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5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特别策划
珠三角机器人“智能”争锋时代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刘建华 珠三角报道

  
  经济放缓倒逼企业升级转型,而工业机器人将助推珠三角量大面广的制造业完成这一转型。
  
  2015年11月17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宋晓刚在深圳举行的世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高端论坛上表示,“市场经济倒逼企业要使用工业机器人”。珠三角多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经济放缓倒逼企业升级转型,而工业机器人将助推珠三角量大面广的制造业完成这一转型。
  近半个月来,《小康·财智》记者在调查后发现,机器人正在大规模走进企业,不管珠三角的企业家们是否愿意面对,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智造”时代已经开启。以工业机器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自动化生产,已在全球成为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招工难,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自动化生产是企业保持良性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但中小企业实行生产车间自动化升级,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副主任、博导欧勇盛如是对《小康·财智》记者说。
  
  “智造”代工
  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顺德等多个创业园的入口,最容易看到的便是巨型的机器人。在园区设计者看来,机器人不仅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技术,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一些具有较好条件的企业,也纷纷在升级换代。“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就像是鸟枪换大炮,按照目前的招工难、成本高、利润低等客观因素,这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必经之路。”多位生产企业主向《小康·财智》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深圳上市公司雷柏科技是一家2002年创办的键盘鼠标生产企业,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无线外设设备生产商。
  在公司生产车间内,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机器人快速而准确地挥舞机械手臂。生产线之间,稀稀落落地走动着几个员工。有的车间,七八个工业机器人扎堆作业,只有两个工人负责监控作业,或者在原料用完后,进行上料工作。在一个车间中,两台机器人不断进行着机械手臂抓取零件后,直接精密对接。“以前一个车间有320名员工,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线改造后,目前下降到120个员工。而且还有精简空间。按照一名员工月薪4000元计算,减员的200名员工,等于给公司减少了960万元的人工成本。”在一道工序前,查代松解释称,一个工人8小时可以做5000件,一天工资大约150元。而一个工业机器人,一小时可以完成1400件,每天可以工作12个小时。
  雷柏科技副总邓邱伟对记者称,雷柏的工人最多时有3200多人。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自动化小组,大量买入工业机器人,整合生产线,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建立了系统平台对接供应链系统、产线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内部员工管理系统等。目前一个机器人自动化投资项目投资回报期下降到两年半左右。简单初步估算,可以为公司每年节省8000万元的人工成本。
  “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是无法与工业机器人相提并论的。”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创始人农百乐对记者说,“机器人员工”不会有工伤,不会闹情绪,也不会春节回家一去不返,更不会要求涨工资。
  事实上,企业更看重的是,工业机器人能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才是企业竞争之本。法恩洁具喷釉班班长蒋小勇对记者说,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喷釉,产品的合格率大幅提高。去年底,工业机器人喷釉系统试生产时,总共完成200多个马桶的喷釉工作,只有1个马桶不合格。如果使用人工喷釉200多个马桶,不合格的数量将达到4~5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首个拐点,劳动年龄人口在多年增长后首次下降,人数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0.6%。
  光大证券分析师薛俊则在其研报中指出:在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17亿,2015年老年人将达2.21亿,2050年上升至总人口的1/3,有4.5亿人。
  在“世界工厂”珠三角的车间,正悄然兴起一场工业机器人革命:搬运工、烧焊工、喷涂工等工种,正迅速被“机器人”取代。其背后重要的支撑逻辑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珠三角制造业正逐渐面临“用工荒”这个釜底抽薪的危机。
  欧勇盛早在前几年便带领团队走访了有限的几家有代表性的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厂商,包括民营企业,如福士、众为兴、莱恩精机;国外品牌的代理商,如格兰达;外商独资企业,如凯欣自动化等珠三角企业,“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珠三角用人成本每年都在上升。90后的新生代很少人愿意进入工厂。” 欧勇盛对《小康·财智》记者说,招工难也是倒逼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国产的工业机器人,与国外产品竞争,能降低生产企业转型成本,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不仅是对国外厂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所摆下的大棋局的应对,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需求。
  
