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05月《小康》
  栏目:往事
清华经管30年:改革开放的“度量表”

★文 /《小康》记者 谈乐炎

  
  2007年退下领导岗位后的朱镕基再次回到他到了17年院长的清华经管学院。
  
  
  1984年,是中国当代经济与商业史值得纪念的年份。30年间,经管学院从清华大学最名不见经传的一个院系,成为中国内地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它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脉相承,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今天,我来到清华,心情非常激动,在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上也没有这么激动过。来到这里,心里还是有点……毕竟是后生可畏啊。”朱镕基看着台下齐刷刷的期待眼神,一时语噎,“后生”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继续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总理院长”的爱戴之情。
  这一天是2001年6月3日,时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经管学院伟伦楼,学生们照例以为这是一场朱院长的“形势报告”——“我今天来这里,其实不是作报告的,是来告别的,这是我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的告别会。”
  5000人的报告厅一片静寂。
  这场“告别演出”来的有点突然——1984年,朱镕基受邀担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即使在1998年出任国家总理时也没有请辞院长职位。老院长为何要此时请辞,学生们不得其解。
  事实上朱镕基已不止一次向清华提出辞职,自从做总理来,他公务繁忙实在无暇分身——“这些年来,我没有为经管学院做什么事,甚至同学们想见我一面都难,我越当就越感到自己不足、不够格。”朱镕基婉拒了院方授予他“荣誉院长”的想法,只保留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头衔。
  “但是请你们放心,我的心始终留在清华大学,留在经管学院。”朱镕基努力克制住情绪。讲话结束以后,清华师生全体起立,爆发了长时间持续的掌声,而朱镕基紧闭着嘴唇,没有回头看大家一眼,就离开了。他就这样告别了清华。
  1984年,是中国当代经济与商业史值得纪念的年份。30年,经管学院从清华大学最名不见经传的一个院系,成为中国内地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它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脉相承,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筚路蓝缕,呼之欲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1926年成立的经济系,1928年一代经济学宗师陈岱孙结束哈佛的学习回国担任经济系主任,十年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经济系联合组成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直到1946年三校复原。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经济系曾先后并入中央财经学院、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虽然历经“兼并整合”,但经济系的教学从未间断。
  时间走到了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触即发,清华经济系也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这一年清华大学设立经济管理工程系,教研组就寥寥数人,只对16名研究生授课,直到1980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当时的专业名称“经济管理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认为是“四不像”专业,引起广泛争议。在清华经管学院第二任院长赵纯均看来,“经济管理工程系”这个“怪怪的、混血儿”的名字,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初始,上上下下都认识到我国经济科技落后管理更落后,这个略显“拧巴”的名字实际上代表国人的“愿望”。
  当时清华经济管理工程系教职工加学生才200人,这样一个全校最小的院系暂借在精仪系三间仅1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蜗居一角”彷佛是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始终存有疑虑,“姓资姓社”的争论一直存在,这使得中国经济管理教育与学科的发展总是备受束缚,经济系举步维艰。
  接下来的三年,清华经济系引来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干部,这就是有名的“干研班”,学制一年半,这些学员后来很多成为省部级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董事长。当多年后很多人质疑中国的MBA教育完全是照搬西方模式的时候,清华经管学院人总是会将这段历史翻出并辩驳,事实上,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MBA教育”模式。
  其实,在时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刘达脑海里,早已勾勒出经济管理工程系的远景——发展成为经济管理学院,然而当改革开放进程不可逆转地奔向前进时,刘达才发现这个“远景”必须提前提上日程——1984年城市改革开始启动,此前在1983年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然而企业主却在迷茫中走得步步惊心,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中国企业实情并懂得管理,因而对经济管理人才求贤若渴。
  谁来做经管学院院长?当时刘达才的想法是要办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就一定要请有才能有身份又有名气的人来做院长。时任经管学院系主任的董新保当即向刘达才推荐了朱镕基,此时其身份是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董新保看来,请朱镕基做院长不仅因为他“位高权重”,而是因为在此之前,清华就邀请朱镕基作过几次报告,学生的反响相当之好。
  刘达才当即表示:“好,你赶快去请他!”
  董新保表示自己出面请“级别不够”,董新保是朱镕基电机系小两届的同学,刘达才于是就派朱镕基的同班同学李传信(当时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和吕森(清华大学秘书长)前去邀请。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朱镕基没有一点推辞之意,立刻就答应了出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要求。
  
