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年02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食用油混战:哪个吃着更放心?

★文 /《小康》记者 谈乐炎

 
 
  每一滴食用油背后,都是一场没有油烟的加工市场战争。转基因之争,调和油之争,莫不如此。而刚刚兴起的芥花油,在欧美渐成主流,却在国内市场遭遇舆论战,小油种能否迎来春天?
  
  
  谈油色变。
  从公共餐桌上无处不在的地沟油,到家庭品牌桶装油里的致癌物,再到转基因油的纷争,公众陷入一片“油”豫之中。而不久前,以“放心食品”著称的台湾也曝出“九成黑心油”事件,又一次挑动了公众对于食品油安全信任的神经。
  “油”伤之下,今年食品油价格也是跌跌不休,这打破了此前“只涨不落”的惯例,在一些人看来与食用油信任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专业人士看来,其背后凸显了中国食用油产能过剩与自给率不足的囚徒困境。
  燃眉之“油”,亟待解题。
  
  良“油”难辨
  2013年12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信息显示,福建、深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继从5批共计120642.7吨进口美国玉米中,检出未经农业部批准MIR162转基因成分,已作退运处理,这又一次挑动起公众对于“转基因”食用油的敏感神经。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部一再表明,经过安全论证的转基因产品与其他传统的农产品、传统的食品一样安全。2013年6月13日,农业部批准了三种转基因大豆,从2001年至2012年,农业部已批准8个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大豆的安全证书。然而这并未能打消部分专家和公众的疑虑——至今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转基因对人体绝对没有危害。
  在年末食用油这场价格战中,国内非转基因产品降价幅度较小,各有关企业在所售食用油瓶体的正面都用超大字号标出均用非转基因原料生产,以吸引顾客购买。而对于非传基因产品,只有弱弱的一行小字标注。
  更让那些对转基因食品抵触的人们感到愤怒的是,近期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也被发现违规进口菜籽油,这意味着其中极有可能混入了转基因原料,而在中国食用油市场,菜籽油同大豆油一样,是两种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的临时存储菜籽油的规定中,明确不允许收购进口菜籽油。而这件事情所反映的,一方面是中储粮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有不法企业利用转基因菜籽油和国产菜籽油存在差价的情况,选择投机取巧。
  玉米油也与转基因关系密切,而且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而散装花生油高致癌物黄曲霉素超标的新闻并不鲜见。专家表示,由于散装花生油没有精加工程序,花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重金属、农残等污染也是风险之一,而且在压榨后,油中还会残留一定数量的花生肉残渣,而这些残渣遇到高温的铁祸,又极易生成另一种致癌物。而近年来备受国人追捧的“液体黄金”橄榄油,则被欧盟研究称为“最宜造假食品”,来自地中海的“特级初榨橄榄油”中,近三分之二根本不是初榨橄榄油。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食用油最乱不过“调和油”——油加油,神仙都发愁,目前调和油年销售额40亿元至50亿元,对于多数品牌而言,调和油是其盈利最好的一块市场份额。而据一名业内人士向《小康》透露,调和油之所以能够获取翻倍利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油脂中每种油脂的含量并不公开,这就具有利润操作空间,例如市场上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过10%。但是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价格却可以提高,总之哪种油贵就用哪种油“冠名”。
  很多企业都将不公开调和油成分比例归结于“没有国家标准”,而官方的答复则是——鉴定调和油成分比例的监测手段有限。这使得调和油质量问题陷入了囚徒困境。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储粮推出新款食用调和油,并公布了详细配方,专家表示,此举将有助于食用调和油国标的出台。
  
