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9月《小康》
  栏目:聊斋
云溪子:三代人

★文 /云溪子

  第三代带来了幸福、欢欣、乐趣,也带来了不少烦恼。第一代、第二代围绕着第三代所发生的无休止争论、甚至争吵,便是最大的烦恼之一,这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有一个“到底谁说了算”的影子在作怪。若是只下管一代,定会增加许多融洽、和谐和乐趣
 
  自古以来,人丁兴旺、儿孙满堂都被视为一个人的福分。特别是有了第三代——孙子、孙女或外孙子、外孙女,更被认为“福气”不小。的确,有了第三代,给人增加了自豪感、成就感、权威感,更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今不但有了儿女,而且儿女也有了后,血脉代代相延,尽孝大矣!起码对得起先人,能不有几分自豪吗?披星戴月,用自己的一滴滴心血、汗水,将子女养育成人。又历尽艰辛,省吃俭用,帮子女成家立业。如今子女又有了子女,一棵树变成了一片林,怎能没有几分成就感?当年,只能对儿女发号施令;如今在第二代、第三代面前成为一家之长。或表扬谁,或批评谁,或讲一番道理,或指派办某事,孙辈看看父母,又望望爷爷奶奶。那带着几分畏惧、几分不解的恭敬眼光,使人感到权威在扩大、在延伸。清晨,当窗外传来几声鸟鸣,室内便应声响起稚声稚气的咿咿呀呀,一天的生活快乐地苏醒了……
  不过,世间之事,总是乐苦相依,甜酸相伴。第三代带来了幸福、欢欣、乐趣,也带来了不少烦恼。第一代、第二代围绕着第三代所发生的无休止争论、甚至争吵,便是最大的烦恼之一。某君告吾,因为孙子,他家里唇枪舌剑、“烽火连天”。孙子一出生,奶奶主张母乳喂养,说人都是吃娘的奶长大的,自有其道理;儿子、儿媳坚持让孩子喝婴儿配方奶粉,说这样孩子营养全面,还有利于产妇恢复体型。孙子生了病,儿子要送儿童医院,爷爷要送儿研所,儿媳主张找中医,奶奶坚持看西医。孙子发烧,奶奶连忙喂退烧药,儿媳不让喂,要让孩子自然退烧。该上托儿所了,儿子提出要上“高级的”,说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爷爷说就近入园最好,既有诸多方便,孩子大人少受罪,又可让孩子从小没有优越感。孙子哭了,奶奶连忙跑过去哄;儿子却在一旁冷言冷语:都叫爷爷奶奶惯坏了……总之,一个孙子有无穷无尽的事,家里也就有无休无止的“战争”。
  据吾所见所闻,这样的现象太普遍了,只要有第三代,几乎家家如此。更有甚者,因为第三代,第二代打到要离婚的程度。某某女士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因公公婆婆远在千里之外,自己的父母就在当地,于是和丈夫商定把孩子交给外公外婆带。孩子半岁多,外公外婆一边让他喝奶,同时让他吃点稀饭之类。姑爷却认为是岳父岳母抠门儿:我们又不是没拿钱,干吗不让孩子多喝奶?孩子头痛脑热,外公外婆根据一代代人传下来的偏方,煎点小草药喂喂。姑爷极为不满:这样糊弄,也太不把孩子当回事儿了!孩子做了错事,外公外婆免不了要教训一番,姑爷得知,气不打一处来:简直是虐待……气越憋越足,火越烧越旺,有一天终于爆发了!姑爷斥责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当然不服气:操了心、挨了累、搭了钱,还落了一身不是!女儿认为,父母没有功劳有苦劳,说了几句公道话。于是,争执变成了争吵,争吵升级为混战。姑爷认为妻子不跟自己一条心,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吾也有了第三代,也深陷无休止的争执之中。面对因第三代而起的“烽烟”,吾常想:都是亲人,都是为孩子好,却为何争论不休、斗争不断呢?许多人认为,此乃“代沟”所致。吾也觉得此说颇为有理。
  存在决定意识。如今的“第一代”,一般是上世纪50年代、甚至40年代的人;而“第二代”一般是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人。这两代人,成长的环境、受的教育、经历的事情,差别实在是天上地下。旧天地的苦难,影子虽然淡淡的,却留在最不容易忘却的童年记忆中;生在红旗下,长在改革开放暖洋洋的春天里。为吃饱肚子操尽心,想吃没得吃,甚至“三年”吃不上一顿饱饭;千方百计减肥,有吃不敢吃,甚至回到吃糠咽菜的旧社会。出门全靠两只脚,打个电话上电话局,走百里之路,闻千里之事;汽车、火车、飞机,什么方便坐什么,手机、上网,地球只是一个“村”……两代人的生活如此不同,哪能想到一块儿去,又怎么能没有“沟”呢?这种沟会表现在思想观念、待人接物、处世方法等等方面,当然也会表现在对第三代的培养教育上。故爷爷说往东,爸爸说往西,奶奶要这样,妈妈坚持那样,就不足为怪了。吾亦以为,围绕第三代所产生的种种分歧,是第一代、第二代之间“代沟”的重要显现。
  但是,在经过一番观察和思索之后,吾又觉得围绕第三代爆发“战争”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二代之间的代沟,还有点别的什么——哪怕并不是主要的。在家里,关于第三代的争执,其实许许多多是无所谓是非、对错的。喝洋奶粉还是喝国产奶粉,吃点稀饭还是吃点面包,穿一件长点儿的衣服还是穿一件短些的衣服,午觉多睡一会儿还是少睡一会儿,让孩子学钢琴还是学电子琴……究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呢?既然无所谓是非对错,那么大家为什么要那么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呢?窃以为,内心深处,或者在潜意识中,有一个“到底谁说了算”的影子在作怪。
  据说,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意志的实现。若果真如此,那这一点在血缘相联、利害与共、至亲至爱的家庭成员之间,表现得就更加直白、强烈。爷爷奶奶想:儿女都是由我们说了算,对孙子、孙女反倒说了不算吗?老一辈过的桥比下一代走的路还多,难道我们不对,倒是儿女对了?爸爸妈妈则以为: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难道还得处处、事事听父母的,对自己的儿女也说了不算么?想法如此南辕北辙,岂有不争斗之理!
  要根本消除这类争执,几乎不可能!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是,如今提倡和谐,“家和万事兴”嘛,恐怕总得想点办法,减少、弱化这类争执。吾生性愚钝,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不过,据吾之经验教训,有两点不妨一试。其一,大家“开明”些,多尊重对方。父母不以辈分、长幼论是非,如今的青年人见多识广,不要不服气,不妨多考虑一下儿女的意见是否有可取之处;儿女不要总自以为是,多想想父母毕竟历事多,又是一片苦心,他们的想法有哪些可供借鉴?其二,来点“分工”。爷爷奶奶多管孙子、孙女的温饱和健康,第三代的教育,主要让其父母去管。父母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理当承担教育重任;子女教育成功与否,父母是后果的直接承受者,“责、权、利”统一才好。其实,最好是仿效组织部门管干部的办法:下管一级。在家里,若是只下管一代,哪怕主要是下管一代,定会增加许多融洽、和谐和乐趣。
 
 

《小康》2013年第09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9-05


2013年01月(《小康》)


2013年02月(《小康》)


2013年03月(《小康》)


2013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