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6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社会
为了一个孩子的“留守学校”

★文 /孟昭丽 张国俊

兰新荣在课堂上朗读。
  
  只有一名学生,一位老师的学校,在福建永泰县有11所。“哪怕还有一个孩子选择在家门口读书,教学点就要办下去。”当地教育部门如此承诺。
  
  8岁男孩兰新荣就要转学了,这个曾为他保留了两年的芋坑小学,或将面临被撤掉的命运。芋坑小学,一名学生,一位老师。而在兰新荣的家乡福建永泰县,这样的学校有11所。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源不断减少,这在人口不足40万的山区县永泰尤为明显。来自县教育部门的数字显示:当地中小学生人数已从历史峰值的9万左右下降到如今的4万余名,全县84所小学中,教学点43个,比例过半。
  “哪怕还有一个孩子选择在家门口读书,教学点就要办下去。”当地教育部门如此承诺。
  走进这些位于基层村部的教学点,记者看到,各种硬件设施虽显“迷你”却一应俱全,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教师们的教学依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坚守:35年来,从未想过要离开
  从家门口到芋坑小学,步行仅需10分钟,兰新荣在芋坑小学读二年级,目前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
  “8年前我来到这里时,教师就我一个,孩子还有八九个。”吴志光老师说,没想到,短短几年,学生只剩一个。
  看着一个个孩子离开学校,兰新荣的爷爷兰河仕一直担心芋坑小学会被撤掉。对于兰河仕来说,如果孩子到塘前镇中心小学上学,近9公里的路,交通不便,每天接送孙子不知该如何是好。如果在中心小学附近租房,既增加开支,又不能照顾老母。
  兰河仕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兰新荣很小的时候,母亲已经离开,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兰河仕的妻子种了5亩枇杷和5亩柑橘,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儿子在外打工月薪才3000多元,去掉租房费和饭费,每个月也是所剩无几。”想到家里的收入情况,兰河仕打消了“让孙子租房读书”的念头。
  兰河仕的心思,吴志光早已读懂。“我知道他担心这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会离开。”吴志光笑着说,从师范毕业选择在留守农村当一名老师,35年来,从未想过要离开,只想静静地待在山区,过着不被外界打扰的生活,陪这里的孩子们慢慢变老。
  实际上,8年前从塘前镇中心小学回到芋坑,也是吴志光的决定。“那个时候,学校提出要派一名教师到芋坑,我主动提出回到这里,一些老师并不理解。”吴志光说,“我知道,这里的孩子,才是最需要我们的。”
  芋坑村是畲族村,人口600余人。“早年的芋坑小学也位于大山深处,需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吴志光还记得十几年前来这里教学半年的情景。2013年,永泰县在当地实施“造福工程”,200多户从大山深处搬迁出来。兰新荣家就是其中一户。不仅搬迁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教学条件也大为改善。
  位于村部的芋坑小学十分精巧漂亮,配有塑胶操场,教室宽敞明亮,崭新的桌椅还泛着亮光。
  “在各种政策的倾斜下,这几年,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的确改善了很多。”吴志光说。
  兰新荣每天早上8点前到校,吴老师会让他早读10分钟。“阅读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是孩子们内心充盈的源头。”吴老师在教室里特意挂了一幅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语文、数学、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吴志光包揽了所有的课程。
  再过一个月,兰新荣就要结束二年级的课程了。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吴志光显得力不从心。塘前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国锋建议兰新荣到中心小学就读。王国锋说,如今农村寄宿生不仅可以免费住宿,还可以享受一顿免费早餐。学校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会提供棉被和免费的午餐、晚餐。
  充分沟通后,兰河仕也认为,这对孩子是最好的一条路。毕竟,“融入集体生活”是兰新荣迟早要面对的。下学期随着兰新荣的转学,芋坑小学将没有生源。
  “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就近读书,我们一定会保留这所学校。”王国锋说,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保留教学点,让老师先回到中心校教学。
  
