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6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特别策划
硅谷,全世界都来“山寨”

★文 /老马

美国加利福尼加州,谷歌公司(Google)总部外景。
  
  硅谷科技公司面对的资金流可以用滚滚而来形容,钱来得“太容易”了。
  
  1999年被认为是硅谷——美国高科技+财富孵化器最闪光的时间节点,一连串如雷贯耳的高科技公司如谷歌(Google)、思科(Csico)、雅虎(Yahoo)在此处孕育,越滚越大的硅谷科技奇人+富豪的队伍成为美国高科技产业辉煌的象征。
  
  风头再起
  1999年雅虎市值高达390亿美元(约合2420亿元人民币)时,中国人熟悉的雅虎Yahoo创始人杨致远个人持有的公司股票价值达75亿美元(约合465亿元人民币),当时杨被业界和媒体誉为“网络公司的舵手”之一。目前雅虎股价约在44美元(约合272元人民币)左右一股,市值约为416亿美元(约合2580亿元人民币)
  谷歌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1999年刚开始他们的事业,致力于与雅虎类似的网络信息搜索,事实证明,谷歌一开始专心致力于信息搜索引擎技术也大获成功。目前谷歌的股价在540美元(约合3348元人民币)左右一股,市值在1550亿美元(约合961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还有被誉为“科技狂人”的艾伦·穆斯克Elon Musk做软件起家,1999年穆斯克创立了贝宝Paypal公司,贝宝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贝宝的成功有赖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eBay的急迫需求,eBay被在线支付的效率与安全无法满足逼到墙角,不得不重金收购了贝宝。
  穆斯克创立了电动豪华轿车Model S及制造商特斯拉公司,特斯拉公司的股价目前在243美元(约合1506元人民币)一股,市值约为307亿美元(约合1900亿元人民币)。
  2000年3月(硅谷财富效应高峰期之后一年),互联网公司发布的前一年令人失望的业绩报告以及糟糕的投资回报,令互联网公司的股票遭到纳斯达克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抛售,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这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事件中,雅虎Yahoo公司股票价格最多时跌去96.4%,思科Csico最多跌去90.1%,1999年被排进道琼斯40种互联网公司指数的成员中,生存到现在的仅有10家,10年后雅虎的股价仍仅为巅峰时期的77%。也有在这一波泡沫破灭中基本未受伤害的硅谷互联网公司,例如上述的当时全球最大网购平台eBay,其股价在泡沫破灭事件前后基本未变。
  泡沫破灭事件多多少少给硅谷的资本推手们敲了一下警钟,加之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的波及,硅谷的创业+创富故事在热度上比之前稍逊但并未停止,比如穆斯克与特斯拉汽车,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与优步Uber打车公司的传奇等等。
  10年后人们再次感受到从硅谷吹来炽热的风,看到的是硅谷蜂拥而至的投资人,以及本一文不名却瞬间被滚滚而来的热钱包围的初入道的大学生创业者潜在的不确定性。
  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人公司基准投资Benchmark老板比尔·盖里Bill Gurley两年前就发出感叹“每天都貌似回到了1999年。”盖里的公司为Snapchat网站进行了一轮融资,总金额达1350万美元(约合8600万元人民币),而在融资进行时,看不到Snapchat有一美分的利润。Snapchat是一个依靠网络提供图片上传和浏览服务的公司,特点是网站用户之间相互传送和分享图片,“看过即消失”,网站的卖点是有数百万热衷此道的青少年用户。
  Snapchat却相当高调,拒绝了来自FaceBook以及谷歌的收购邀约。据称二位互联网巨头给出的价码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谷歌的更为优厚。如果Snapchat接受了谷歌或者FaceBook的并购,盖里作为风投者两年间的收益率竟高达数十倍,拒绝确乎有些令人激动与迷惑。
  人们这几年津津乐道几个获得巨大投资收益的硅谷案例,比如网络聊天社区网站FaceBook和Twitter,虽然FaceBook和Twitter两家公司事后的发展证明它们在股市IPO后的股价表现太差(因为缺乏长期盈利前景),但并不妨碍二者的创始人跻身全球顶级富豪的行列。
  硅谷风采再现靓丽的另外一个领域是房地产,硅谷及近旁的旧金山的房市本来一直比较热门,哪怕2008年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波对此区域的房价的影响也远不如其他区域,旧金山的房价因为硅谷的财富备受热捧。
  来自中国和亚洲投资者的目光并不仅仅限于硅谷和旧金山的不动产物业,也做起了与硅谷风投公司一样的买卖。硅谷业界和媒体注意到,亚洲顶尖的投资者如日本软银和互联网巨头如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已经在硅谷设立了投资办公室。
  阿里巴巴已经在硅谷着手的风投交易有:前述的网络图片社区服务商Snapchat Inc,阿里巴巴对其注资2亿美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据悉阿里巴巴对Snapchat Inc的估值为150亿美元,而2014年的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估值要少一半。此前一年阿里巴巴还投资了硅谷移动信息软件提供商Tango,注资额为2.8亿美元(约合17.4亿元人民币)。
  腾讯则在2013年主导了对网络零售供应商Fab Inc.的投资,注资额1.65亿美元(约合10亿元人民币),当时腾讯及其他投资人对Fab Inc.估值为10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腾讯的这笔买卖做亏了,由于营收不理想,Fab Inc.在2015年以少于总投资额的价格卖出。
  有硅谷风投人士指出,中国及亚洲买家给出的这些高估值隐含着比较高的风险,但中国投资者有可能更看中这些硅谷初创公司的技术价值。
  
