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10月《小康》中旬刊
  栏目:文化
24小时不打烊:独立书店的新出路?

★文 /本刊记者 梁市

  
  书业的领军者将面临生存与新生的考验,一切探索与希望都有待于日后市场博弈的实践检验。
  
  2013年,首位大陆年轻人踏上了“徒步环岛台湾”之旅,许多人寻向台北101大楼这一著名地理坐标,他却奔向诚品书店这一人文坐标。因为多年前,他曾收到过一本从台北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处带回的书,这家店正是诚品书店。从那时起,“24小时不打烊”这一标签深深烙于他心间。2014年5月,这位名叫刘二囍的年轻人归来后,着手打造了广州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1200BookShop。
  几乎在同一时期,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也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全国不少书店转型24小时运营。在如今独立书店普遍不景气的境况下,“24小时不打烊”逐渐形成了一种舒缓清新的风气。
  诚然,21世纪的中国独立书店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24小时不打烊”理念作为危机下诞生的希望,也将引发更多书店转型的多样化思考与尝试。
  
  逆流而上:
  “24小时不打烊,为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
  独立书店,顾名思义,就是书店本身的独立性,是不依附于“单位” 的个体或几个合伙的人文实体书店,也称为民营书店,它不同于公营书店(可免去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返税,以及各地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等)。北京万圣书圆总经理刘苏里曾指出,“我理解的独立书店,应具备三点特质:一是无所依附,二是人文观照,三是持之以恒。三足鼎立,无往不胜。”
  曾经风光无限的独立书店,由于网络销售的冲击、房租涨价、书籍成本增加、读者阅读习惯和买书方式的改变……如今盈利空间稀薄,生存举步维艰。
  广州购书中心五楼曾是独立书店集聚之地,高峰时期有红枫叶书店、必得书店等40 多家,如今仅存20多家。刘苏里认为,最保守的估计从2000年开始,独立书店逐渐步入寒冬期。据统计,全国独立书店有70%以上转型、歇业、倒闭,著名的书店如北京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陆续关门。
  面对不景气的大背景,时下发展迅速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作为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逆流而上,激活了独立书店的经营思路,甚至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销售奇迹。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公布了一组数据:从4月份开业到7月底,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正式营业期间,总零售额达到693万元,白天总零售额473万元,而夜间总零售额增加到220万元。
  “24小时不打烊”模式最初由台湾诚品敦南店开启。今年7月12日,广州首家实行24小时营业的“1200BookShop”开业,“1200”喻为“1200公里”,是店主刘二囍纪念他环台湾岛徒步一圈的距离,他把诚品书店亲切地称为“带头老大哥”。
  2013年下半年,刘二囍在徒步环岛台湾的行程中,作为一个长期居无定所的背包客,他步行在台湾的海岸线,晚上除了借宿国小的教室,隔三差五还会被热情的台湾民众收留。他也感受到了在台湾诚品书店内集人文、艺术、创新、生活于一体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了其舒适、文艺的阅读空间。这些温润美好的台湾经历让他觉得漫漫路途充满了温情。  
  因此,他决定把这种温度传递给更多的人。“传统书店正在慢慢消失,我希望能将这种有温度的书店传承下来……为这个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
  1200BookShop秉持这样的理念,为漂泊在外的“背包客”专门设立了一个独立阅读空间,温情的场所,里边有沙发、枕头、桌子、书……
  李克强总理也曾肯定 “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并认为这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希望“24小时不打烊”书店能够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深入:
  “无边阅读,重新引领文化生活潮流”
  “在繁华而燥热的城市一隅邂逅你。于喧闹处守护灵魂的安静,以书籍、饮品慰藉匆忙身影的贫瘠。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我只路过一会。事实上你可能是商业化的书店,但我始终觉得,你是一种情怀,是你我他心中的乌托邦。”一位微博名为“紫衣贝的记忆”的读者去过1200bookshop后留下如是评价。
  表面上,“24小时不打烊”改变的是营业时间;实质上,则是对理想自由阅读回归的一种召唤。它让白天忙碌的人在夜晚有了最好的心灵栖息地。夜读也许只适合一部分人,但夜读表达了都市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阅读需求。
  “对阅读的推广,对温情的释放,沙发客,背包客……客人将很多回忆和情感留在书店的空间。这就是我想说的精神空间。在这个城市里有个美好的地方,它承载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如果很多人都这样,我就觉得它是成功的。”刘二囍说。
  然而,24小时营业这股潮流并非书店的第一次尝试,以往的一些探索往往以失败告终。2003年,上海思考乐书局浦东店实行通宵营业,于2005年因租金原因停止营业;2005年,北京光合作用书房五道口店借十周年店庆实行24小时营业,由于亏损,书店于2011年关门。
  目前,大陆各大城市独立书店纷纷加入24小时不打烊的行列,目前已有11家。包括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等。
  “现代人压力这么大,在你不开心、迷茫的时候,我们提倡无边阅读,希望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引领文化生活潮流。”广州购书中心策划部总监李静研解释,读者与书店零时差接触成就了这股城市潮流。
  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介绍,目前在重视阅读、提倡读书的大环境下,“24小时不打烊”抓住了读者的需求,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但需要因地制宜,“24小时书店的根本目的是方便读者,促进阅读,可以采取其他的便民服务形式达到这一效果。有的地方条件不怎么具备,并没有24小时书店的实际需求,只是根据上级部门的意见,或者跟风行事。这种条件下开设24小时书店,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坚守:
  “独立书店是自由社会的基石”
  今年7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1家24小时书店在北京联合发布共同宣言,并建立书店联盟。
  延长营业时间、转变风格是独立书店困境中的坚守,书店经营者们怎样才能平衡理想与现实?
  刘二囍向记者解释,1200BookShop书店,一半情怀一半生意,他用生意去养情怀。“我没指望能通过卖书卖多少钱,因为按现在的情况,卖书是很不成功的,如今每天卖书不到2000块,从最开始的1万,一路直线下降。目前初步做得了收支平衡。”
  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实现了从前5年的亏损到后3年的盈利,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在联盟的“24小时书店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在建设24小时书吧和特色书吧的过程中,我们保持不变的价值定位,那是人文关怀,以人为着眼点,以文化为立足点。”书店仅仅是买书和看书的地方,而书吧是围绕着书的生活。
  这一理念与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有异曲同工之处。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经理沈艺称:“其实,我们是想提倡一种纸本文化的回归。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喜欢读书的人在夜晚能够坐下来看书,让不喜欢读书的看到这个环境以后,也想去拿一本书坐在那里看。这是我们开这个店的初衷。”
  曾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独立书店的黄金时期,也是密切构建精神文化空间的鼎盛时期。
  许知远等文化人创办的北京单向街,是如今尚存不多著名的独立书店,其以免费而高质量的文化沙龙闻名,自我定位为“致力于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当学者大儒们在书店里与城市展开对话之际,以财富地位划分的阶层界限消融了,新富、中产或平头百姓都平起平坐,书店只有开放的精神与灵魂的碰撞。
  《书店的灯光》中刘易斯的一句话点破,他说,“独立书店是自由社会的基石”。这也是独立书店长期以来奋斗、努力的目标。
  
