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6年05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人物
梅氏京剧艺术曲终人散

★文 /《小康》记者 张玉荣 综合报

  梅葆玖多年来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为继承和弘扬京剧梅派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花谢了匆匆,2016年4月25日,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翩然谢幕,走完了自己精彩纷呈的82年人生历程。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
  
  细雨连绵,携将春色去。梅花香韵,人间成绝调。
  2016年4月25日11时许,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幼子梅葆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这对于京剧,对于男旦,对于梅派艺术,无疑都是巨大的损失。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出生在上海思南路的梅宅,祖籍江苏泰州,国家一级演员。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有几十位弟子现都已成为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有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张馨月、田慧、谭娜、尚伟等。
  梅葆玖多年来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为继承和弘扬京剧梅派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9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2009年被世界艺术家协会授予“艺术大师奖”和“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是公认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原样传承”,尚有不同
  梅葆玖生于京剧世家,其父乃大名鼎鼎的梅兰芳,梅兰芳父为梅竹芬,梅竹芬父梅巧玲,均为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梅巧玲为四喜班主要旦角,青衣演员;梅竹芬虽然学过老生、小生,后来则跟父亲学青衣、花旦,被称为“梅巧玲在世”;梅兰芳更不必说,1913年,20岁的梅兰芳作为“二牌”跟随王凤卿到上海演出,被报纸赞为“环球第一青衣”。到梅葆玖,可谓是梅家第四代旦角了。
  在梅葆玖的学艺和演艺生涯中,梅兰芳的教导和帮助,是至为重要的,而他因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故在传承梅派上成为至关重要的人物。后梅兰芳去世,挑起梅兰芳剧团担子的就是梅葆玖。梅葆玖曾率团到全国各地演出,仅1963年就演了两百多场。
  梅葆玖生于1934年的上海,他“相貌清秀,嗓音圆润”,被确定为梅兰芳的接班人。家庭熏染,使得他在天分之外,多了一层学习和表演的优越条件。他师从王瑶卿派嫡传青衣演员王幼卿,后来跟朱传茗学昆曲、朱琴心学花旦、陶玉竹学打把子,在京剧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他首次登台,是在10岁,在《三娘教子》中扮演薛乙哥。16岁时,即和俞振飞、梅兰芳同台演出《金山寺》和《断桥》,在其中扮演青蛇一角。在这次演出中,梅兰芳说过这么一段话,可看出他对于季子的严格要求:
  “你们老说葆玖演戏有点才能,单靠才能使最容易误事的。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功夫太不够。……如果自负他那一点小聪明,漫不经心地做,你看吧,不定要出什么错呢。”(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合集,许姬传记录)
  后来这次演出成功,梅兰芳又说:“《金山寺》是一出开打的戏,不是普通的文戏可比。葆玖的武工没有很深的底子,又是第一次上演,我真替他担心。唱得好坏不管,我怕他出错。今天能把这出戏对付下来,也算难为他!”可见,梅兰芳大师对梅葆玖艺术上是认可的。
  梅葆玖之传承梅兰芳的唱腔,被称为“原样传承”,即对于唱腔采取基本不变的态度。但这种原样传承,往往难以完全做到,故而在呈现上会有稍微的变化。这深深根植于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的京剧的变易性特质之中。甚至即使同一人,也会在不同时间演唱同一曲目而表现出唱腔之变化。故而,学梅兰芳最像的梅葆玖,即便秉持原样传承的理念,尚有不同之处。
  
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图为6岁的梅葆玖
  
  梅派艺术,薪火相传
  梅葆玖在家中兄妹9人中排行老小,有5个在幼年相继夭折,留下三男一女,大哥葆琛,二哥绍武。姐姐葆玥是京剧老生。梅葆玖的夫人名叫林丽源,是梅兰芳京剧团艺术顾问。夫妇俩几十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虽然他们二人膝下无子女。
  1961年,梅兰芳先生病逝,葆玥、葆玖姐弟俩继承父亲的遗志,挑起了梅剧团的重担,开始了他们之间的长期合作。1964年“戏改”后,男不许演旦、女不许演生,姐弟俩渐渐被打入冷宫。1966年“文革”开始,他们也未逃脱被抄家、批斗、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的厄运,下放到北京天堂河农场劳动。
  “文革”结束后,葆玥以全部的精力排演了她拿手的《辕门斩子》等一批剧目献给观众。1983年,由葆玖、葆玥率领的梅剧团访日,为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同年,她与张君秋之女张学敏排演了老舍创作的《新王宝钏》及新编历史剧《三关排宴》。
  梅葆琛热爱京剧艺术。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业余京剧演出活动,操琴伴奏。他酷爱梅派艺术,希望梅派艺术得到继承与发扬。他不仅关心弟弟梅葆玖的表演,而且在家中精心培养下一代,将孙儿梅玮送到京剧名师身边学习梅派艺术。如今,孙儿学业有成,在梅派艺术上也有所传承,这也使他的在天之灵得到了慰藉。
  梅绍武是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作家。梅绍武是梅氏兄妹中惟一从 “文”者,他把研究父亲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
  