  人望财运地利
  硅谷成功的地利、人和源头来自一所著名大学——斯坦福,斯坦福被尊为硅谷“母亲”的角色。
  2015年5月5日,一场葬礼在斯坦福大学纪念堂举行,被纪念者是一位硅谷风投家戴夫·戈尔德伯格Dave Goldberg。戈尔德伯格被外界视为硅谷的“暖男”典范,他一直是妻子、前雅虎Yahoo高管现任Facebook运营总裁的雪丽·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背后站着的男人。戈尔德伯格本人也很成功,曾经在雅虎担任音乐副总裁,去世前创立一家估价20亿美元的网络调查问卷公司SurveyMonkey并担任CEO。
  戈尔德伯格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在斯坦福大学纪念堂举办他的追悼仪式意味着:斯坦福孕育的硅谷也吸引了戈尔德伯格和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这样的哈佛娇子。
  美国衡量一所大学受优秀学子追捧的硬指标之一是录取率, 2013年、2014年,斯坦福大学连续两年超越哈佛大学成为美国录取率最低的大学,《 Princeton Review(普林斯顿评论)》面向美国高中生的调查表明,斯坦福现在是被调查的美国高中生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还有一个指标是捐款数,斯坦福多年来均在美国名列前茅。
  硅谷没有亏待入围的人才,以刚入行的毕业生为例,2014年硅谷实习生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约合46万元人民币),2014年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5.3万美元(约合32.8万元人民币),一家硅谷软件公司给出的实习生工资月薪7000美元,换算成年薪达8.4万美元。
  在硅谷吸引到的精英中还有其他各界的优秀者,代表美国金融业最高水平的华尔街精英和政界顶尖水平的白宫人士也不乏走进硅谷者。比如大摩前首席财务官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转入硅谷),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Jay Carney(加盟亚马逊),奥巴马助手大卫·普洛夫David Plouffe(加盟优步),高盛高层安东尼·诺托Anthony J Noto(加盟Twitter)等等。
  硅谷科技公司面对的资金流可以用滚滚而来形容,钱来得“太容易”了。
  调查机构VentureSource指出,2014年上半年,硅谷科技公司的融资水平较前一年同期上升了50%,84家科技公司通过风投公司平均每一轮可得到5000万美元(约合3.1亿元人民币)融资,如果进行三轮融资的公司,则已经获得总计约155亿美元,超过2000年全年的水平。
  风投公司如此“胆大”据说与美国的低利率有关,还与科技公司在并购中有可能产生的巨大溢价收益有关,比如Facebook并购WhatsApp最终出价190亿美元,这种巨型单子虽然不常见,但有分析认为,不断出现的财富故事刺激了投资人向创业者打开钱袋的欲望,比如硅谷一家初创的私人助理服务公司首轮融资340万美元,很快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并购者,单子不大,收益不小。基于此,各种各样的基金和投资人被鼓舞乐于向硅谷风投公司掏钱。
  硅谷的人才聚集效应和资金聚集效应叠加,令硅谷创业者有一个相当广阔的施展空间,也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硅谷就像一块海绵,把没有穷尽的人才和没有穷尽的资金吸入其中。
  在硅谷的创业创富文化中,开始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的元素,比如在中国手机业异军突起的小米就成功吸引了硅谷两位行业翘楚——谷歌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和研发安卓系统的Android公司高管雨果·巴拉加盟,而小米被认为是Android的业界对手。
  
