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05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不及格!

★文 /《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在红、黄、橙、蓝、青、绿、黑、白、灰等多种色彩中,哪个色彩最适宜形容受访者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感受?调查显示,“灰”以绝对领先优势被排在了第一位。如果非要给“灰色”的北京、天津、河北按照生态环境的优劣排个队,受访者普遍倾向于把天津排在首位,把北京排在末位
  
  “预计21日至23日,京津冀大部、山东中西部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很差,将出现持续重度污染天气,其中,北京南部、天津西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的部分地区将达到严重污染。预计27日上述地区重污染天气将趋于结束。”
  今年2月20日18时,中国气象局与环境保护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这是两部门首次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同时,京津冀正在国控站点之外布设大气环境的区域监测站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津冀三省市,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亦是紧密相连。
  对于身处京津冀三地的居民而言,在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之下,他们是否看好三地对于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2014年3月底至4月初,《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4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之“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以100分为满分,在京津冀地区居住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居民从生态环境、宜居程度和空气质量三方面为这个区域打分,结果宜居程度指数最高,为53.2分;其次是生态环境指数,为51.2分;空气质量指数得分最低,只有44.6分。
  
   九成人的呼吸体验:空气污染严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最重。”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会上,谈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话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介绍2013年全国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时指出,京津冀13个城市中,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7个城市排在前10位,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到全年天数的40%。
  空气污染严重,不仅仅能通过监测来“捕捉”到,公众的体验则最为直接。
  “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多达九成人(92.7%)反映自己正在遭受空气污染的侵袭。而单就北京而言,北京受访者中高达96.3%的人表示正遭遇着空气污染的威胁。
  空气质量问题,几乎在每一张调查问卷中,都遭到了受访者的频频“吐槽”。
  “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如何?”58.5%的人直接给出了“差”评,35.9%的人温柔而委婉地给出了“一般”这个中性而无奈的评价,只有5.6%的人认为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好”。
  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在最近一年中有何变化?73.4%的人直言“越来越差”,23.4%的人感觉“没有变化”,另外3.2%的人觉得“越来越好”了。
  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目前存在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受访者中吐槽“空气质量差”(75.3%)的最多,另外还有一大批人把矛头直指“雾霾污染严重”(72.1%)。
  在对于雾霾的声讨中,北京居民的声音总是盖过天津居民与河北居民,在“北京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排行中,“雾霾污染严重”(85%)问题居首,其次才是“空气质量差”(81.9%);而在“天津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河北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排行中,当地居民都把“空气质量差”排在了“雾霾污染严重”之前。
  您是否认为所处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82.8%的人回答“是”,7.7%的人回答“不是”,9.5%的人表示“不知道”。《小康》在调查中继续追问认为所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的那些受访者,究竟是什么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正不断恶化?
  结果80%以上的人还是在“控诉”雾霾。
  您觉得您所居住的地方,在生态环境方面最需要改进的有哪些?对空气污染有着“切肤之痛”的京津冀居民,大多在问卷中写上了这样四个字:空气质量。
  
  六成人“发现”水污染
  相较于空气污染,水污染似乎并不太容易被公众“发现”,它总是“隐藏”在空气污染之后。提及污染,大多数人在对空气发过“牢骚”之后,才会想起来去抱怨一下同样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水。
  在“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中,六成人(64.4%)表示正在受到水污染的威胁,虽然在“侵袭京津冀的五大类污染”排行中,水污染排在了第二位,但水污染的“得票率”却比排在首位的空气污染低了28.3个百分点。
  其实,在去年,就有国内的专家指出京津冀的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地下水污染要满足两个前提,首先必须是人为造成,其次是地下水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性质向变坏的方向发展。由此,地下水污染可以分为两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排放等,面源污染主要指化肥过量等。为了追求高产量,化肥的过量使用在中国的农村普遍存在,庞忠和在河北农村调查时就发现,很多村庄都有一口深井,农民们都清楚浅层地下水不能喝了,所以才要打深井。
  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亦指出:京津冀一方面淡水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水质量在恶化。主要表现在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并呈加剧趋势;各大流域水生动物数量明显减少。由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线建设相对滞后,水体纳污承载力接近极限。
  侵袭京津冀的,除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外,还有哪类污染让人“深恶痛绝”?“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显示,在“侵袭京津冀的五大类污染”排行中列第三至五位的依次是:垃圾污染(45.3%)、噪音污染(36.8%)和土壤污染(22.4%)。
  在就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接受《小康》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吴殿廷指出,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水、土壤等方面都面临着危机,“但最大的生态危机还是水,包括极度缺水、水环境污染,尤其是地下水超采和污染,这是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也难以根除的隐患。与此对应的是土壤的面源污染,食品安全由此受到威胁。”
  
