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往事
与金钱为敌的马丁·路德

★文 /张亚雄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插画。
  
  在路德的观念中,借钱必须的“爱”的名义,有盈利则还钱,没盈利的就可以不还钱。
  
  马丁·路德,德国的先知。
  这位十五世纪的天才,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一生与教皇战斗,与“罪孽”战斗。金钱被他视为罪孽之一,于是,他与金钱也战斗了一生。
  
  天才青年成长记
  马丁·路德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拥有了矿产,生活无忧。他支持路德的学业,将他送进大学,希望路德学成归来成为一名律师。
  老路德显然看到了他儿子的才华,有可能就任律师这一高大上的职业,进入当时的上流社会,但他没有预计到路德才华横溢到整个德国都无人望其项背的程度,当他得知儿子放弃学业去修道院当修士时,差点没背过气去。
  老路德参加了儿子主持的第一次弥撒,父亲毫不留情地当着众人的面质问儿子:“你这位有教养的学者,难道在《圣经》里头,你没有念过要尊敬父母吗?而你却让我和你的母亲在年老体衰之时要独立照顾自己。”
  路德毫无愧疚之心,他坚定地朝自己的理想迈进。他回答说:“我能够在祷告中带给你更多的好处,这是我在尘世中所不能做到的。”
  路德开始了弃绝尘世的苦修生活,努力成为一名彻彻底底的修士。他远离一切俗务,专心实践圣洁的施予、节制、博爱,过纯洁、贫穷、顺服、禁食的生活。路德曾三天不吃任何食物,彻夜不眠用于祷告,企图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折磨达到向上帝赎罪和让自己纯洁的目的。
  即便这样他还是觉得自己有罪,做得不够,不断告诫自己:是否禁食得足够?是否已经彻底贫穷?这个时候他已经对金钱充满了罪恶感。也正是这种罪恶感,伴随他一生,成为他挑战教皇的初心。
  路德越是祷告和反省,罪恶感愈加深重,几乎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他祷告如此认真,生活中鸡毛蒜皮都要向上帝细细诉说,以至于接待他的工作人员不胜其烦。
  路德的幸运在于他迷茫的时候碰上了智慧的人生导师,奥古斯丁修道会的教区长施道比次是路德一生的良师益友,路德自己认为“假若不是施道比次博士,我早已沉沦地狱”。
  博士看好路德,认为他才华出众,信仰虔敬,道德严谨,是个好青年。但这位青年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又多又难,他简直招架不住,于是给他指了一条明路,让他摆脱对罪恶感本身的纠缠:他劝路德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去大学担任讲道和教授圣经。
  对上帝虔诚无比并认为自己应该脱离一切俗务纯洁侍奉上帝的路德惊讶无比,结结巴巴提出十五个婉拒的借口,意思就是太多的工作会叫他没命。睿智的博士回答他:“不要紧,能干的人即使到了天上,上帝还是用得着的。”
  
  成名于《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在苦修的同时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大学讲课。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上帝的虔诚。他去了罗马,看到圣城里本应该充满神圣感的神职人员工作吊儿郎当,作风非常不严谨,气得浑身发抖。再当他发现有人向他炫耀赎罪券这种东西,代替向上帝忏悔时,信仰一直十分虔诚的他终于忍耐不住,开始发声了。
  1517年11月1日,马丁·路德在威丁堡大教堂门前贴了一张大字报,题目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他最伟大的成名作,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就是这张大字报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的本意其实并不是将此文当作战斗檄文,他只是想有人来跟他辩论一下,从纯学术方面来讨论一下赎罪券究竟能不能替人赎罪。他对敛财之事天然反感,《论纲》的核心,就是反对教会用赎罪券的形式聚敛钱财。路德认为,这种方式已经完全违背了上帝的意志。因此,他把矛头直指赎罪券,将上帝惩罚、悔改、赦免作为辩论的重点。
  赎罪券其实早已有之。十字军招募的时候,赎罪券用于奖励军士们的“善功”;而路德所在领地威丁堡的领主、萨克森选侯、智者费勒德力也售卖赎罪券,所得却是用于维持领地内教会学校和城堡教会的运转。换句话说,给路德等人发工资。
  路德天生对金钱没概念,他压根没考虑过自己生活费的着落,也不管选侯此人对自己青眼有加,也是自己的保护人,早在贴大字报之前他就在讲章中公开批评赎罪券。选侯非常不高兴,路德对此置若罔闻。
  这些批评还堪称温和。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下令售卖的这批赎罪券是教皇的最新产品,销售力度空前巨大,社会影响极坏,则彻底激怒了路德,导致了这张青史留名的大字报的出炉。
  