  永泰县富泉乡蜚安小学许碧如老师和她的一年级学生许书慧在排练“六一”节目。
  
  亲情:我愿将所学都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在永泰县赤锡乡荷溪小学的班级课程表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所有的课程都由程桂英老师一人承担。
  而学生只有一名,7岁的女孩曹芸霞。
  “程老师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村大家庭中的一员了,我们离不开她。”荷溪村党支部书记黄立球说,县里多次调程桂英到赤溪乡中心小学任教,可一次次被村里的乡亲们感动着,她还是选择了留下。
  荷溪村也是畲族村,距离永泰县城10余公里,人口400余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和留守儿童,人均收入不足万元。”黄立球说。
  在这个偏远的村庄,程桂英已经待了19年。“刚来时,学校还有4个班5位老师,每个班有学生近20人。”程桂英说,这几年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到去年只剩下一名一年级学生。
  荷溪小学位于村部,有两间教室,一间用于日常教学,一间是多媒体室,用于远程教育。
  “但是只有一个孩子,学习氛围不容易形成。”这是程桂英所担心的。程桂英的老家就是荷溪村。为了让孩子们能读书,她变着法子去帮助他们,甚至在学校里,她开始做起了饭。
  除了煮饭,孩子们的午休,也是和她一起度过的。“孩子们很顽皮,有的孩子也会看我合上眼,就悄悄地溜走。”程桂英笑着说,孩子的安全也得随时关心。
  “这几年,学校的条件改善了不少,煮饭的工具也从十几年前的土灶,换成了如今的煤气灶,再也不用去捡柴火了。”程桂英说。
  一次煮饭时,一个孩子跑过来对程桂英说,“程老师,您既是老师,又像妈妈。”程桂英乐坏了,她说,孩子们带给了自己太多的快乐。一年年的同吃同住,和程桂英熟悉后的孩子们,开始叫她“妈妈”。这让程桂英更加难以离开荷溪。
  十几年来,程桂英的作息一直未变: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从家里出门去菜市场买菜,然后骑20分钟摩托车从家里来到学校,7点半,开始迎接孩子们到来。虽然今年学生只剩一个学生,她的习惯依然没变。
  然而,单人校的老师也有难处。“就是不敢请假,没有人替换。今年妹妹送93岁的父亲去看病,没有人帮助推轮椅上下坡,最后只有让邻居帮忙。”程桂英讲起这些,觉得有些愧对家人。但她仍然认为,教师是最美的职业。女儿大学毕业后,如今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而在赤锡乡,目前有3个这样的教学点。赤锡乡中心小学校长黄大灿说,目前除荷溪小学外,云林小学有一名二年级学生,白叶小学还有一名一年级学生。在这些教学点,老师们还会兼着幼儿班的课程。
  “我们希望家门口有学校,一直会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曹芸霞的妈妈兰金秀说,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学校,晚上接回去,不仅没有任何费用,还十分便利。
  下个学期,曹芸霞也将转到赤溪乡中心小学。“大女儿在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下学期也会考虑将小女儿带过去,虽然不舍,这样两个孩子一起照顾更方便。”兰金秀说。
  学校将何去何从?“只要还有学生,我们就一定会把教师派下去。”黄大灿说,“往往愿意留下就近读书的学生,家庭都是比较困难的,一定不能让这些孩子失学。”
  程桂英说,“农村教学条件差,留不住教师。可只要有孩子需要,我愿意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们,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吴志光老师在校门口迎接兰新荣到校上学。
  
  不舍:被家长们留到了退休年龄
  再过一年,59岁的陈光辉和55岁的妻子许碧如就要离开教学岗位了。他们所在的永泰县富泉乡蜚英小学和蜚安小学,如今都只剩下了一名学生。
  “被家长们留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就留到了退休年龄。”许碧如笑着说,“这些孩子的爸爸们也曾经是我的学生。”
  37年扎根在一所学校教学,许碧如已经为这个村庄培养了两代人。“最多的时候学生有300多人,村里不仅办起了小学,还有初中。”许碧如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进城读书,村里只剩了一名小学生。
  位于蜚安村村部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教学用的大木桌和几张塑料学生桌椅简单地摆着,黑板旁放着一台用于远程教育的电脑。而在村部旁边的旧教学大楼,现已废弃,村里计划将其改为村里的敬老院,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永泰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解释说,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一些旧校舍被利用起来,建起了村部,留出几间给学校使用,也有一些破旧的校舍开始改做其他用途。
  和许碧如的经历一样,丈夫陈光辉所在的蜚英小学也从最辉煌时的200多人,到如今的一名学生。“学生少,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会更容易到位,可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说,还是有些不利。”陈光辉和妻子的看法一致。
  看到记者,7岁小姑娘许书慧大方地唱了一首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她说,这是跟着许老师刚刚学会的。
  来学校接许书慧的奶奶黄小红说,孩子父母在山西务工,还有一个妹妹在他们身边,于是就让大孙女先回到家乡来上学,5岁的小孙女到了入学年龄也会回来读书。
  “这么多年了,许老师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她教出的孩子到了中心校成绩都在中上等,我们很信任她。”黄小红说,“而且在家里读书,费用少,也更省心。”
  “知识上的学习,可以想办法,但是孩子的品德培养,就需要家校一起配合。”许碧如说,“如今农村孩子也存在娇生惯养,一些孩子不会打扫教室,甚至拉大便还要老师擦。我会告诉孩子们,这些是他们自己该做的,回到家,还要帮助家人做家务。”
  “当许书慧的妹妹再来读书时,我已经退休了。”许碧如说着,心中还有着种种不舍。“37年了,除了分娩请假,几乎就没有缺过课。”许碧如说,“不管学生有几名,我们的责任都是一样重。”
  “只要有学生在,教学点老师一定会保障。”富泉民族中心小学校长郑才局说,考虑到教学点一旦撤掉再恢复就比较难,是否撤掉会根据实际情况。
  “不仅仅是在教学点的布置上会精心考虑。”郑才局说,这几年,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很大,中心小学是永泰县唯一一所民族学校,共208名学生,一座新的教学大楼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在硬件上提升的同时,在师资上也进行了帮扶。”郑才局说,通过教师轮岗,学校引入了一位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
  郑才局说,如今农村也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布置有畲族文化长廊,将畲族历史、畲族文化、畲族服饰等制作成宣传壁画,还收集整理了畲族戏曲民谣、婚丧嫁娶等作为乡土教材,课程丰富多彩。
  “这些老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丰富,农村的孩子们需要他们。”郑才局说,未来希望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村教育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小康》2016年06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6-30


2016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