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11月《小康》上旬刊
  栏目:小康指数
本期封面故事:中国人的幸福之道

★文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在14岁之前最容易有幸福感,而在23至34岁最容易不幸福,获得幸福有何方法?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报告中,心理学家、幸福导师们给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议
  
  在21世纪,人类一个最伟大的挑战是什么?
  是战争吗?不是!是瘟疫吗?不是!是饥荒吗?不是!这个挑战来自人类的心态、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幸福。
  幸福如此重要?并非耸人听闻。全世界每年因为过得不开心、不幸福而丧失生命的人口数量多达200万左右。
  如此多的人“不幸福”,这让联合国不敢掉以轻心。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
  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幸福与财富没有正相关。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面临着幸福追求的转型。
  在三年前的一次公开讲座中,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彭凯平指出,“2008年后的中国进入现代化行列,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幸福追求的转型。”那么,在当下中国,幸福追求的转型进展到了怎样的程度?中国的幸福小康指数有多高?如果让国人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程度打分,大家会给自己的幸福打多少分?
  
  六成人表示生活幸福
  今年10月10日,两场关于“幸福”的讲座分别在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举行。当天下午,彭凯平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和清华学子一起分享了他对于幸福、对于积极心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见解。晚上,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大师戴维·迈尔斯来到北京大学,就积极心理学这一追寻幸福的科学,与北大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清华和北大的“幸福课堂”里,就连座椅之间的过道都挤满了人,许多处在不同年龄段的、正在追寻幸福的中国人从校外赶去旁听。
  彭凯平告诉《小康》记者,幸福追求的转型在当下中国可谓是“有喜有忧”,喜的是中国人已经开始关注幸福,幸福得到了全面的普及。而令人忧虑的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幸福科学的知识,因此不少人对幸福问题存在着误解。不过,总的说来,彭凯平觉得在目前的中国,幸福的书卖得很好,有100多个城市在建设幸福城市,教育界在提倡幸福教育,航天员、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也都在谈论幸福,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彭凯平还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正面、积极的讨论比较多。
  由《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每位受访者都对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幸福表示关心、关注。总体来说,受访者心态正面、积极,61.2%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现在的生活比较幸福,6.2%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感觉自己很不幸福的受访者占比1.8%,感觉自己不太幸福的受访者占比13.7%,还有17.1%的人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对于未来,70.5%的受访者相信那时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幸福。
  这些年,《小康》杂志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人的幸福感受。经过对当年度的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今年10月完成的“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为80.7,比上年提高了0.4,比2011年提高了0.8。
  “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涉及到身心状况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社会关系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社会环境满意度等方面。“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测评结果显示,在这几个方面中,公众对于家庭生活的满意度评价最高,对于社会环境满意度的评价最低。对此,彭凯平分析指出,人是社会动物,社会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其实超过所有其他的事情,“所以中国社会现在其实应该把注意力从民生建设转移到社会环境的建设上来,包括公平感、透明度、自由、快乐等,我觉得都是需要提升的地方。”
  
  
  国人“幸福梦”:家人团聚、家庭和睦
  如果以10分作为满分,请中国人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程度打分,大家会对自己的幸福做出怎样的评价?
  今年8月,《小康》杂志联合触动传媒对36315位中国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36315位国人的幸福平均分为6.6分。
  哪些因素对国人的幸福感受影响较大?“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首位的是收入,其次是健康,再次是婚姻,接下来依次是家庭关系、社会保障、住房、环境、职业、个人能力、社交。
  在历年的同题调查中,收入和健康可谓是“平分秋色”,2011年和2013年,健康都排在第一位;2012年和2014年,则是收入排在第一位。
  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排名在近三年一直稳居前五名之列,2011年进行“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时,婚姻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单中仅列在第十位,2012年则“大幅进步”到第三位,去年排在第四位,今年则又回升到了第三的位次上。家庭关系在2011年排名第三,2012年排名第四,去年排名第二,今年则又回落到第四的位次上。
  若单独分析影响男性、女性幸福感的因素,可以发现对于男性而言,影响他们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是收入,其次才是健康;而对于女性而言,影响她们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是健康,其次是收入。在其他因素的排位上,男性和女性的选择并无差别。
  2012年,《小康》杂志通过调查总结了“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详见2012年11月1日刊),其中包含了身体健康、收入满意、和家人在一起、得到爱、拥有个人住房、自我价值实现、吃到安全食品、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全、有可信赖的朋友这十大标准。那么,在这一年中,国人对哪些感觉满意呢?调查显示,国人对和家人在一起最为满意,对身体健康的满意度也非常高;对拥有个人住房、有可信赖的朋友、收入、得到爱的满意程度一般;对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安全、人居环境优良、吃到安全食品则感到不太满意。
  与去年相比,国人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满意度有所下降,对于有可信赖朋友的满意度则有所提升。去年,国人对身体健康最为满意,对和家人在一起的满意度则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
  “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于家庭显得非常重视,提及“幸福”二字,首先想到“家庭”的受访者最多,家庭和睦、家人团聚、婚姻美满、与家人在一起、家和万事兴,等等,是很多中国人的“幸福梦”。
  您的家庭幸福吗?在回答这道题目的时候,19.7%的人表示非常幸福,66.1%的人表示比较幸福,13.9%的人感到一般,0.3%的人觉得不太幸福,没有一个受访者觉得非常不幸福。
  与去年相比,今年国人的家庭幸福感受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去年的同题调查中,12.3%的人表示非常幸福,60.7%的人表示比较幸福,18.1%的人感到一般,7.3%的人觉得不太幸福,1.6%的人觉得非常不幸福。
  
