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6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封面故事
寻找回来的“文明密码”

★文 /《小康》记者 鄂璠 北京报道

  团队 他们,用镜头守护着乡土文明;他们,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行走于无数个小村小镇;他们的“名字”叫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团队。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晨、甄宇、刘海峰、高海京、程晔。
  
  在中国大地无数个不知名的小村小镇,《文明密码》团队里的年轻人在用镜头守护着乡土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因和动力,农耕的坚实恒久、诗意的精神家园,因为他们,未被遗忘
  
  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伍杨伟楠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次当导演,就经历了一场悬崖峭壁上的心惊肉跳。
  那是一个被群山阻隔了许久的山村。曾经,那里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醋是什么,也不知道酱油是什么颜色,甚至连山外面有没有人类都不知道,直到当地人用双手开挖出一条挂壁公路,锡崖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才变得家喻户晓,伍杨伟楠也才在今天有了进入这片曾“与世隔绝”的土地的机会。
  但伍杨伟楠想要拍摄的,并不仅仅只有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在锡崖沟村老村支书赵全妞和村支书宋志龙的带领下,伍杨伟楠和同事们来到了“驴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给村里老百姓运东西,大队组织村民修了一条可以让驴走的路,简称驴道。这条驴道镶嵌在锡崖沟的悬崖峭壁之间,宽度不足1米,依靠万丈深渊,一旦坠下几乎无法生还,然而,这却是挂壁公路修通之前,锡崖沟人唯一的交通运输路径。
  如今,这条驴道早已荒废、杂草丛生,看着都令人心生恐惧,据说连资深驴友也不敢涉足,但听了当地人的修路故事后,出镜记者陈晨却忽然变得勇敢,她一心想着要走过去,踏着几代人的足迹,跌跌撞撞地前行。
  尽管是小心再小心,危险状况还是发生了,陈晨踩到石子,险些滑落山崖……
  
  “我们,不只是路过”
  如果你只是在偶然中打开电视,看到这个镜头,也许你会想:这样的“路”,记者们大概再也不会继续走下去了。事实上,一直关注着《文明密码》节目的人们都清楚地知道,这条“路”,不是开始,也将没有终点。
  2012年6月初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发出了充满磁性的声音,“文明,千年尘封的历史记忆,难以求解的密象世界,人迹罕至的世外丛林,迷影重重的壁垒大关,我们曾经失去了什么,我们终将挽留下什么,解读、感受、触摸,我们正在追寻的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这档名叫《文明密码》的节目,将镜头聚焦于当下鲜活的民风民俗,发现中华美德、美景、美物、美人,引导观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最终成了国内唯一一档专注于全国各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的体验类纪录片节目。
  在娱乐类节目泛滥、文化类节目难以立足的电视环境中,熟悉池建新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位连续多年荣获中央电视台先进个人称号的优秀电视人,能在那“唯一”的领域内耕耘出什么成果呢?
  “当时,大家的担心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这个节目要拍什么;二是怎样去拍。”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片人池建新回忆道,“大家的担心恰恰给了我一些思考,有人说传统文化远去了,那媒体人就应该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有人说传统文化和现代人差异太大,那我想这就一定能够在‘差异’中发现兴奋点。至于要拍什么和怎么拍,我认为一定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选择,要选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的时候不要带有猎奇的态度,而是要客观讲述,让人们拥有多元化的视角。”
  除了决定将镜头对准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和普通人之外,池建新在节目制作的形式上还做出了一项大胆的探索,即强化纪录片的“人格化”,让出镜记者参与到民风民俗项目中去,通过寻访、调查、体验表演,让静态的传统文化充满动感与活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新尝试,越来越多的观众才在《文明密码》中认识并喜欢上了亲切自然的陈晨、阳光帅气的高泽民、清秀纯美的国晓飞、个性直爽的饶祎。
  既然是尝试,就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毕业于日本大学传媒文化专业的陈晨加入到《文明密码》团队后,起初做的是编导工作,就连她第一次出镜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自编自导”。
  “我们要求出镜记者要敢于塑造、展示自己,敢于在镜头前表现自己,刚开始,陈晨塑造了一个比较活泼的‘小孩’形象,虽然大家也挺喜欢的,但我说这不行,必须要改,因为我们做的是文化节目,出镜记者就要有民族范儿、文化范儿。”池建新说。就这样,慢慢地,大家发现“萌晨”真的变了,穿着中式服装、梳着大辫子的她成了更“接地气”的“乡村闺女”。而这样的形象,也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不过,在陈晨看来,风格的转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后来去过太多的偏远地区,有过太多的感动,对老乡们慢慢产生了情感。
  “从那以后不再是机械地做节目,而是用心去感受,以情去交流。”陈晨说,“变,是因为情感。”参与《文明密码》将近5个年头,一年当中有200多天在外出差,却没有哪期节目是留给陈晨印象最深的,这位“80后”女孩说,每集节目她都用尽了情感,去和老乡们一起开心、一起伤感、一起守望。
  在经历了锡崖沟峭壁上的心惊肉跳后,陈晨在一则记者手记里写道:今天想起来我不后悔,如果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走过去,因为这样,老支书(指赵全妞,编者注)才知道,我们来拍摄并不是看看而已,并不是站在无关痛痒的地方说几句好听的话,而是实实在在地贴近他们,感受他们经历过的日子。
  陈晨为这则手记取的题目就叫《我们,不只是路过》。
  
