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栏目:公司产业
全产业链:海亮高调布局生态农业

★文 /陈灵

明康汇农业已经流转成功22 个农业基地,包括黑龙江、云南等地,它们成为产业链上游最为重要的构成。
  
  素来不在媒体上公开露面的海亮集团幕后掌门人、董事局主席冯海良,这次大大方方站出来,高调地为这个全新产业叫卖。作为农业领域的门外汉,海亮缘何涉猎农业,而且如此雄心勃勃?海亮农业能否最终实现宏愿?
  
  2014年12月19日,位于浙江诸暨市店口镇的海亮集团向外界发出了一个足够引起轰动的声音——海亮集团旗下农业食品品牌“明康汇”正式启动。“明康汇”一问世,即被定位:力争成为中国“以生鲜为特色的中高端健康食品全产业链第一品牌”。12月27日,在其创立25周年庆典前夕,“明康汇”位于上海、杭州、无锡和集团总部店口的四家直营门店开门营业,海亮农业食品产业首次向全国消费者亮相。
  至此,该集团三年来集中军力谋划的生态农业全产业布局情况首次掀开面纱:高层次农业人才强力引进,目前,已有超过50位来自全国各大农业、食品加工、零售、物流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加盟海亮生态农业;全国范围布点网基本成型,其中国内22个基地投资建设完成,东北10余万亩的生产基地完成秋收,而国外91.5万亩牧场也签单成功;生产链中包括生态种植养殖农场、食品安全管理及环保措施、行业领先的食品安全系统,供应链控制能力和一流的质量检测中心、完善的产品信息追踪能力,24小时实时监控的冷链物流系统均已建成在案。
  与此同时,其护卫“舌尖安全”的壮志雄心也高调昭示天下:以六年为时间轴线,即到2020年,累计投资350亿到450亿元,来打造一个“全自营产业链”的农业版图。其中预计到2015年,生态农业将投资120亿到150亿元,形成年30万人的安全食品供应能力,并快速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品牌。
  海亮集团,原是在西施故里诸暨靠铜加工白手起家的一个小厂,在进军农业前,已是横跨有色金属、教育、地产、节能环保、金融服务五个产业的千亿集团。在民生产业的教育产业上,海亮缔造了中国民办教育奇迹,将教育集团打造成拥有近20000名师生的“教育航母”。2011年,这个国际化大型民营企业,将目光投向生态农业,为集团全民产业做了加法,并公开表示生态农业将晋级为今后该集团的拳头产业。
  在此之前,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嗅觉敏锐的企业大佬早已有所动作,不甘示弱地逐鹿农业领域,然而涉足农业全产业链的尚是空缺,这个空缺如今被海亮所填补。
  农业领域的角逐似乎进入白热化。
  素来不在媒体上公开露面的海亮集团幕后掌门人、董事局主席冯海良,这次大大方方站出来,高调地为集团这个全新产业叫卖。
  作为农业领域的门外汉,海亮缘何涉猎农业,而且如此雄心勃勃?海亮农业能否最终实现宏愿?业界众说纷纭。
  
  农业产业机遇
  几乎是一夕之间,包括王健林、刘强东、朱新礼、柳传志等在内的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农业及食品领域,加速农业投资布局。按照资本趋向资本增值流向的市场规律,这无疑是企业家们在用行动暗示一个信号:农业或将是继房地产后的下一个金矿。
  冯海良认为,国家优良的政策环境无疑为农业投资的提供了较为利好的条件。他相信,中国农产品必将做大做强,这是国家政策、社会与经济环境、产业规模、技术条件、竞争环境、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出现的需求,其力量势不可当。
  海亮的此次举动引来业界哗然。他们惊讶于首开生鲜食品全产业链模式先河的竟然是一个丝毫没有农业基础的民营企业。
  惊讶的原因在于:即使城镇化改革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给资本“抄底”介入形成良机,众多大佬开始斥巨资挥师进军农业领域,然而因历史沉疴、行业利益、标准滞后、监管不力等交叉繁琐的诸多问题,目前农业虽赢粮景从者众,却又面临良莠不齐的种种窘境。毫无疑问,食品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投资规模大,利润低,回报周期长,一个简单的纰漏就可能让整个企业暴身于巨大的风险敞口,相当于“在刀尖上要效益”。
  对此,冯海良表示其坚定信念,“越是困难,反而越有机会”,“农业是最有可能让海亮成为百年企业的板块”。
  