  为什么不幸福?
  虽然大部分国人感到自己生活幸福,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每一年的“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都会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太幸福甚至非常不幸福。
  哪些事情会让人们觉得不幸福呢?“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发现,排在首位的是钱不够花,其次是身体不好,再次是家庭不和睦,工作太累列第四位,婚姻不幸福列第五位,干不喜欢的工作位列第六,住房条件不理想位列第七,睡眠不好位列第八,没有房子住位列第九,知心朋友很少位列第十。此外,失业、上当受骗、离婚、没有朋友、孩子不听话等,也都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幸福。
  那么,在大家看来,如果从自身因素出发的话,一个人不幸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呢?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缺乏安全感。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戴正清从幸福包含三个层面的角度,对安全感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幸福是社会民生的重要风向标。我们发展经济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好,最终落脚点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幸福实际上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身体的幸福,二是社会幸福感,三是精神心理层面的幸福感。”戴正清具体解释道,“相当一部分人体验到了身体的幸福,但这不能叫幸福感,只能叫感官上的快乐感,而这只是幸福感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我们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人忽略了社会层面的幸福感,社会层面的幸福感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否合理、理性,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三个层面才是精神心理层面,这更多的是一种自由,内心的自我和谐,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个性化的满足,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在戴正清看来,安全感是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心理层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对安全感影响很大,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都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因此安全感必须有相对的保障,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是缺乏的,他的幸福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幸福导师、《幸福》一书的译者、《正念创造力》课程创办人彭凯茵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想得太多,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想过去、想计划、想未来,很多想象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再加上想象的同时还带有自己不一定是事实的价值观和判别,当越陷越深的时候,就难免会有痛苦和不开心出现。”
  在彭凯茵的理解中,幸福只存在于此时此地,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在此时此地,一切的过去和未来,都只是在头脑当中的想法,都不是真实的,因此她建议那些感觉不幸福的人们,不要去纠结过去,也不要担忧未来,有好想法就马上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完全活在当下,去感受当下的状态,“许多很简单、很平凡的事情,其实本身充满了美好、美妙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只有在当下感受才能获得。”
  