  兴趣虽广,堪当大任
  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梅葆玖或许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或者某跑车俱乐部会员。这是他一辈子的爱好。梅葆玖自幼研究机械,他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他最高兴的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
  梅葆玖会独立制作出能在留声机上播放的片子。找不到制作片子的胶片,他就用医院看病拍的片子替代。在录音机流行前,他做出的录音机将父亲梅兰芳留下的珍贵演出资料整理出来。他爱和电有关的一切,也痴迷自行车、摩托、汽车、飞机等。尤其是汽车,他对其性能如数家珍。
  1956年,22岁的梅葆玖去徐宅“练功”,恰逢当天是10岁表妹徐佩玲的生日,他就骑上摩托车,带她“兜风”。“穿着皮鞋,理着分头,开着大摩托就上了西单,去新华书店,莫斯科餐厅,买小人书、巧克力、点心,给她庆生”。他的侄子徐淳说。
  父母健在时,担心他“捅娄子”,禁止他考驾照。老人离世后,近50岁的梅葆玖去考了驾照,可驾驶卡车。练车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光着膀子练。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直至75岁高龄,他出门还习惯驾驶着一部进口豪华沃尔沃。他还尝试驾驶一个朋友的私人飞机半个小时,觉得“不过瘾”。也遗憾没能尝试驾驶波音747。
  “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要丰富一些。除业务外,各个门类都要懂,让生活充实起来。如果说除了京剧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接触,这样活着太可惜了。”他说。
  一聊起京剧,说起父亲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艺术,梅葆玖始终心怀敬畏。“按照我的性格,并不在乎唱戏不唱戏。如果我不上台,可能现在和我的两个哥哥一样,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或者工程师了。可我并没有走上这条路。父亲去世之后,梅剧团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在我身上。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每年两百多场大戏,靠我挑班演出,一直从二十几岁唱到今天。”在联合国授予京剧艺术“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如何传承经典,发扬流派,是梅葆玖思考最多的问题。
  
  梅派没派,拒绝“大师”
  梅兰芳曾说过:“我这个梅派,就是没派。”作为嫡系传人,梅葆玖谈到:梅兰芳艺术的美,是一种“规范式的美”,一种“范本美”,而不是一种艺术所具有的特征美。通俗地说,梅派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规范,而不是突出某一方面,真正做到了“大象无形”,“真水无香”,是“中和之美”。
  “连我父亲本人,其实也是从简到繁,从繁又到简。到排演《太真外传》的时候,那是繁盛的极致了,到了后来像《穆桂英挂帅》里所谓的‘简’,跟前面的‘简’又不一样了,它有厚度了。” 梅葆玖说:“不管今后怎么发展,都得让学生们知道历史,知道京剧的文化,知道老一辈是怎么唱的。还是我那句话——京剧,你听就是听流派,不能什么派都没有。”
  “世界上是没法复制一个同样的人出来的。” 梅葆玖认为,所谓的流派也是如此,那些被封为创始人的艺术家们,其实没有一个人标榜过自己是什么派,都是别人封的,“所谓流派,就是经过无数人的效仿,得到了大家的承认。流派流派,不流无派。流派其实是一种艺术风格,各自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就像《玉堂春》,梅尚程荀演出的剧本完全一样,也都是跪在那儿唱,但是在艺术处理上,包括唱腔的处理上,却是各有千秋的。”
  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又是梅派艺术的掌门人,梅葆玖却一直拒绝社会上把他称为“大师”。他说他是干活的,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和我们家好几代友谊的谭门传人谭元寿就曾经直接拒绝‘表演艺术家’的称号,他说:‘如果我是,那我父亲应该怎么称呼?’讲得很认真。这些年我对身边的朋友们也是这样说的,千万不要吹捧我,自己人夸自己人,那样会很‘雷人’的。”
  
  梅葆玖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又是梅派艺术的掌门人。
  
  夙愿未尝,斯人已逝
  梅家斜对面的世界历史出版社门卫还珍藏着和梅葆玖的合影。照片中,80岁的老人穿着黑色西服、头发文丝不乱,面容白皙、眼角身口、微薄的嘴唇,和已故的梅兰芳先生及其神似。
  这位一代梨园大师梅兰芳的幼子,眉宇间还依稀可见父亲的儒雅气质,说话温润、缓慢,平易近人。作为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早在1928年,梅兰芳已经用一个玩具马达让兔子在舞台上动起来。梅葆玖也努力将技术融入传统戏剧。他打算用新媒体技术,让父亲重新“活”过来,唱最古老的戏曲。发现孩子们喜欢看动漫,在2012年两会时,他提出以动漫作为手段,让《霸王别姬》、《牡丹亭》等传统剧目以动漫的形式呈现。
  “我的想法是,把戏曲内容以及好的剧目,通过动漫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幼儿、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喜欢。”如今,夙愿未尝,斯人已逝。
  人声寂静时,邻居与路人,再也听不见京韵声声。
  
  
  《小康》2016年05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6-05-21


2016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6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