  异军突起“芥花油”
  在大油种企业为抢夺市场大肆杀价的时候,小油种企业却显得气定神闲,仍坚守原有的价格,事实上,在国内油脂原料高度依赖进口的情况下,一系列隐忧也被各方关注,而与此同时,玉米油、米糠油、茶油、芥花油等高端小油种却借势而起,越来越多地走向国民餐厅,此举在营养专家看来是对国民食用油摄入的有益补充,因为很少有一种油可以解决所有油脂需要的问题,所以消费者不能长期吃同一种类型油脂。而新型食用油富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天然抗氧化剂,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食用油高,消费者应该根据自身需求决定选择哪类食用油。
  小油种像一片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引来各方油企关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木本油料等特种高端油脂发展,发展本土油料和高端食用油成为大势所趋。西王食品公司等一些食用油生产商近年来放弃在大豆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转而专攻玉米油等小品种的功能性油料市场,粮油巨头益海嘉里已经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米糠油等小众食用油市场,以此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中粮集团也在积极扩大多元化。
  然而高端小油种目前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对于一些新兴品牌来说,依靠本土稀有原料优势是抢滩市场的重要砝码——2011年,我国唯一拥有种植基地的呼伦贝尔合适佳芥花油正式宣布进京,这种食用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能直接喝,还能直接做面膜,这迅速引起了各方对芥花油的关注。
  在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中强看来,呼伦贝尔仿佛就是为芥花油量身定做——北纬49°的大草原腹地绿色净土、1000万亩黑钙土地,被称为芥花油的“黄金油料区”,这样的稀缺资源只有在同是北纬50度的加拿大、以及南纬34度澳洲新南威尔士州地带才拥有,业内人士笑称是“拿着罗盘找芥花油产地”。在很多业内专家看来,芥花油是不可多得的健康油种,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王增利介绍,芥花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菜籽油,而芥酸的含量却远远低于菜籽油,芥花油特别适宜人体吸收,长期食用有助于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婴幼儿大脑发育。
  即使芥花油资源如此稀缺,它却占据了国际市场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加拿大和日本,芥花油已经成为第一大食用油品种。在美国,第一大食用油豆油呈日益下降趋势,而芥花油的销量则飞速增长,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食用油。而在欧洲,芥花油的销量已占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并且正在逐年大幅度提升。
  而在中国,芥花油还长时间处于“舶来品”阶段,据统计,中国2011年至2012年进口的芥花油中,近80%来自加拿大,但在过去的4年中,芥花油在中国植物油进口总量中仅占4%。这让马中强有点“伤感”——为何我们坐享如此稀缺资源,却还要依赖进口?马中强决定“就地取料”。2008年,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培育出非转基因双低芥花籽等作物原料,两项指标均达到加拿大双低油菜籽水平,在双低油菜籽种植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采用全自动化控制物理压榨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生产过程无污染、没用任何添加剂,确保了产品独有的绿色特性。
  “芥花油是菜籽油的华丽变身,通过育种技术,利用油菜子培育出新的芥花油原料作物籽,再压榨出芥花油,压榨出的芥花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菜籽油,而芥酸的含量却远远低于菜籽油。菜籽油本来是低端油,从菜籽油到芥花油的改变,实现了益处更多、害处更少的目标。”马中强说。
  让马中强有些担忧的是,在中国食用油市场普遍“失信”及对小油种宣传匮乏的现实情况下,芥花油在国内的推广也显得颇有阻碍,国内企业面临着公众对芥花油的误解以及国外企业冲击的双重困境。网络有段时间盛传“芥花油可用来做驱虫剂,所以是有毒的”、“芥花油是一种做润滑剂的工业用油,而不是食用油”、“芥花油是经基因改造的低芥酸油菜籽油”等等。这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网络传言,令公众对刚刚兴起的芥花油多了几分怀疑。
  在很多专家看来,类似的传言源于对油脂基本知识的认知曲解,例如把植物油当作一种较环保的虫害控制方式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并不表明芥花油是有毒的油料,而由芥花、橄榄、玉米、大豆和亚麻等提炼出的油脂,也都可以被广泛用在非食品类的产品,但这也不表明芥花油就是工业油。业内人士提醒,判断芥花油是否为转基因,尤其要注意它的产地。加拿大生产的芥花油至少80%以上是转基因产品,而作为中国原产地的芥花油产品,绝大部分为非转基因。
  在专家看来,小油种油企受油脂原料地和产量限制,一时间要成为市场“主角”的目标还为时尚早,一些企业碍于压榨技术瓶颈、营养标准模糊等因素,发展较缓慢。然而食用油行业已经面临多品项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中国食用油品质和自给率的提升,不得不说是一个有益补充。
  