  政策支持
  面对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困局,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珠三角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制造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均将机器人技术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前沿先进制造技术列入正式的文件中,体现了高度的重视性。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之后,珠三角地区也紧随其后。
  2009年1月8日出台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而珠三角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广东地区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必将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珠三角各城市的工业机器人扶持政策纷纷出炉,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014年,被认为是广东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里程碑。
  2014年4月15日,广州通过《广州市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广州市出台的政策规定,采购租赁本市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整机,最高补贴3万/台,采购租赁成套设备按照10%补贴,整套设备累计补助额不超50万元,推进“机器人换工人”。广州要打造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5~10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2014年12月29日,广州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其中透露,到2017年,广州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相比此前部署的50%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而广东其他城市也纷纷出台机器代人计划。
  同在2014年,《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其中指出:7年安排35亿元,建设2~3个机器人产业园。
  2014年7月,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发布“机器代人”计划,鼓励家电、机械、家具等10个行业制造型企业通过智能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更新技术装备和设备,单个企业补贴额最高为100万元。
  2014年8月,东莞也出台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东莞到2016年将争取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推动东莞全市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对企业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设备租赁等方式购买“机器换人”设备和技术的,将按照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事后奖励或贴息支持。2014年10月,佛山市也提出,对采购使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传统制造企业,给予每台1万元的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2015年1月6日下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率队到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调研,研究推进广东省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当时朱小丹指出,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广东省正抓紧制订全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抢抓“机器换人”的时间窗口期,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
  珠三角不仅更广泛地使用机器人,还要打造机器人或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广州、东莞、珠海致力打造机器人制造基地,深圳、佛山则把智能装备作为自己的新兴支柱产业。广东省经信委也将以“珠三角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为目标,大力扶持智能产业的发展。未来几年,珠三角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将达数千亿元。
  
  
  发展瓶颈
  “尽管有媒体报道称,最近几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事实上,我们国产机器人的技术与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欧勇盛说。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经过 30 多年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70 年代萌芽期,80 年代的开发期和 90 年代的应用期。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随着汽车及相关产业设备投资的增加而快速发展起来。为了顺应行业的需求,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自动化工厂之中,有效促进了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广州数控总经理助理李伯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2013年,整个中国市场的机器人消费量大概是37000台。其中国产的机器人大概9000台。但9000台中,四关节以上的机器人其实只有2100台。”
  事实上,从广数的客户和市场现状似乎也可以一窥珠三角机器人的整体情况。据了解,广数的机器人60%的市场在江苏、浙江一带,而广东地区大概占30%。李伯基说:“虽然广东也是制造大省,但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相对比较保守,而且相关的配合以及集成层面配合也不到位。”在李伯基看来,长三角之所以能吸引到行业巨头公司,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其“集成技术”更加成熟,而且跟他们的客户也有直接关系。“广东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环境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产业转型,广东的优势越发不明显。这是值得注意的。”
  欧勇盛认为,虽然珠三角地区拥有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目前高端主流市场还是被国外企业掌控,本地企业发展刚刚起步,主要竞争于中低端市场。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如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高精密减速器等,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方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的产品有较大的差距。本地企业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很大一部分还得从国外进口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等关键部件。而由于本地企业通常产销量较小,在价格谈判上不具备规模优势,采购成本比国外大型工业机器人企业要高,比如同一款瑞士MAXON电机,大批量和小批量需求,报价相差近三倍;另一方面,如一些日本的关键部件供应商,自身也是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商,对于卖给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关键部件也会有所限制,采取恶意提升价格、限制高技术含量配件出口等措施。关键部件过度依赖进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产机器人的竞争能力。
  多位企业家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反映,目前机器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厂生产车间和服务行业。而这两方面的应用要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将面临缺乏成本资金和技术的困难。
  要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生产,通常需要对原有生产线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造,购买安装较多的周边设备,对一些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投入。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工业机器人本身售价是很多中小生产企业能接受的,但是要引用工业机器人,所需配套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成本通常是工业机器人本身售价的四到五倍,这种一次性的大笔投入对中小生产来说抬高了进入的门槛。很多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时,购买国外二手生产线、二手工业机器人,也是无奈的选择。
  在产业化方面,新产品的开发、已有产品的生产工艺的提升,通常需要由企业来主导完成。“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大部分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规模都较小,资金不够充裕,人才也不够充足,较难承担高难度的创新工作。”欧勇盛说。
  
  
  《小康•财智》2016年第05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5-30


2016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