  一起开心 一起守望 每一集节目,《文明密码》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用尽情感,去和老乡们一起开心,一起守望。图为春节期间,出镜记者和陕西马嵬驿的乡亲们进行吃馍比赛。
  
  致匠心,比收视更重要
  “不只是路过”并非只是陈晨一个人的体会。
  2016年新年之夜,《文明密码》团队里,有些人在山西的县里拍摄,有些人正在赶往零下二十多度的牡丹江。而此时此刻,坐在出差回京飞机上的编导刘蓓,正在赶写一篇题为《世界那么大,我们把中国走遍》的2015年度“总结”。细细数来,刘蓓发现,在2015年,《文明密码》团队横跨近三十个省区市,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湖北武陵山,摄制组拍摄了养蜂人、捕鱼的大爷,探访了长寿村的秘密;在陕西关中大地上的多个县,摄制组体验当地的秦汉文化和面食文化;在江南水乡宜兴,摄制组探寻当地紫砂制作工艺和美食……在体验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和传承已久的古老文明中,《文明密码》团队走过了踏踏实实的“又一年”。
  既然是“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碰到一些乡土文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的守候者,寻找这样的人,挖掘他们的故事,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便成了导演、出镜记者和摄像在节目摄制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在淮滨,摄制组发现了在水泥船上生活了40年的陈爷爷,记者问他为什么一直在渔船上生活,他说这几十年的生活让他对淮河水有了感情,简单的习惯两个字包含了许多的依恋。拍摄当天的下午四点,记者跟随陈爷爷一起,将一条条蚯蚓抛入滔滔淮水之中。下网之后,便是一夜的等待。辛苦一天,期待一夜,当编导蔡卉在镜头后看到只捞上来两条小小的泥鳅后,便感到很失望。而此时陈爷爷却说,这是常有的事,不能说捕不上鱼就生气。
  在徽州,编导柯敏认识了制作徽墨的项德胜老师。当书写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后,笔墨纸砚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大量从事制作的工匠都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但项德胜却决定继续留在这一行。在保留古法配方和工艺的前提下,项德胜把精力放在了模具雕刻上,简单的墨条经过模具,就能变身造型各异的徽墨,成为精美的工艺收藏品,焕发出新的生命。项德胜的爱人姜子娟是徽州民歌的传承人,为了支持丈夫创业,她也学会了雕刻模具、制墨、描金上彩。他们的儿子、90后的小伙子,也拿起刻刀,继承起家族的制墨技艺。这一家三口竟都是非遗传承人。
  在宜兴,编导刘姣辰遇到了最“难搞”的拍摄对象——年近六十的紫砂工艺师葛陶中。当地人都说他是个“怪人”,不喜欢交朋友,不喜欢跟媒体打交道,也不喜欢宣传自己,但他在紫砂创作界却被尊为大师级的人物。他是宜兴少有的还在用古法做壶的人,在现代工厂里,早就可以用机器轻松搞定的工作,葛陶中却用十斤的木棰捶了40年。每一次砸紫砂泥料,他都需要一棰一棰地反复捶上8个小时,为的是把紫砂泥中的空气全部排除出去,这一步如果做不好,壶的质量也就没有了保证。这也是出镜记者在做节目时遇到过的最“严苛”的老师,面对三台摄像机,葛陶中全然不顾地批评陈晨,“你的心和这个没有合在一起”、“你这是用生命在表演”、“这泥都被你弄废了”……
  起初,刘姣辰还多多少少地对葛陶中存有一些“误解”,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她逐渐明白,葛陶中只不过是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原则,对任何事都很认真。葛陶中是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徒弟,他在自家的工作台旁边立了一尊老师的雕像,每天都要擦拭老师的头像,然后上香。当陈晨问他如果老师还在的话,他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时,他只是平静地说,希望告诉老师自己还在坚持着古法制壶,还在沿着老师走过的路一直走着。
  如今几乎已经没人还会全部程序都使用古法去做紫砂壶了,这样一门从宋代传承下来的技艺将可能面临失传。葛陶中的坚守,使得陈晨在采访中,背对着镜头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而在刘姣辰拍摄的这一整集片子里,都是像葛陶中这样执拗的匠人,他们都在坚持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他们执着的不是名利、不是金钱,而是在以工匠之心、以匠人的责任,传承博大的中华文化。
  比起收视,作为年轻的一代“电视人”,刘姣辰更希望可以真的向观众传达一些紫砂工匠们的情怀。
  
