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11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人物
援藏干部胡志军:报国赴藏地,投笔力千钧

★文 /本刊记者 谭海清 余弘阳

  次旺罗布是胡志军“一对一帮扶”的藏民,见胡书记到来,次旺罗布的岳母(右)早早在村口等候。 图/訚 洪
  
  
  他曾在一个月内,行程数千公里,跑遍察雅县每个乡镇;他一直在实践着如何将“输血”援藏与“造血”援藏有机结合;当深爱的父亲去世时,他不在身边,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2014年10月20日10时。
  西藏自治区察雅县新卡乡瓦江村。
  海拔约3900米。
  来自北京的《小康》杂志记者与一群面孔黝黑的汉子正沿陡峭的山坡向上攀登,记者走了不到50米就开始气喘吁吁,100米以后,记者“掉队了”,其中一名记者喊到“胡书记,等等我们”。那群汉子中的一人扭头笑着说,“不急,慢慢往上爬,还远着呢”。这人名叫胡志军,他是这群人中职务最高的:察雅县委副书记。其他几人都是乡政府与驻村委会的藏族干部。今天,这群人要到胡志军帮扶的藏民次旺罗布家中走访。
  又向上攀爬了三四百米,终于到了次旺罗布的家,这时几位记者上气不接下气,脸色煞白,心跳加速,高原反应明显,休息了半个小时、喝了几杯酥油茶才稍稍缓过神来。记者刻意观察了一下胡志军,只见他与几位藏族干部一样,登山时微微一点气喘,坐下后很快就神态自若。记者问道,“胡书记,你到县里工作也就一年多,怎么炼得这般功夫?”胡志军笑道,“这不算什么,海拔更高、山路更陡峭的村庄也常去,已经炼出来了”。一旁的藏族司机接口说,“胡书记每周有三天时间往乡里、村里跑”。
  难怪啊!
  胡志军,就是记者此次采访的援藏干部,他现在的另一身份是中国铝业公司正处级干部。
  
  胡志军其人:儒雅官员
  与胡志军相处近一周时间,这位书卷气浓厚的援藏干部给记者最大的印象就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单纯、勤奋。
  1972年出生的胡志军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父母都是普通市民。先后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专业知识渊博,专业能力强,常笔耕不辍,多次在所学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被北京林业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大学毕业后,胡志军曾在一跨国大企业工作,但他的父亲希望儿子学有所成后能为国效力,于是胡志军在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铝业公司工作。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开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敬业精神,公司多个岗位的历练,让他在公司选拔援藏干部的考核中脱颖而出,开始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段。
  2013年7月,胡志军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七批援藏干部,中国铝业公司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告别父母妻儿,告别生活了40年的北京,肩负24万中国铝业公司员工重托,来到西藏,挂职昌都地委副秘书长、察雅县委副书记。察雅县是中国铝业公司对口援建的县,自2004年“结对子”帮扶起,整个察雅县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教育水平提高及观念改变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胡志军接过援建的接力棒,开始了他的西藏高原工作。此时,他的父母都已年过八旬,儿子刚刚五岁。
  
  初到察雅:下乡太勤,老司机犯怵
  察雅,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所辖县。位于昌都东南部,澜沧江中上游,境内海拔多在3000-4000米之间。察雅县面积84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市的一半,比整个上海市还大,人口仅6.2万人。2013年察雅县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约为7亿1125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0万元,形象地说,察雅县的总体经济还不及长三角或珠三角最差的镇。但因为人口较少,中央、对口单位扶持力度较大,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并不低,2013年该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840元,这个数字高于云南、贵州、甘肃等省份。
  进藏工作以来,胡志军每周的工作大致是这样安排的:三天下乡,进村入户;两天在县城或昌都地区行署研讨工作;两天对工作进行总结和休息。到西藏后,在一个月之内,行程数千公里,胡志军即跑遍了察雅县13个乡镇及所属部分村庄。由于山路崎岖,山高谷深,下乡进村的道路极不好走,从县城到最远的乡,越野吉普要开十多个小时,来回一趟至少要两天。
  前面提到的记者与胡志军一起去的新卡乡,算是离县城比较近、道路也比较好走的乡。当越野车在大山腰绕行时,不足两米宽的路,勉强可容一台车经过,底盘较低的轿车根本不能开行,偶尔碰上要“会车”,其中一车可能要倒退三四公里才能找到两车错行的路段。车在行驶过程中,靠峡谷一侧的记者根本不敢往车外看,车外10至20厘米就是万丈深渊。一旦“万一”,相当于“空难”。
  但胡志军对此已习以为常了。他说,这不是最差的路,也不是最远的路。他结对帮扶的藏民中,有一户离县城至少有15小时以上路程。由于下乡较勤,有近四十年驾龄、专为他开车的藏族司机洛松泽仁“压力山大”,已到退休年龄的洛松泽仁多次申请退休,都被县领导挽留,专门让他为胡志军开车。洛松泽仁告诉记者,“胡书记将来结束援藏后,我也肯定不干了!”
  