俯瞰硅谷
  
  精彩各不同
  简单意义上的COPY能不能打造一个新的XX硅谷,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相关的计划和行动也一直在探索。
  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国伦敦有一个区域名为硅谷环岛Silicon Roundabout,中心是一片叫做创业孵化器Tech Hub的街区,Tech Hub街区内是许多创业团队的集中地,然后围绕Silicon Roundabout又集中着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与高科技、文化创意有关的公司,这一片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街区都被统称以伦敦科技城Tech City 或者伦敦硅谷。
  根据英国一份报告,伦敦高科技企业的雇员总数为25万,比大伦敦区金融服务业雇佣的35万人规模略小,但势头可喜。官方的另外一份报告显示,2012~2014年,伦敦科技企业获得的海外投资较之前增长70%,企业总数多达3.4万家。
  在伦敦的创业创富故事中有这样的典范:游戏“糖果粉碎传奇”(Candy Crush Saga)的开发商王者数字化娱乐工作室King Digital Entertainment成功上市,成为英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高科技巨头谷歌收购了DeepMind,Zynga则收购Natural Motion,这两家伦敦科技企业的收购总额为10亿英镑(约合100亿元人民币)。2014年,伦敦数字科技企业吸引到的投资为14亿美元,是2013年的两倍。
  伦敦硅谷的烦恼在于,3.4万家以数字科技为主的企业多为小型、初创型公司,除极少数像King Digital Entertainment这样的上市公司外,伦敦尚未有类似谷歌、雅虎、Facebook类似巨头产生的迹象。伦敦吸引到的风投也远逊于硅谷,比如2013年伦敦科技企业获得的风投为7.6亿美元而硅谷吸引了97亿美元,伦敦科技企业吸收到的投资有一半来自硅谷风投公司。
  英国政府决心在伦敦培育更为庞大的科技创业市场,比如英国政府力推的天狼星Sirius计划(青年创业计划),该计划面对的是全球高科技青年精英,计划由英国贸易投资署UK Trade & Investment负责,为获得认可的创业者提供签证、团队组建、初创资金等服务。
  美国的邻居加拿大也在培育自己的硅谷。加拿大的做法类似于英国政府,但更“简单粗暴”一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科技初创企业雇员的工资由政府支付80%,意味着同样规模的科技公司雇请工程师的成本仅为硅谷的四分之一。
  相对于硅谷,加拿大缺乏成熟的人才流与资金流叠加环境,只能用政府补贴资金的方法与近在咫尺的硅谷争夺项目和人才资源。事实上流入加拿大的项目和公司也多半与硅谷有关,比如开发可穿戴数字设备的Mighty Cast公司就从硅谷搬到蒙特利尔,公司老板直言不讳地说,在加拿大无论公司是否盈利,每月都可以从政府领到支票支付员工薪水。世界10大科技公司有7家在加拿大有分支和业务,例如谷歌、IBM、思科等美国巨头。
  加拿大对高科技初创公司的政策是:必须成为一家加拿大“本土”企业,即公司的大股东必须有加拿大国籍,至于公司创始人国籍则不强求。
  在亚洲经济中一直扮演积极角色的新加坡也在致力于硅谷的创建,从201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推行科技孵化器Technology Incubation Scheme计划,对合格的初创科技公司用“联合投资”的方式进行扶持,政府出资比例最高可达85%,政府出资上限50万新币(约合232万元人民币),其余15%由孵化器担负,五年后公司可买断政府股权。
  新加坡政府的努力正在见效,2013年新加坡获得的外来风险投资为17.1亿美元(约合106亿元人民币),一举超越当年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科技企业引资规模,有打造“东南亚硅谷”的势头。
  在全球久负盛名的印尼旅游观光胜地巴厘岛,有人开始称呼其为“硅岛”,有创业者在选择创业地时,把目光从喧闹繁华的中心都市移开,在鸟语花香、静谧野趣间追求创业的成功,实现这一愿望的基础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在巴厘岛的初创公司可以与全球任何一位投资人或者客户畅快地联络,而创业者也可以需求一种区别于写字楼严格的作息计划规范之外的弹性办公空间和时间,据说在巴厘岛的创业者工作时间会更长。
  巴厘岛相对于旧金山、伦敦、新加坡等城市低廉得多的生活成本,怡人的风光再加铺设到位的互联网,致力于软件、创意之类领域的小型科技公司视之为“天堂”(巴厘岛也叫天堂岛),比如为微软邮件系统进行优化的邮件鸟Mailbird公司的创始人就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公司有8位员工。
  巴厘岛的“硅岛”办公区也可视为创业的一部分,彼得·华尔Peter Wall在2012年选择巴厘岛的乌部得Ubud打造名为Hubud的工作区,Hubud为创业者提供具有巴厘岛风格的办公室出租服务,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的250位会员。在邮件鸟公司进驻之前,巴厘岛驻扎的基本是所谓自由职业创业者(或称个体户Solopreneurs创业者),华尔先生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公司前来驻扎。
  综合各种各样的“硅谷”概念、计划和现实,完全照搬美国硅谷的模式似乎并非成功之举。美国硅谷已经形成人才与资本良性互动的闭合循环,并且开始向外辐射投资和技术影响力,任何其他的“硅谷”(包括美国本土其他地区)只能遵循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环境创立和拓展。
  硅谷得以产生和成形的基本元素无非是三个:高科技创新人流,充足的投资资金流,活跃的并购交易市场。而其他地方要创造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硅谷环境并非易事,目前所见到的最有力的推手来自政府。
  硅谷是不拘一格破除陈规的产物,传统硅谷以外的各方对硅谷的学习模仿可能也要打破即有的模式才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小康•财智》2015年第06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6-24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