  
  未来:
  “独立书店路指何方?”  
  “24小时不打烊”理念的重现演绎,能否引领独立书店脱离困境,走向辉煌呢?
  对此,作为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之一的1200BookShop,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的解答。据刘二囍介绍,目前在图书、餐饮上的销售收入比约为2:8。“因为拿书是六、七折,再加上24小时营业,对书的损耗很大,而很多人只看不买。书店要通过餐饮去维持,才不会倒闭。”
  也就是说,除了提供24小时阅读时间和场所外,1200BookShop 书店还传递着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开展“义工”、“沙发客”“深夜故事分享”等注重读者的互动、体验的活动,这才是它的生存与独特之处。
  纵观其它众多的24小时营业书店,同样也是借助阅读文化相关的附属功能,比如咖啡馆、文化创意产品区,以及文化沙龙等,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的同时,书店自身也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
  一些并非秉持“24小时营业”的独立书店,也由于深谙此道,提供深度文化增值服务,在书店没落大潮中立稳了脚跟。例如广州标志性的独立书店方所、唐宁书店、学而优等。
  方所书店,地处最高端购物中心“太古汇”,用“跨界方式”探索创新,集服装、书籍、咖啡、美学生活和展览空间为一体。而唐宁书店,最抢眼的已经不是图书,而是创意艺廊和乐坊,创意艺廊占据了书店三分之一的空间,让整个书店呈现出一种创意市集的风采。学而优书店则是以社科学术类图书为主体的学人书店。
  季风书园的创始人严搏非,在独立书店这一行业坚守15年之久,其间,他既经历过辉煌,也屡屡遭遇挫折。他称“这些年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随着商业资本的进入,很多书店成了它的‘化妆品’。这对我们是一种挑战:既要坚守你的价值,同时又在商业上不至于失败。如何平衡这两者是特别关键的。”
  在经营与文化附加价值的双重压力下,如今,社会也会不自觉赋予“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巨大的期望。刘二囍向记者吐露了其所背负的社会压力。“如果对我们期待过大,甚至比方所还大,觉得我们一间店就应该撑起人文地标,实际上我们是满足不了。小小的250平方的书店,不足以承担一个城市的人文地标,我们也想在整个城市的人文上有所担当,要为城市深夜点燃一盏灯。虽然我们是灯,但很微弱,不能靠我们就照亮了整个城市。这个城市还需要多亮几盏灯。”
  独立书店的未来,期待着更多的光和热。读易洞创始人邱小石在他的《业余书店》中说道,实体书店的生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商业形态多元的可能性,个性的东西自由的尺度,这些远比探讨实体书店的生存更有意义,因为这些,我们生活的社区和生活环境才会变得更加有趣和可亲。
  
  
   编辑/张玉荣
 
 
  《小康》2014年10月中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10-17


2014年01月(《小康▪财智》)


2014年02月(《小康▪财智》)


2014年03月(《小康▪财智》)


2014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