  思考与实践:“输血”与“造血”并举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基础较薄弱,西藏不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输血”为主。摆在胡志军等援藏干部和援建单位面前的,是不断提升其“造血”功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提高察雅县的“造血”功能,是胡志军进藏工作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
  胡志军告诉《小康》杂志记者,西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输血”是必要的,“造血”是必须的。没有必要的援助,西藏的发展很难实现,更别说腾飞了;国家全包下来,当地干部群众就可能因此失去创新的动力。如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胡志军认为主要从人才与产业两方面下功夫。
  人才方面。胡志军说,“调研中我们发现,以往一些援藏项目建成后,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西藏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此,胡志军等援藏干部在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的同时,适度加大对察雅县干部的培训力度,开展智力援藏。胡志军进藏工作以来,先后组织17名在偏远乡镇执教的老师,到内地开展培训与教学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同时,邀请中国铝业公司所属单位,进藏指导、调研援藏项目,同察雅县广大干部群众交流,组织察雅县的本地干部赴内地考察、学习培训。迄今已组织培训各级党政干部70人次,培训医疗卫生、农牧、广电等职工30人次,开展内地与察雅各种技术交流40人次。培训一人,受益一片,为察雅县跨越式发展打下牢固的人才基础。
  产业方面。胡志军勤于调研,到察雅工作没多久,他就对该县的“家底”摸了个透。察雅县矿产资源丰富,河谷地带适宜种植各类水果和经济作物,胡志军认为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察雅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国铝业公司对援藏干部的意见与建议高度重视,多次派人赴察雅考察、勘探矿产资源,并把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列入援藏工作,察雅县矿产资源开发即将迎来新的高潮。在特色农业方面,胡志军等人充分利用援藏资金,在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让不少藏民吃上了新式“水果饭”。
  采访中,胡志军还向《小康》杂志记者介绍,他正在积极筹建察雅县民族手工业及旅游制品中心,推进当地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十年接力,援建收获成果
  经过十年“接力棒”式的援建,经过自己一年多的努力,胡志军很欣慰自己与察雅人民群众一起感受到援建的成果。
  烟多镇,察雅县城所在地。小城规模并不大,一条主干道,两旁楼层低矮的房屋,远不及内地繁华的乡镇。但小县城也有人气最旺的地方,那就是县城的文化广场,这是一项在当地深得人心的民生工程。广场占地3480平方米,总投资330万元。美丽的藏族姑娘央金告诉记者,“清晨,小孩在这里读书,年轻人在这里跑步,跳舞;傍晚,这里的露天电影、文艺演出一个接一个登场,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吉塘镇,紧靠214国道边。马有盈的果园又到了收获季节,千亩苹果园硕果累累,让人质疑自己是否身处青藏高原。当胡志军与《小康》杂志记者一行进入果园时,正在摘苹果的土邓尼玛、丹增玉珍马上迎上前来。对这位“胡书记”,她们并不陌生,果园能有今天的收获,全靠援藏单位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援,果园由200亩到今天的1000多亩,援建单位为此投资了150多万元,还解决了十几名当地藏民的就业,当地藏民通过在此打工每年可直接增加现金收入100万元左右。高原的苹果,昼夜温差大,日照充分,含糖量特别高,这些从未喷洒过农药的苹果,摘下就能吃,吃完嘴边还留着粘粘的糖份,据说在当地供不应求,昌都地区以外的群众就更难得一尝了。
  从昌都到察雅,一进县城便能看到一栋崭新的三层藏式建筑,与周围只有一层的灰暗的房屋相比,特别惹眼。这就是刚竣工不久的察雅敬老院。房屋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两期投资共约620多万元。进入院内,76岁的卓玛紧紧握住胡志军的手,眉飞色舞,说着“胡书记”听不懂的藏语,一直说个不停。最后,她还要坚持为“胡书记”唱支歌,虽然语言不通,虽然牙齿不齐,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她说的、唱的,充满了感激、感谢、感恩,让人动容。
  《小康》杂志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年的援建,中国铝业公司至今已在察雅县投入资金过亿元,已有五批次干部接力援藏,胡志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大遗憾:父亲病逝时不在身边
  同许许多多援藏干部一样,胡志军除了要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外,还要战胜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孤苦。“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胡志军总是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单位选拔援藏干部时,胡志军也面临众多的竞争者,最后能如偿所愿,胡志军认为这是领导对他寄予的厚望,也是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次经历,自己一定不要辜负期望,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援藏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让自己的经历更难忘。
  到西藏工作以来,面对家人的问询,他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让家人替自己担心。有一次胡志军曾连续五天,颠簸900多公里,下乡检查、督导工作,回到县城就患了严重感冒——在高原地区工作,小小的感冒有时可能危及生命,但他仍然一边输液一边坚持带班值班。
  在记者的“谆谆诱导”下,胡志军也说出了他援藏以来最大的遗憾:深爱的父亲去世,生前未见上最后一面。
  胡志军的父亲于2014年6月1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父亲平时身体还不错,去世很突然。胡志军告诉记者,父亲老来得子,退休时胡志军正在读初三,父亲为了供他念书,年近六十开始学习养花、卖花,凭借异常辛苦的劳作,供养胡志军读高中、上大学。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最常说的就是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他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从旧社会靠给别人打短工为生的苦难生活中解脱出来。父亲始终教导儿子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非常希望儿子能为国效力,当胡志军辞掉外企工作回到国企时,虽然收入低了,父亲非常高兴,觉得儿子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未见上老人生前最后一面,是胡志军心中的大恸。忠孝有时不能两全,儿子报国不能尽孝,父亲在九泉之下一定会理解的。
  
胡志军(中)给贫困藏民发放慰问金。 图/訚 洪
  
 
胡志军(左)深入苹果园调研,该果园由援藏单位补贴扩建。 图/訚 洪
  
  
  《小康》2014年11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11-22


2014年01月(《小康▪财智》)


2014年02月(《小康▪财智》)


2014年03月(《小康▪财智》)


2014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