  赎罪券背后的利益链
  利奥十世来自意大利望族美第奇家族,生性奢华,挥霍无度,而且酷爱艺术,因为对艺术作品的保护而受到拉斐尔的拥护和赞誉。当他想要好好修葺一下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将之建成艺术的殿堂时,发现教会的财产已经被自己挥霍得差不多了。他不仅挥霍了上一任吝啬教皇辛苦攒下的家底,挥霍了自己在任时每年的进项,还给下一任教皇留下了巨额负债。也就是说他花光了三任教皇的钱。
  这时一个大主教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售卖赎罪券的敛财建议。这位主教买官时欠下了富格尔家族大笔款项(那个时候的教会很多职位都要花大价钱购买,富格尔家族正是最大的掮客)正发愁呢,一看教皇也缺钱,机会来了,他说服教皇开卖赎罪券,并让富格尔家族成为包销商。
  如果说教会中人售卖赎罪券的目的还包含着维持教会运营的良好愿望,那么商人追求的可就纯粹是利润了。富格尔家族动用了一切在现代商业社会也堪称有效的手段,通过利益绑定,让教士们开展了大规模的销售活动。
  销售赎罪券著名的宣传语是:“钱币落入钱柜底响叮当,灵魂瞬间脱离炼狱升天堂。”在教士们无所不用其极的鼓吹下,宗教道德被彻底抛弃。按照他们的说法,有罪之人只要掏钱买了此券,罪恶全消,几乎可以达到婴儿般纯洁。也就是说,赎罪券公然成了犯罪通行证。
  所有的罪恶都可以用金钱买到,这种产品直指人心中最邪恶的部分。可以想象,这批"犯罪通行证"受欢迎程度直逼印钞机。
  很快,那个提出建议的主教偿还了富格尔家族的债务,罗马教廷的各级神职人员们,通过赎罪券聚敛了大量财富,纷纷到意大利去购买土地、盖庄园,过上了世俗社会的奢靡生活。到了中世纪后期,教会和修道院已经控制了欧洲三分之二的土地。
  
  路德的战争
  在那个信息流通不畅的时代,路德可能并不清楚赎罪券背后巨大的钱权交易,他只是不断从学术上加以分析并极力反对赎罪券本身。
  路德被宣布为异教徒并开始流亡,教皇教皇要求他“收回前言”,他的回答是:“我承认,当我说赎罪券‘乃借宗教知名欺诈信徒的做法’,我是错了。我现在取消前言,我现在要说,‘赎罪券乃那些最卑鄙之教宗借宗教之名最坏之欺诈行为与骗术,他们借此欺骗人并破坏信徒的善行。”
  保护他的贵族让他隐居起来。在隐居期间,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语,此后的二十多年他从未间断地加以修订臻于完美,德语圣经成为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外,他撰写赞美诗、编写《教义问答》、制订《奥格斯堡信纲》、改革礼拜仪式……这些工作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成为每个德国人都要讲的语言,他写的讲章在各教会宣读,他撰写的礼拜仪式被德国人吟诵,他写的基督教教义问答由家长与家人一同背诵。
  与此同时,天才的路德写了很多小册子以宣扬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对经济方面的论述。以1524年出版的论高利贷的小册子为首,他旗帜鲜明地反对高利贷,要求教会加以改革。
  他谴责“年息”,高利贷者按这种方法借贷给人的本金要人年年偿还利息。在他的观念中,借钱必须以“爱”的名义,规定利息必须偿还就是不合理,而是应该根据借钱的企业是否有盈利而定。有盈利该还钱,没有盈利就不该还钱。
  在威尼斯商人的故事里,如果安东尼奥的船触礁了,那么仍要按照合约偿还高利贷者夏洛克所借的钱,那就太狠毒无情了。
  在论高利贷的这本小册子上有一副漫画。漫画是一个借鹅的农夫,他不但归还所借的那只鹅,连那只鹅在租借期间所生的蛋都归还物主。通过这幅漫画他表达了对不担风险就收取利润做法的不满,他认为这是邪恶的,因为,一个银币不能生育出另一个银币,而赚钱的唯一方法是工作。
  他提出来,除了那些不能自保的人应该由社区加以赡养之外,其他人都应当工作。年老却有钱的人可以借钱给他人,但利息不能超过百分之五。利息的高低应该根据所借款的企业的盈利状况而定。因此,他能接受的借贷关系是风险责任共担的方式。
  “那些放贷时指望能收回更多更好回报的人显然就是该死的放贷人。”他指出,真实的世界里无法确保在一段时间里钱一定能生钱,不仅如此,可能还会亏掉。那么,亏掉的钱也应算大家的。
  对于投资土地的收益,他反对把所有财产同等对待,他坚持“要区分和鉴别收益到底来自那一片土地”,这样使得收益会随土地价值的不同而变化。
  路德天真地把价格上涨归咎于资本家的贪婪。不理解资本的逐利性,是因为他自己对金钱没有欲求,不仅没有欲求还十分反感,简直就像中国古代的君子那样,将金钱视为“铜臭”而必将远之。他对资本家将商品卖出“市场能接受的、我能卖出的最高价”十分气愤,他不理解为什么身边的资本家们不是“卖商品应当卖的合理的价格”。
  商品价格的上涨让路德想象出一套理想的制度,他说政府“应当在这个事物上委派一个精明且诚实的人,由他来评估所有商品的成本,并因此制定一个固定的标价,这个价格能让商人们获得他们应得的收益,并过上体面的生活”。
  简直可以称路德为计划经济的鼻祖。他详尽论述了一系列的商业交易的原则,从年金到他认为公平的价格。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努力并没有让统治者认识到有任何实施的必要性。
  