  “灰色”京津冀:十年的变与不变
  在京津冀三地居民的眼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多大差别。
  在红、黄、橙、蓝、青、绿、黑、白、灰等多种色彩中,哪个色彩最适宜形容受访者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感受?调查显示,“灰”以绝对领先优势被排在了第一位。如果非要给“灰色”的北京、天津、河北按照生态环境的优劣排个队,受访者普遍倾向于把天津排在第一位,把北京排在最后一位。在他们看来,以建设美丽天津为战略决策的天津市,不仅空气质量要优于河北和北京,而且在宜居程度方面也胜过河北和北京。
  不过,吴殿廷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正相反,北京的生态环境应该来说是相对较好的。“一是各地支持北京、保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二是北京自己也花了很大气力,投入多,见效明显,植被绿化方面提高很大。”不过,吴殿廷也指出,因为北京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特别是汽车太多,所以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他也指出天津和河北面临的问题,“天津因为重化工业发展太多,滨海一带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都在恶化。河北这几年重化工业发展得很多、也很滥,加上一些自然的原因,整体环境恶化严重。”
  早在10年前,吴殿廷就撰文指出过京津冀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四个表现,分别为水土流失与河流淤积严重;土地沙化与沙尘暴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张承地区处于生态经济恶性循环之中。
  10年之后,这些问题是否有所缓解?在吴殿廷看来,前两个问题有所缓解,但总体来说,这些问题不但基本上都没有缓解,而且还新增了一个大气问题——雾霾。
  “近10年中,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走势呈‘总体恶化、局部好转’的特点,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花费了很大工夫,特别是政府部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确实在逐渐提高,一些重点风沙源地区的沙化、碱化或荒漠化在减缓,但生态环境的总体趋势仍未根本好转,水环境没有大的改善,大气环境却急剧恶化,雾霾越来越严重。”吴殿廷分析说,“其实,雾霾并不是京津冀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雾霾的原因也不局限于京津冀自身,山西、陕西及宁蒙沿黄地区的重化工业也有责任。”
  
  为何被侵袭?
  城市的无序发展导致城市规模过度扩张。
  蔓延式的城市规模扩张造成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的绿色空间不断遭到蚕食。
  区域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遭到破坏。
  京津冀生态环境为何被侵袭?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总结了以上三点原因。
  彭应登还从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布局的角度作了具体的分析,“首先是由于城市内部布局的不合理,导致生活、生产活动和能量消耗高度集中,大气污染物大量排放。”他举北京的例子,“北京规划市区虽然只占全市总面积的8.1%,但集中了90%以上的城市人口和70%以上的煤炭消耗量。市区不仅是机动车的集中使用区,而且是各类高强度施工的中心地带,所以造成市内局部大气PM2.5的高度累积。城市大量的生产、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只占全市总面积38%的平原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加上森林资源总量偏低,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系统功能脆弱,使得大气的稀释扩散与缓冲的条件极差。”
  “其次是由于城市之间的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之间缺乏足够的污染物扩散稀释空间。”彭应登继续解释道,“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延伸而慢慢扩散稀释,但需要足够的稀释空间才不会影响周边的其他城市。如果城市和城市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大城市内部区块之间挨得太近,没有足够的绿色通道隔离污染物,城市之间的污染物就会不断累积而形成区域性的污染。”
  对于在生态环境中紧密相连的京津冀,如何才能缓解污染的侵袭?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市长马誉峰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京津冀同属一个生态系统,应该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建立系统化、功能化的生态体系。
  在进行“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的过程中,《小康》不仅请公众对“补齐短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还请专家进行了把脉。在公众看来,“补齐短板”最重要的是“结合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规模和布局形态,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彭应登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中,设置合理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彭应登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重点城市之间应规划建设更多的绿色空间,特别是大都市的周边应设置以湿地和林地为主的生态安全缓冲区,从而为各个城市空气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生态基础。”
  