  年收入10万至20万最幸福
  戴正清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是一种社会资源,求职就业、利益分配是否公平等显得比较重要,一个人若要达到较高的幸福感水平,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社会层面的幸福感。
  那么,在公众看来,哪些政府行为会有效地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感呢?参与“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们在问卷中写出了自己的建议,“呼声”最高的是提高工资水平,其次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再次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此外,还有不少人建议降低房价、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提高工资水平对幸福感的提升帮助很大,是否意味着金钱越多就越幸福呢?在“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面对“你的金钱越多,就越幸福吗?”这道题目,33.1%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1.4%的人却反而认为金钱越少就幸福,在大部分人(65.4%)看来,金钱与幸福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将这一问题抛给美国人,他们会怎样回答呢?在10月10日晚的“北大幸福课”上,戴维·迈尔斯告诉大家,若问北美的人,“如果你挣更多的钱,你会更快乐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会”。他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请1400万刚入大学一周的美国大一新生选择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东西,这项调查列出了19个选项,结果“经济状况要很好”被排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虽然六成人认为金钱与幸福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钱不够花,还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幸福。不过,参与“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们也并不认为收入要“多多益善”,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年收入在10万至20万之间最幸福。
  收入的高低与职业幸福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在“影响职业幸福感的五大因素”排行榜中,收入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再次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个人兴趣的实现和福利则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相应的,大部分人认为,最能提升职场人幸福感的待遇、福利便是年终奖——这也和“收入”直接挂上了钩,此外,带薪年假、绩效加薪、旅游度假、社保和公积金等待遇、福利,也都能够对职场人的幸福感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要获得较高的职业幸福感水平,一方面要有收入作为保障,另一方面还要有休闲的时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切身感受就是:忙碌是必然的,但是不管有多忙,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有一点悠闲时间,给自己、给团队、给家人一点时间,这样紧张的心情就可以放松,相对来说幸福指数就会提高一点。
  在公众看来,从事哪个职业的人幸福感最强?“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排在前十位的是:政府官员、高管、教师、自由职业者、艺术工作者、普通公务员、金融工作者、演员、民营企业家、工程师。
  “其实每份工作都可以变成幸福工作。”中国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古典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幸福工作公式”,据他介绍,“我们可以调试自己的兴趣取向,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加一点盐,让它保持积极和快乐;我们可以调试难度和目标,让它可以持续地进入专注的心流,让我们享有专注的心;我们也可以了解工作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感到宁静和满足。当这三者遇到一起的时候,每份工作都可以变成幸福工作。”若将这个“公式”概括成一句话,古典说,那就是“在热爱的领域里面努力地玩”。
  
  
  向孩子学习幸福之道
  “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还特别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的幸福水平,结果发现,15~22岁受访者为自己打出的幸福得分分数最高,平均分为9.66;其次是65岁及65岁以上的受访者,平均分为7.50;再次是35~44岁受访者,平均分为7.19;23~34岁受访者平均为7.15分;45~54岁受访者平均为7.03分;55~64岁受访者为自己打出的幸福得分分数最低,平均为6.54分。
  这些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在14岁之前最容易有幸福感,而在23至34岁最容易不幸福。
  14岁之前属于儿童时期,为何儿童容易幸福?倡导在生活中要“带有玩的心态”的彭凯茵觉得,玩的心态是很轻松、很享受的,但是却很认真,很投入,只是没有压力而已,儿童往往就是这样,不太需要别人的认可,也不太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学习很快速,也容易获得幸福。
  23岁至34岁的人正处于青年时期。彭凯平在幸福研究中也发现,年轻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其实是不高的,他们常常不满足,彭凯平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愤怒的年轻人”现象,他觉得,年轻人幸福感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了,但他并不认为幸福感的高低完全是由压力的高低决定的,因为中年人的生存压力远远大于年轻人,但是中年人的幸福指数比年轻人要高一些,“幸福感的高低主要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重要的是乐观的精神、乐观的性格”。
  获得幸福有何方法?
  彭凯茵给青年人提出的建议是:有梦想就要去做,不要纠结于自己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子,只要融入并去体验当下,你坐的那辆车就是你的,你住的那间房子也是你的,因为体验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经常这样看世界、体验生活,就容易得到幸福。”
  彭凯平则总结出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适用的“幸福之道”,即“五施”,他具体解释道:一是一定要有颜施,一定要开心,一定要笑;二是要身施,一定要行动,生命在于运动,其实幸福更是来自于运动;三是言施,人伟大的灵性就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沟通,一定要有交流,一定要有表达;四是眼施,一定要有慧眼,要用敏感的直觉去察觉周围的真善美;第五是心施,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同理心,能够得到幸福的人,一定是有感悟的人、会感动的人、会感觉的人、会动感情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分会会长岳晓东也透露了两条具体的“幸福秘籍”:一是要幽默,这可以提高人化解压力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有幽默感的人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所以西方人倡导幽默,也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潇洒,更快活;二是要追求道德完善,道德是与人的主观幸福感紧密相连的,美国道德心理学家雷斯特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利他”、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满足爱与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级心理需要息息相关。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小康》记者尤蕾对本文亦有贡献)
  
  
  
  
  《小康》2014年11月上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11-05


2014年01月(《小康》)


2014年02月(《小康》)


2014年03月(《小康》)


201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