  首个自营全产业链
  冯海良开始有搞农业的想法是在2011年,起初只是想解决海亮教育集团1.6万中小学生和教师的食品安全问题,并着手准备在诸暨找1000亩土地养猪、种植蔬菜。冯海良当时特地邀请来浙江大学的四位教授,一起探讨如何做这1000亩基地,正是这次交流探讨,让他看到了该产业更为深远的意义。
  在“明康汇”启动之时,冯海良就“为何做农业”作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解答。首先是为了企业能持续发展,他看中了生态农业的巨大市场空间;其次,通过集约化规模生产,可以为当地农民增加一些收入;另外,通过规范用药,为环境改善做一些贡献;最后,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尽企业最大的责任。
  与其他企业从事的单品类农业不同,海亮一开始选择的即是全产业链,为“囊括了从选种、种养、加工、储运乃至终端销售的垂直一体化系统”。较之于订单类全产业链,“明康汇”产业链内全部自营,“通过对所有环节全部予以把控,以避免系统和割裂性风险”,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
  为什么投资全产业链?“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只有全产业链、全透明化的运作。通过对所有环节全部把控,来避免系统和割裂性风险。”冯海良表示。
  然而无论怎么看,自营全产业链都是一场资本“豪赌”,背后需要的是巨大的魄力和勇气。这份勇气和魄力从何而来?冯海良给《小康财智》记者的答案是:海亮不差钱。
  目前,公司支持农业板块的投入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
  这家一向行事低调的浙江民企,在资本市场已掌控海亮股份、四川金顶两个资本平台。在2008年之后,稳健的财政政策让其收益可观。2013年,海亮股份的业绩超过同行业六家上市公司同期业绩总和,整个海亮集团的营业收入达1003亿元,这个数字已让海亮冲进中国民企500强前16强。2014年,整个海亮集团的营业收入预计超1200亿元。种种财务数据显示,海亮确实不虞资金。海亮的资本砝码无疑也为这场豪赌赚足了底气。
  对于做全产业链模式,原正达公司科技院士团中唯一一名代表蔬菜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张兴平,起初并不看好。张兴平认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完成自营全产业链闭环的制造。从分工角度来看,全自营产业链并非最优选择。即便对先正达、孟山都这样的跨国巨头来说,也不会选择去做自营全产业链,而是通过社会化分工,掌控关键环节。他认为公司做农业要输出的是品牌和管理,而非制造业。
  当然,张兴平也分析了做全产业链模式的好处。一是整条产业链由一家企业控制,没有利益分割、能往下游延伸、附加值高、有利于质量控制;二是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上下游形成协同,各环节相互衔接,整个产业链贯通,终端消费者需求可通过市场机制反馈到处于最前端的种植或养殖环节;三是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个环节可进行有效管理和掌控。各环节严格控制和全程监管,可提升安全度。
  但在了解海亮投资农业的四大理由后,张兴平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并表示,明康汇全产业链一旦建成,将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营生鲜农产品生态全产业链”。
  最后的事实是,资金雄厚的海亮为快速地在集团所在地店口集聚了一支具有国际化思维的团队,不惜抛金大力引进农业人才,这其中就有包括了张兴平在内的来自先正达等国际农业巨头的精英们。
  