  “你们每个人搞好一个企业,中国经济就有希望了。”
  “我本来没有学过经济,但是对管理特别感兴趣,所以当刘校长来请我做经管学院院长的时候,就不知高低,一口应承。”朱镕基日后回忆说。
  在担任国家总理后,仍担任一个学院的院长,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朱镕基为什么这么“钟情”清华经管学院呢?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提出,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资金和人才,而是管理。朱镕基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后来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过,我们最缺的是管理,直到现在他还这么讲。”董新保认为。
  1984年5月,清华经管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刚成立时下设四个系和一个研究所:经济系、管理工程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管理信息系统与经济管理研究所,1985年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对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的通知》,要求培养出“指挥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经管学院从创建之初,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办起来。
  这样的干部培训班为未来经管学院试点MBA课程奠定了事实参考,朱镕基希望把经管学院办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但是老师们对这一目标都诚惶诚恐,感到离得太远。朱镕基曾列出一串名单,上面有十多个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字,他亲自把他们请来,给经管学院当兼职教授,也就在这一年清华经管学院告别了“蜗居”时代,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园——老经管楼(文南楼)
  商学院的一个主要产品是MBA人才。教育部负责人在1988年访问了加拿大。去之前,他们来到经管学院,赵纯均趁机向朱镕基进言开设MBA学科的好处,“他们考察之后就开始启动相关研讨工作。”
  开始,朱镕基每个月都会来学院一次,主持召开一次院务会议,讨论学院发展工作的重大问题,在去上海担任市长之前,朱镕基亲自带过4个博士生,看过他们的博士论文,并邀请国际上最优秀的管理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对论文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在上海的时候,曾把学生杨宏儒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他们一起研究上海市的工业状况。杨宏儒回忆此事时,不无遗憾地说:“他希望我能拿出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来,但我当时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写出的东西不是特别符合实际应用。现在明白他的期待了,可惜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在工作中不苟言笑的朱镕基每次回到经管院,见到学生们总是十分开心。他的学生、北京鑫民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治平说,朱院长每次来都神态温和、谈笑风生。“他发言从不打草稿,但思维敏锐、条理清晰,一些重要的统计数字都记得很清楚。”
  在赵纯均看来,清华经管学院发生转折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春风吹来满眼春”,但落后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让当时的高层领导深感痛心,“市场经济有一般的规律,同时,高等教育本身应当主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两条明确了,这个学院怎么办就很清楚了。”赵纯均说。
  1994年以后,清华经管学院在系科上做了相当大的调整,增加并加强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服务的专业,除了朱镕基长亲自指导并推动的会计专业,还有后来的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企业管理学科也逐渐发展成系,这对学院学科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
  1994年3月30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召开建院十周年庆祝大会,朱镕基亲临大会现场并在会后拍摄千人大合影。在即将离开大礼堂前时,朱镕基突然转身,对在场的所有人说,“你们每个人搞好一个企业,中国经济就有希望了。”这句话后来成为很多清华经管人的座右铭。
  
  “丑小鸭”的蜕变
  1998年朱镕基出任总理之后,因为工作太忙,只能一两年来学院一次。无暇集中精力关注清华经管发展,成了他日后的“遗憾”,但师生们都将他倾注的心血看在眼里,认为他尽到了关心学生和推动学院发展的双重责任。“朱镕基对管理科学的推动更是落实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发展上,他不只是挂名”,现任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说。
  2000年,在朱镕基的积极推进下,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为清华经管加快国际化的征程添加了助推剂。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汉克·帕尔森、英国石油公司集团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先后担任主席。
  “对于清华经管学院,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跟世界上最好的经管学院比,要比就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有第一流的师资,不惜重金到外面去聘请,哪怕只是讲学也要请来。”在“告别演讲”上,朱镕基如是说。
  赵纯均说2000年左右是清华经管学院又一个“拐点”,“那时的经管学院像一个青春期少年,初具模样,但下一步如何发展,需要规划。为此,经管学院请来麦肯锡做战略发展规划。”
  麦肯锡的手上掌有美国所有知名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资源。凡是看到教授名单里有像华人名字的,就挨个打电话问对方是否想回国。150个电话下来,大多数教授表示愿意回来,但有三个顾虑。一怕国内人事关系复杂,二是担心不熟悉国内状况,第三是待遇问题。教授们希望先短期来清华试教。这就启发赵纯均等人,想出短期招聘特聘教授的“招”。
  2002年,经管学院开始规模引进海归人才——一口气招聘了28个特聘教授。这批人分别有三个月的受聘期,每人25万元人民币。“清华百万年薪聘教授”在当年引发了轰动。
  此时朱镕基已经告别清华,对于“请辞”,朱镕基还有另外的考虑——清华经管学院召开第二次顾问委员会会议时,美林银行私下给他递过一封信,说愿意捐给经济管理学院50万美元,朱镕基考虑了一下认为不能收:“我是请他们来提建议,而不是乱收费的。我不能让外国人说:中国到处乱收费,现在连清华大学也乱收费啊。我当这个院长其实没好处,有钱也不能收。”
  2002年,经过多年的论证和努力,教育部批准在我国试办EMBA教育,清华顺势推出了EMBA项目。此时清华经管学院从小楼的一角,搬到了气势恢宏的伟伦楼和舜德楼。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系到《财富》英文版的封面主角,经管学院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不能说现在清华经管学院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但是我们为此打下了基础。”回顾清华经管前20年的历史,赵纯均如是说。
  而在现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看来,最近的十年是清华经管“反思”与“变革”、“追赶”与“超越”的阶段,学院设计并实施了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教学体系和学院管理模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引领者。
  十年风雨、二十风华,在三十而立之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离朱镕基心目中的“世界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又近了一步。
  (本文部分内容援引自《朱镕基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出版)
  
  
  难忘清华 “清华的每一个成绩,我都会欣慰,清华的每一个难处我都会关心,清华的每一个不是我都会指出。”做了17年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在告别演讲中说道。
    
  链接
  过去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讲过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是说,一个大学并不是因为有大楼才叫大学,是因为有大师,有国学大师、有科学大师、有管理大师,这才叫大学,才叫一流大学。我希望经管学院今后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下很大的工夫。
  我希望经管学院今后全部改用英语教学。我绝对不是崇洋媚外,因为现在经济在全球化,你不能跟外国人交流,又怎么能融入全球的经济呢?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靠改革开放,不会英语是绝对不行的,特别是管理。
  朱镕基“告别”清华演讲实录(摘)
  
  
  《小康》2014年第05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07


2014年01月(《小康》)


2014年02月(《小康》)


2014年03月(《小康》)


201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