  马丁·路德在沃木斯会议上。By Antonron Werner (1843-1915)
  
  斗士的成就
  尽管路德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让现代人看上去显得荒谬,但仍有经济学者高度评价他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作用。就像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本意只是学术探讨,却意外地成为整个宗教改革的火炬。
  马科斯·韦伯在1905年出版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中,肯定的认为新教改革本质上激励了资本主义革命。基督徒一旦失去了权威天主教的安全网,就只能靠自己了。由于没有安全感并渴望得到救赎,尤其是如果他还是加尔文派信徒的话,他们会把精力转向工作,并把由此获得的成功看作成为上帝选民的一个标志。
  在韦伯看来,这种精神的力量避免了信仰和虔诚的丧失,并成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路德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建议并没有收到实效,但是社会上的变革在路德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开展起来:祭司们结婚了,修道士和修女们结婚了,弥撒用德语而不是拉丁文进行了,斋戒期吃肉了,赞助人给教会的捐赠的钱和财产收回了……结果是教会赞助的大学注册人数少了。因为学生不再有教会的钱来支持学业。
  斗士为了示范自己关于修士不应该保持独身的理念,将自身也贡献给了改革——路德结婚了。他解救了一批修女,让她们回到世俗生活中去,嫁人生子。最后还有一个迟迟没有嫁出去,路德在撮合几次不成功之后,决定亲自出手解救,以实际行动感召众生。很快路德就享受了幸福得无以复加的婚姻生活,他四十多年没有洗过的床单突然变干净了。随后他们有了六个孩子,路德对每一个都爱不释手。
  然而路德一生鄙视金钱的高洁品德现在遇到了难题,他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养育这个家庭。以前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的情形现在看起来不行了,更何况他的苦修生活根本不在乎吃没吃饱。
  于是路德搞了一个车床开始做点木工的活挣钱。路德太太则在后院种菜,种果树,养鱼,养鸡鸭。路德从前批评过的费勒德力不计前嫌,将修道院交给他们管理,以便他们有足够的住房,还能出租一些空房间补贴家用,不仅如此,时常还送他们食物与衣服,还有酒,以维持他们的小日子。
  即便如此路德也并未由此改变对金钱的看法。他的慷慨完全不基于自己的实力。一次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谨奉上一个花瓶作为结婚礼物。附笔:凯蒂(路德太太,笔者注)把它收藏了。”
  
  反对高利贷=反对犹太人
  路德唯一让人感到迷惑的事情是他对待犹太人的态度。
  1523年他写了一本《耶稣基督生为犹太人》的小册子,他主张既然基督教已经脱离了教皇的枷锁,犹太人就应该全体皈依。可是犹太人却建议路德应该皈依犹太教。
  一开始路德希望感化犹太人,他写道:“我们压制犹太人,诋毁他们,憎恶他们如狗一般,我们这样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拒绝给他们工作,逼他们要放高利贷那又什么用呢?我们对待犹太人,不应当用教皇的做法,而应当基督的爱的律法。即使他们有人是顽固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犹太人持续地顽固着,拒绝改邪归正。路德越来越愤怒,终于与犹太人反目为仇,他报复的要点就是犹太人放高利贷。他写论文攻击“世上没有哪个民族比他们更贪婪,现在是,将来也是,他们可憎的放贷行为就是明证。”;
  “我们应该把所有犹太人都驱逐回巴勒斯坦。要是做不到的话,就要禁止他们放高利贷,要强迫他们种地维生,把他们的会堂焚毁,他们的书籍,包括圣经,都要没收。”;“不向犹太人提供保护,不许他们使用街道。”;“没收他们的钱币和金银。”;“是的,他们将我们(基督徒)束缚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中,他们让我们劳动耕作来赚得金钱和财产,而他们自己则坐在火炉后面偷懒、睡觉、烤洋梨、吃、喝、享受,用我们劳作来的财产,用他们的高利贷将我们和我们的财产束缚在他们的链子上,然后还嘲笑我们,对我们吐痰,让我们劳作,而他们却成了懒惰的地主……他们成了我们的主人,我们成了他们的仆人。”
  “他们的高利贷贪婪无度,他们到处偷窃谋杀,而且一直教他们的孩子也这么做。”
  这些文字被保罗·约翰逊评价为“现代反犹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迈向‘大屠杀’之路的一大步。”
  人们多么希望这些愤怒得几乎丧失理智的文字不是路德所写。但是我们只能认为这是路德因为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提议都没能奏效而产生的恼怒,他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而将资本的逐利性都归结于人性的贪婪,在商业上成功的犹太人首当其冲成为路德攻击的目标。
  还有观点认为路德此种言论仅仅是宗教上而非种族上的,他只是认为犹太人没有响应上帝的号召,因此而“有罪”。
  终其一生,路德都在批判罪恶的金钱,他没有成功,也从未屈服。
  
  
  《小康•财智》2015年第03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3-29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