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9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小康故事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跨省合作难题待解

★文 /《小康》记者 刘源隆

  生存空间 吉林省林业厅2015年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吉林省共生活着5个东北虎家族,全省共监测到东北虎27只,数据是令人欣喜的,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宜栖息地为快速增长的虎豹种群提供空间,它们将面临猎物资源耗尽,甚至种群崩溃的危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域包括整个长白山、小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涉及吉林与黑龙江两个省份,如果三年内试点成功,对于更多跨省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询问起我国境内东北虎的数量。吉林省代表团回答称,有27只。
  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东北虎豹的生存数量,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2006年以前,人们很少能够发现东北虎豹的踪迹。“它们正面临资源耗尽和种群崩溃的威胁。根据中俄两国监测数据,吉林东部中俄边境两侧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存活着至少35只虎和70只豹,数量已超出资源承载力的3倍。更严峻的是,此区域目前形成了虎豹生存的‘孤岛’,虎豹种群已无法向俄罗斯境内扩散,向西进入中国东北腹地广袤的森林,是它们唯一的出路。”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如是说。
  就在去年,一场“及时雨”给面临重大危机的东北虎豹带来了希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东北虎豹所需要的“自然保护”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林业局等13个部门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定吉林省为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之一。同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返东北境内,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遵循规律、完善思路、创新举措,把野生动植保护工作做好。有关要求可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2月23日至2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带领相关部门,专程赴吉林省调研,进一步明确在吉林省开展东北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东北虎豹的保护工作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葛剑平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10年来,葛剑平一直带领团队在我国东北和中俄边境监测记录东北虎豹的活动数据。2007年6月,葛剑平团队拍到了第一张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2010年10月,又有了首张自然状态下野生东北豹的相片。可是这些虎和豹是定居的还是旅居的?如果只有两三年的短期数据说明不了什么,“有时候队员也说要不要宣传一下,我说再沉一沉,做科学要沉下心来。建言献策,我们需要详细的数据和科学论证。”没想到,这一沉就是近10年。
  葛剑平团队在中俄边境线上建了300多公里长的边境监测样带,如果发现虎豹,就将它分类为定居、常住和“旅游出差”等。同时,根据虎豹扩散规律,建立了一系列长期固定监测样地。
  自2013年以来,葛剑平团队每年监测到的虎豹数量都成倍增长,亚成体和幼体占到种群数量的50%至60%。此外,种群向吉林省长白山腹地扩展速度快。
  吉林省林业厅2015年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吉林省共生活着5个东北虎家族和1个东北豹家族。全省共监测到东北虎27只,东北豹42只。这些数据表明,这一区域东北豹、东北虎种群已进入繁殖高峰期和数量快速增长期。
  数据是令人欣喜的,然而,葛剑平也严肃地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宜栖息地为快速增长的虎豹种群提供空间,它们将面临猎物资源耗尽,甚至种群崩溃的危机。
  对于目前东北虎豹面临的生存困境,葛剑平表示,最大的阻碍是人为干扰,而只有规划建设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才能让东北虎豹脱离种群崩溃的危险。
  