  
  素来不在媒体上公开露面的海亮集团幕后掌门人、董事局主席冯海良,这次大大方方站出来,高调地为生态农业——这个全新产业叫卖。
  
  不断加码:诚信和可溯源
  对于这场“刀尖上”的较量,冯海良用了最为质朴的方法:诚信。
  2014年11月19日,海亮集团召开诚信大会,并与“明康汇”40多名中高管代表签下诚信协议,这是海亮诚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尽管经商多年,冯海良依然奉行古老的商业伦理,将诚信视为无上法则。实际上,对冯海良来说,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确保产业链的个个环节安全。他认为,“产销分离,信息不透明、环境污染都是造成食品问题的主要原因”,“但诚信的匮乏才是根源之所在”。
  海亮正试图打造“诚信”金盾来护卫“舌尖上的安全”,通过严谨的细节实现自营生鲜农产品生态全产业链的伟大宏图。
  明康汇生态农业负责人汪鸣表示,在招聘人员进入明康汇之前,即设立严苛准入标准,如在海亮集团、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明康汇健康食品集团分别设立诚信监察室,对公司违背诚信的行为,多渠道监督、检查、处理,受理消费者投诉;出台《员工诚信守则》,强化员工诚信意识,与明康汇全体员工签订诚信协议,约束员工不诚信行为,并在公司官网设立诚信曝光台,把“家丑”外扬,接受社会监督。
  “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方式推动诚信体系落地,构建行业从业者者诚信守法的外部约束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文化驱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海亮人力资源部总监汪洋表示。
  纵使赌上人性及制度砝码,但对于海亮来说,仍需要缜密可靠的体系予以支撑。
  海亮农业的另一砝码是“农产品全程追溯体系”。海亮集团首席信息官丘立涛介绍称,明康汇披露信息覆盖蔬菜、鱼类、肉类等自产全品类生鲜,涵盖产地信息、种养方式、用药标准、最后一次用药信息、检测报告、物流温度与时间等多个环节,“堪称国内最为详尽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以求告知于公众,便于监督。
  此外,明康汇在全程冷链物流、质量监管体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均撒下重金,海亮内部称之为“两大体系,八项措施”。其中在八项措施中,有比国际标准更严苛的企业用药标准。如,国家禁用38种、限用20种农药,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明康汇增加禁用67种、限用19种农药。
  实际上,诚信誓师大会本身,亦含有冯海良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通过集体动员,真正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自净开始,直到净化整个行业。 
  当然,冯海良清楚地认识到农业食品之于公众脆弱的信任体系仍待重建,“彻底扭转农业食品安全形势目前绝非旦夕之功,也非一企所为。”冯海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成功开创大规模的生鲜食品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引领更多企业参与。通过树立行业标杆,修补现实裂痕,达成集体共识,形成合力,从而能够让现时现景予以改观。” 
  
  谨慎布局
  为保障食材从源头到菜篮每个环节不出问题,明康汇的做法是选择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自己储运、自己销售的生鲜农产品生态全产业链。
  海亮的谨慎在产业链上游就可见一斑。海亮相关人士介绍,公司种植、养殖的标准高于国内标准,并以欧盟标准作为参照系,产业链上游作为整条链最重要的构成被高度重视,
  此前,海亮在年中踏遍300多万平平方米公里,成功于全国范围找到在空气、水源、土壤等上符合苛刻要求的22个农业基地。
  实际上,海亮寻找新优质农业基地的动作从未停止,并已将触角伸向了澳洲乃至美洲等地。
  就在12月23日,明康汇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成功签下了境外第一单91.5万亩的两份牧场收购合同,这也标志着海亮正式进军海外农业市场。
  据公司介绍,包括生态种植养殖农场、食品安全管理及环保措施、行业领先的食品安全系统,供应链控制能力和一流的质量检测中心、完善的产品信息追踪能力,24小时实时监控的冷链物流系统均已建成在案。
  明康汇在上游布局有序的情况下,下游整合也顺利展开。按照计划,除已开业的4家门店,明康汇剩下的首批16家门店将于2015年春节前全部开门迎客。而2015年全年将开设专卖店在80家左右,均集中在长三角一带。
  在三年准备之后,这项曾经几乎不可想象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地完成。虽然这些只不过是海亮整个计划的一小部分。
  
  海亮农业的未来
  “明康汇”,寄托着“明天的健康”的美好夙愿。此品牌一问世,即有力争中国“以生鲜为特色的中高端健康食品全产业链第一品牌”的壮志。
  然而,中高端是否又意味着在价格上让普通百姓难以高攀?明康汇相关人士透露,比如蔬菜种植,公司投入的各类成本比一般的规模种植要高出50%,但在前期推广中,售价只会高出一般农产品20%左右。冯海良亦表示,“我们不会做‘土豪农业’,但真正的优质食品,因时间成本问题,价格也必须维持在一个基本水平。”
  冯海良甚至透露,在2020年之前,海量集团将在现代农业上投资总计350亿到450亿元,以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450亿元的产业龙头。而在之前,将不优先考虑盈利问题。
  海亮无疑是在用近乎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品牌战”。 冯海良和张兴平同时持一观点:一旦形成品牌,海亮农业的前景将不可估量。
  然而业界人士在窥见食品安全曙光的兴奋之余,陷入冷静的思考:理想很丰满,现实是否也会丰满?首先其农业产品利润问题如何解决,第二依然是农业产业过于敏感,是决不能出岔子的产业,海亮农业的未来怎么样,这令谁都三缄其口。
  包括冯海良自己,也承认做农业的巨大挑战性,并称这是“前无古人”之举。 
  这位54岁的民企掌门人将之作为退休前的最后一件大事来执行,成败在此一搏。六年为时间轴,尚在起点,关于海亮农业发展的未来如何,业界人士选择拭目关注,并期待几年之后能见分晓。
  
  
  《小康•财智》2015年第01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5-01-26


2015年01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2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3月(《小康▪财智》下旬刊)


2015年04月(《小康▪财智》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