春种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长茂密的芥花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结籽 芥花籽看起来很小,很轻,却蕴含着丰富的植物油脂,因此而成为欧美市场的“新宠”。
 
  混战食用油市场
  年关将至,很多超市食用油货架上贴着大大小小的促销标签,大豆油和调和油成为此次降价的主力,而早在2013上半年,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益海嘉里就表示,旗下品牌金龙鱼在全国范围降价,具体涉及调和油以及大豆油两个品类,降幅分别为8%、15%。
  “2013年世界油脂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充足,而中国70%油脂原料依赖进口,所以国内食品油价格也随之降低。”中国粮油学会副会长、益海嘉里董事涂长明对《小康》表示,政府消费受限、餐饮市场不佳,也对于食用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产能过剩则是去年食品油下跌的重要内因。近年来食用油加工行业市场空间大,致使我国食用油加工企业数量激增,农业部对两家大型油脂公司做了重点点名,特别强调了“部分实力较强企业仍然加紧扩张,产能过剩问题更趋严重”的问题,并表示2013年末将加强对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控制增加新的食用油压榨项目。
  每一滴食用油背后,都是一场没有油烟的加工市场战争。
  据资料显示,目前有上规模的食品油加工企业2000多家,但是真正能成为一线、辐射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但是它们的总销量却占到市场总量的1/3以上,而外资企业近些年大举进军中国油脂加工领域,并覆盖了油脂压榨、精炼、小包装乃至饲料工业等全产业链,它们全资或者参股了相当油脂加工企业,在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前十名中,母公司为新加坡企业的益海嘉里就占到13.9%的市场份额,一时间关于某些外资油企长期垄断、操控中国食用油价格的质疑不绝于耳。
  “跨国粮商掌握了我国进口油脂油料的采购权和定价权,增加了中国的产品进口风险,不利于中国获得稳定的进货来源和在进口中获取价格主动权。外商对终端产品的垄断最终将会通过价格让国内消费者买单。”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林学贵曾经对媒体表示。
  涂长明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他认为全球粮油的价格基本上是受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影响,而国内在油脂进口这一块又并无限制,所以单单一个或几个企业并无能力操控整体价格,而益海嘉里方仅是在食用油小包装市场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
  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随着相关产业政策实施,外资企业就未能再新批产能,然而外资油脂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固地位并未因此一落千丈。由益海嘉里方面提供的数据称,截至目前,全国油脂压榨产能1.3亿吨/年,外企总产能3740万吨/年,占比30%。
  为了抗衡外资油脂企业的潜在威胁,2011年底,一直承担国家油脂油料宏观调控任务的中储粮油脂公司决定转型“大粮商”,率先推出了金鼎大豆油小包装,2013年1月,金鼎食用油已经占领国内3%的市场份额,按照中储粮最新五年战略规划,表示5年内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占有率要上升至10%以上,跻身市场前三甲。中储粮负责人表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资品牌能够掌控国内食用油市场话语权,从而维护国内粮油市场安全和稳定。
  无论如何,让民众吃上放心的油才最为关键。
 
  
   耕作 芥花要通过阳光暴晒来自然成型。
 
  
  收成 经过深度加工形成的芥花油有着调和油所不及的“双低”指标,适宜人体吸收。
  
  
  
  《小康》2014年第02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4-02-14


2014年01月(《小康》)


2014年02月(《小康》)


2014年03月(《小康》)


201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