  为生态文明“让路”
  从去年“两会”到今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东北虎、豹作出批示。葛剑平对此极为兴奋,“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整合力量,我更希望通过保护虎豹,带动中国整个生态保护的发展。总书记的批示我们讨论和研读了很长时间,他的批示意味着中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飞跃性的变化。”
  今年4月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熊猫、东北虎国家公园工作启动部署会”。“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成功后,将成为我国第一个虎豹国家公园。”吉林省林业厅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部署会上,中财办领导对大熊猫、东北虎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并明确说明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由吉林省牵头,黑龙江省配合。
  4月19日,吉林省政府组织召开东北虎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会议。5月4日,“东北虎国家公园规划方案协调会”在北京举行。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说:“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于创新野生动物保护体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形象意义重大。”
  多年来,吉林省十分重视东北虎豹的保护工作。据吉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林省坚持从生态环境保护入手,制订颁布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实行禁猎,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工程建设,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推进东北虎豹种群的恢复。
  此外,葛剑平也介绍说,吉林省曾规划建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可能会影响到未来虎豹的保护。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虎豹的保护,他得知后,立即向吉林省建议,相关铁路和公路建设应当考虑虎豹未来保护的需求。建议引起了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高度重视。最后吉林省研究决定,将规划中的铁路改道,高速公路则直接取消。“吉林省为虎豹保护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也正是源于吉林省不遗余力的保护工作,其境内的东北虎豹种群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显得更加迫切。今年年初,吉林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对东北虎国家公园的范围、体制等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同时还征求了黑龙江省林业厅及森林工业总局的意见和建议。
  据吉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16日,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这标志着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东北试点的三大难题:体制、跨省、资金
  雷光春向《小康》记者阐述了建立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指导思想:针对东北虎豹保护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保护与恢复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为核心,以天然林全面禁伐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为契机,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系统修复、整体保护、共建共享,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际野生动物保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示的窗口、野生动物保护和国际合作的典范。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标定位有三个:一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巩固现有东北虎豹繁殖种群,形成稳定的种源地。贯通东北虎豹迁徙廊道,为接纳从定居区迁移出来的虎豹提供空间条件。修复潜在栖息地生态,实现东北虎豹种群重返历史分布区并定居繁衍。二是体制理顺、管理高效。通过明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权属,理顺保护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公园内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问题,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三是功能完善,和谐发展。通过科学划分功能区和差别化保护,充分挖掘和利用园区自然资源价值,构建生态保护与群众受益共享机制。
  不过,无论多好的计划与想法在实施阶段也会存在意想不到的问题与阻力。雷光春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体制理顺,因为这牵涉多个部门的财权和事权。”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种级别、各个地区在一个生态系统上建立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域进行同类项合并,更确切的说法是要整合各方力量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按现有管理体制为例,森林资源的产权是被分割的,林木权属既有国家的,也有集体的,其财权、物权并不统一。而且,在整个生态系统内,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保护区既受管理委员会领导,又受各自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缺乏明确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出现管理重叠交叉、机构设置混乱、责任不清等问题。
  据调查,仅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权限就涉及林业、国土、水利、交通、牧业、旅游、规划、公安、边防、海关、工商等10多个部门,缺少高于各部委的专门行政机构的统筹管理,综合协调难度加大。
  雷光春表示,其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只在一个省内,梳理起来就已经很复杂了,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域包括整个长白山、小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涉及吉林与黑龙江跨省合作的问题,可以说更是困难重重。“如果三年内,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功,对于更多跨省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从目前下达的文件来看,中央对于试点工作在财政上没有任何资金补贴,全靠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地方政府出资来运行。这就又带出一个问题,东北经济持续疲软,吉林与黑龙江政府能拿多少钱来做国家公园这样的公益性事业?“试点工作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果,就要看地方政府的决心与积极性了。”雷光春对此也不无担忧,对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链接
  自然保护区人才从哪里来?
  “保护区缺人,保护区留不住人。”这可不是一个地方的叫苦。
  人才匮乏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大短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编制的限制。一些自然保护区希望引进年轻人才,但是却没有过多工作岗位编制。二是危险性与孤独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巡山护林,往往穿行于野外无人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与家人的分居也会带来很强的孤独感,生态保护相关专业也就成了冷门专业。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在一些偏远的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在保护区管理人员中占比不足10%,本科学历及中级职称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2004年12月,由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建设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这是我国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学院。为了加快解决自然保护区人才匮乏的问题,学院常年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开设一系列培训课程。2016年9月4日,“安庆湿地保护区业务骨干培训班”在北京林业大学开班,在10天的培训期内,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为自然保护区一线管理人员安排了15场专题报告以及两天的专业实践课程。
  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教学、野外教学实践的方式,紧紧围绕湿地保护区建设管理这一主题,传授最前沿的湿地保护技术信息与应用,就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的依法保护、信息化建设、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社区参与,以及国家公园建设等问题进行培训研讨。据了解,该系列培训班目前已与全国多个地区自然保护区搭建起人才培养、知识储备和规范管理的“校—区”联动平台,对全面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小康》2016年09月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9-29


2016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