  近八成人相信“抱团”的力量
  污染无“孤岛”,特别是“一体化”的京津冀三省市,治理污染更是“唇齿相依”。
  不过,参与“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的受访者普遍感到,目前京津冀三省市联手治理污染的力度还不够大,只能用“一般”来形容。
  生态共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中的重要一环,还有哪些难题需要“突破”?
  吴殿廷认为,在京津冀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最难突破的是利益机制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协调,哪些问题用行政手段,哪些问题用经济手段,要把握好,完全靠政府大包大揽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难最终见效;二是京津冀三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
  彭应登则指出,最难突破的问题是如何真正确立“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使京津冀三方同步规划、实施,同步完成以湿地和林地为主的绿色空间建设。
  虽然在京津冀生态一体化的进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待解的难题,但《小康》调查显示,近八成(79.8%)受访者都相信“抱团”的力量,他们认为未来五年京津冀的生态环境“会有改善”。在“改善”的过程中,他们期待着五项工作的落实,排在第一位的是“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61.7%),排在第二位的是“完善防护林建设”(19.7%),排在第三至五位的依次是“水资源保护”(7.6%)、“水环境治理”(6.4%)和“清洁能源使用”(4.6%)。
  相较于京津冀三地受访居民的乐观,彭应登的分析则显得比较“悲观”。在他看来,京津冀生态一体化进程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奢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只有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才能实实在在地扭转京津冀生态退化的趋势,才能在10年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看到区域生态系统的显著改善。”
  在对未来五年京津冀生态环境的走势判断方面,吴殿廷的观点和彭应登比较接近。他同样认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做出统筹协调,因此,五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大可能。
  
  
  霾伏京津冀
  
  正在上映:2014生态“大片”—霾伏京津冀
  剧情介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不仅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
  这三个地区亦是紧密相连。2014年3月底至4月初,
  《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
  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4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之“京津冀三省市居民生态感受评价调查”,
  千余名在京、津、冀居住了半年或半年以上的人,
  讲述了自己对于生态环境的真实感受与评价。
  影片类型:纪录
  
  镜头一:环境!危险!
  此时此刻,京、津、冀居民正在遭受六大类环境污染的威胁
  
  
  镜头二:空气!霾伏!
  当前京津冀地区最严重的八大生态环境问题中,“雾霾污染严重”和“空气质量差”最让三地居民痛恨
 
  
  
  
  
   镜头三:灰色!灰色!
  哪个色彩最适宜形容您对您所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感受?京津冀居民回答“灰色”的最多
  
  
  
  镜头四:逃离!想过!
  要不要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而逃离北京、天津、河北?当地居民——你们想过吗?
  
  
    
  
  
  镜头五:拯救!生态!
  拯救京、津、冀生态环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导演:鄂璠   制作:桂颖
  鸣谢:参与“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的所有受访者
  (其中男性占比61.8%,女性占比38.2%;18~25岁占比10.4%,26~35岁占比56.8%,36岁~45岁占比27.1%,46岁~55岁占比4.4%,55岁以上占比1.3%)
  
  
  《小康》2014年第05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06


2014年01月(《小康》)


2014年02月(《小康》)


2014年03月(《小康》)


201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