征时年仅22岁。从1932年到1946年的14年间,李班一直在中国闽粤赣边区从事革命活动。
  1986年9月,广东梅县地区党史办公室曾出版过《国际主义战士李碧山——纪念李碧山同志逝世五周年》一书。与李班一同参与过中国革命的老同志王勉对李班印象深刻,并撰文纪念。她写道:
  “李碧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好战友、好兄弟、好同志。他在中国十四年如一日,衷心耿耿,任劳任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努力奋斗,他艰苦朴素勤奋工作,作风正派,坚毅明确,从不为个人及家庭谋私利,全心全意为党工作。”
  
  殖民环境下催生的民族主义
  1912年6月10日,李班生于越南南方隆安省芹德县隆和乡。家乡离西贡市,即现在的胡志明市只有30公里。他早年丧父,母亲阮氏是位勤劳刻苦、做事一丝不苟的妇女,对子女管教极严,生活又很俭省。母亲的坚韧、刻苦的性格对排行老大的李班影响很大。
  当时越南正处于法国殖民时期,李班从小成长的环境,让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暴行,他对殖民主义深恶痛绝。因此,李班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解放思想。
  1925年,李班13岁读初中时在语文教师范文同(胡志明助手,后任越南总理)的启蒙下,参加了抗法斗争活动。1927年加入“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共前身)。1930年,在堤岸法文中学读书时,在一位华侨李老师(大革命时中共党员)的启蒙和影响下,加入了“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
  但是在1932年,李班便被越南当局逮捕。由于他的家庭是大地主,其外祖父是乡绅,有一定社会地位,李班很快被保释。父亲不许他再参加革命活动,于是将他软禁了起来。
  一天,李班从家里偷跑出来,找到那位华侨李老师商量逃走的办法。李老师对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要解放全人类,到什么地方都可干革命,中国现在有红色政权,如你愿意,我可想办法介绍你去。”李班听后受到很大鼓舞,表示乐意到中国参加革命。
  
  远赴中国红色首都瑞金
  1933年初,李班化名李平,在一位海员的帮助下,化装为轮船上的伙夫,躲过海关的检查,从堤岸乘船只身逃到香港。之后,李班又通过中共党员梁广的帮助到达广东汕头。就在赴汕的火船上他认识了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陈慰慈。李班到汕头后按地址找到李姓老华侨介绍的共产党员、报社职员黄近垣。
  黄近垣教他学中文,学讲客家话,把他装扮成一个从南洋回来的华侨。李班是勤奋聪明的青年,在语言学习上很有天赋。只花了几个月工夫,一般生活上的客家话他已会讲了。只是他汉字写得不太好,歪歪斜斜的,像写英文一样。
  不久,黄近垣把他介绍到汕头外马路台湾人开办的太原牙科医院当杂工,以便解决生活问题,并且有个职业作掩护。
  王勉回忆道,当时广东潮汕、兴梅一带的党都受国民党残酷迫害和破坏而停止组织活动了,但李班找寻党的意志非常坚强。终于在1934年春,李班与梅县松源镇六甲中学体育教师、地下党员王建良等人一起,由福建武平人、中共六甲中学党支书陈仲平设法送到了中国红色首都江西瑞金。
  苏区中共中央对这位年仅21岁的越南友人十分重视,专门派人与他长谈,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及越南党组织的情况,并立即送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后来,李班被分配在中央苏区反帝大同盟工作。
  经过党组织的考察,李班转为中共党员,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实现了他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夙愿。
  
  参加长征因病被俘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遭到重大损失。中央工农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李班随中央红军出发,上路不久,李班患上了急性疟疾。考虑到他是外国人,身体又不好,中央劝其随另一支队伍回福建坚持游击战争。
  当队伍出发走到一条江边时,他们碰到国民党军的袭击,队伍泅水过江,那时李班疟疾发作,在水里昏迷过去,掉了队。当他醒来时已被水冲到沙滩上,有一股国民党军追来,开枪打伤了他的左手臂,他被抓押到兵牢里。
  禁押李班的长汀县大牢里,关押了一大批革命者,每天都有人被拉出去枪毙或病死。病死的,狱吏故意把尸体多留几天,以便让他们多赚死者的饭钱。
  牢里没有水喝、没有菜吃,每餐只有一小碗混有沙石的饭,上面放几粒盐。犯人均戴着手铐脚镣,所以只好把饭放在脚盘上,把头低下去啃着吃。大家口渴得很,没有水喝,就大声喊叫:“要喝水!”喊得多了,狱吏就泼一桶水在地上,他们只好躺下用舌头舔水。
  当敌人审讯李班时,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是一名伙夫,由于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应答自然、机敏,敌人看不出什么破绽,就将李班释放了。
  
  长征、抗日精神教导后辈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李班在抗日战争后,携中国籍夫人陈陵和子女告别中国,乘船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为越南民族解放事业奋斗。
  1970年代末中越关系恶化后,李班因是越共党内的亲中国人士受到黎笋、黎德寿的打击迫害,与其中国籍夫人陈陵和子女一家吃尽苦头,全家被囚,后发送下乡。1981年9月30日,李班不幸病逝于胡志明市,享年69岁。
  1980年代在廖承志等人帮助下,中共中央特命外交部与越方交涉,将李班的儿子李新华和儿媳邓金娜接回中国,现定居广州。
  在《国际主义战士李碧山——纪念李碧山同志逝世五周年》一书中,李新华回忆,父亲经常向他讲述当时朱德、毛泽东的长征故事和抗日故事,还会教他唱抗日歌曲。
  “闲时爸爸带我们去看苏联电影《民族魂》等,又给我买一些通俗的反映和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少年英雄的书籍给我看,电影上和书中主人公所洋溢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我深深感动。我暗下决心,要向英雄们学习。”李新华说。
  李班还严格教导李新华,希望他能如自己在中国干革命时一样,拥有长征、抗日那时的艰苦精神。李新华说:“七、八岁后,我就学会自己洗衣服,料理自己起居作息和家务卫生等。所有这些,刚开始时难免是强制性的,但长大后,我才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小康》2016年10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10-29


2016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