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粤往事
番薯致清朝人口成亿增长

★文 /潘洪钢

清朝种植番薯场面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从南向北得到进一步推广,对于清朝养活亿万下层百姓来说,功不可没。 
  说起番薯,它与花生、玉米等食品一样,也是一种外来物种,但在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而耕地面积所增有限的情况下,它成为下层百姓填饱肚子、支持生存的重要食品。所以我们要讲清朝食品,就不能不说番薯。
  番薯,各地称呼不同,又名甘薯、金薯、红薯、朱薯、白薯、红苕、地瓜、山芋等。它原产于美洲中部墨西哥等地,后由西班牙殖民者携种至菲律宾等国。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番薯传入中国,大约在明朝中叶以后。其传入之途径,一说来自菲律宾,一说来自安南(越南),一说来自琉球群岛。
  清朝大规模引进
  明万历间番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福建、广东等地传播。但番薯真正大规模地推广,却是在清朝。
  清朝民食不足,以政府的力量推广番薯,大约始自于康熙时期。《清稗类钞.植物类》载:“康熙时,圣祖命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可见番薯经明末到康熙时期的流传与推广,其时国内不少地方已有种植,尤其是南方一些省份,已较普遍。雍正至乾隆初,番薯已成为南方一些地方贫苦人家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雍正年间,一些地方大员给皇帝报告就说明了这种情形: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巡抚黄国财奏报:“查泉州府属之惠安、同安、金门沿海处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値米贵,近海穷民不无艰苦。”
  番薯的收成与下层百姓的生活,已有很大关系。雍正六年(1728年)两广总督孔毓珣奏:“查潮州民间原多种番薯,以朝米粮,现俱大收,每觔卖钱一文,黄冈、碣石一带每十斤卖钱七文,约计一人一日之食,费钱不过一二文。”
  清朝文献中此类奏报还有不少,可见,乾隆以前,番薯主要产于广东和福建两地,并成为下层百姓日常食物,在发生水旱灾荒的年份,更是小民救饥度荒的救命之物,因此才会进入地方官员给皇帝的奏报中。
  乾隆以降,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从南向北得到进一步推广。除了民间自然传播外,官方出面进行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初,还是一些地方官员为当地的安定而进行的推广,后来逐渐演变为由最高统治当局出面,大力推广。
  自乾隆初起,地方官员推广种植番薯的例子不少。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徽巡抚潘思榘要求全省种植红薯,得到部分落实。安徽凤台县知县郑基“尝循行阡陌,见沙地硗确多不治,教民种薯蓣,佐菽麦,俾无旷土。”乾隆间山东范县知县吴焕彩在当地“教之种番薯,民困乃纾”。
  较典型的事例是,山东按察使陆燿,总结当时种植番薯的经验,写成《甘薯录》,刊刻发给各府州县,宣传种植甘薯的好处和方法,收到很好效果。大体上,从南到北,逐步传播推广,有些地方推广比较顺利,如江西、安徽等地,有些地方则几经周折,如天津、河北等地,因种秧的保存遇到气候因素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得以推广的。
  乾隆五十年朝廷发布上谕,命令以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乾隆帝在上谕中对山东按察使陆燿进行了表彰,说他写的“甘薯录”通俗易懂,命令“多为刊刻”,“颁行各府州县,分发传钞,使皆知种薯之利,多为栽种”。又说,现今河南欠收,地方官员要仿照南方省份的办法,大力推广番薯。其他一些地方,也要把《甘薯录》“多为刊布传钞,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将此传谕知之。”

  至此,番薯在京畿地区和河南等地,进一步大规模地推广开来,成中国境内更广大地区下层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编辑:容与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4-18


2015年01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中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