  传承的态度与精神
  几乎没有多少“电视人”敢说,自己是不看重收视率的,而池建新却告诉他带领的《文明密码》团队,“宁可牺牲一些收视,也要把节目气质给做出来”。
  现在,从科教频道2015年各栏目的平均收视看,《文明密码》是平均收视最高的节目之一,首播平均收视率达0.40%;从科教频道2015年各栏目收视上星排名来看,《文明密码》是频道上星排名最高的节目,同时段上星排名第9位,最高排在同时段上星频道第6位;《文明密码》还是收视冲高力强的节目之一,2015年栏目排名前十的节目首播收视率均在0.50%以上。
  而在《文明密码》节目开播初期,收视率甚至比现在还要高。
  “那时候的选题范围更广,但为了聚焦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提高节目的辨识度,我们首先就砍掉了有着相当高收视率的动物类选题。”池建新解释说。他希望这档肩负着“发现中华民俗,展示文化之美”之责的节目,不仅能够做到见人、见事,还能够进一步地见思想、见情感。
  无疑,对于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来讲,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27岁的刘稳其实也算得上是团队里的“老人”了,在读大学期间实习的时候,他就加入了这个团队,那时《文明密码》还没有诞生。这位在农村长大的小伙子毕业后跟着这档节目一起成长,节目大多是在乡村里拍摄的,他对这档节目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感悟。刘稳觉得,作为年轻人,在拍摄工作中对于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把握是最大的难点,但他仍希望自己能够把拍摄到的每一位普通父老乡亲的精神状态和所思所想都反映出来。
  “其实一直以来,我非常赞同和喜欢《文明密码》现在的节目风格,深入山川,拍摄普通的人物,从他们一点一滴的生活,来揭示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现象,去感受普通人对文化的传承。”在刘稳看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孜孜不倦、不肯停息的普通人,我们的文化才能代代传承下去。
  谈及“传承”的话题,陈晨也有着自己的担忧,她坦言,能否在短暂的时间里,把老乡们为了传承的态度与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是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
  同样伴随着《文明密码》一路成长的甄宇,在节目诞生的初期做过出镜记者,也曾像陈晨一样有过“自编自导”的经历,现在他负责团队里一个创作组的执行工作。甄宇总是谦虚地说,拍过的选题越多,越觉得自身文化的匮乏,因为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
  话虽是这么说,但其实对于文明与文化,甄宇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文明密码》诞生后不久,他写下过这样一段有关文明的思考,“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都暗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断的思考。这就是文明的历程。”这两年,走过了更多的平原、沙漠、高山、大海、草原、湖泊后,甄宇说,他对文明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在《文明密码》春节特别节目《东南西北过大年》播出之际,作为系列节目总导演的他有了这样的感悟,“文化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果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出发,它或许就是在无形之中影响你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寻找“文明” 解开“密码”的意义
  《文明密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对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感悟着“文明”一词的分量。每期节目一结束,由资深媒体人姜诗明作词、青年作曲家胡廷江作曲的《文明密码》节目主题曲《打开文明密码》的歌声就会响起,“猜不透的伏羲八卦/再去看秦俑威武潇洒/痴迷着王羲之的笔法/悠然在五柳先生乡下/这是大美的中华/无处不藏着文明密码/这是神奇的华夏/我的家/无处不有文明密码……”女高音歌唱家常思思倾情演唱这首歌之后曾说“歌曲的画面感特别强”,唱这首歌,令她为华夏传统文化深感骄傲。
  打开文明密码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就有人发现了“行走的意义”。
  2014年9月,一位忠实观众给节目组发来一封上千字的长信,其中写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不忘初衷,积极开阔视角,发掘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内涵,相信你们会打开更多关于祖国的“文明密码”。
  因为有期待,所以不敢停歇,可以想象,当一群热情的年轻人,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田间地头,寻找、记录民族文化之根时,会有多少“悬崖峭壁上的心惊肉跳”向他们袭来。自从开始了“不只是路过”的行走之后,年轻的陈晨遇到过各种危险,但每次看完节目之后,父亲都会对她说,“女儿,不怕,坚持你的选择,自豪你的坚持。我为你骄傲!”
  陈晨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军人,如此坚毅的鼓舞,更坚定了她继续行走的决心,而在行走的过程中,她也刷新了自己对于“文明”的理解与感悟。
  “以前我认为‘文明’都是广义上的中华文明、民族文化,但现在,我认为‘文明’是深入百姓之中的,是向上的态度,是坚守的传承,是顽强的精神。”陈晨告诉《小康》记者。
  在节目中呈现了数百位普通渔民、手艺人、乡土传承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之后,池建新也渐渐发现,这些人的身上其实有着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质朴、吃苦、豁达、开朗、乐观、勤劳,等等,而正是在这些农耕文明凝炼于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气质中,池建新认为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传承几千年的密码,“他们那昂扬不息的乐观、和谐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自信,或许都是。”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这样写道:“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为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这个交响乐是这个地区‘人类喜剧’的一幕,这一台戏在这个舞台上已演出了一万年。”
  《文明密码》所探寻的,或许就是这交响乐遗留下的每一个音符。舞台上的戏还在继续,寻找文明密码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小康》2016年06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6-22


2016年01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上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