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7月《小康》
  栏目:评论
叶青:公车改革难在何处

★文 /叶青

  谁都说公车改革是一件大好事,可就是难以推行,这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待遇论、安全论、等待论
  
  很多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毫不客气地把公车当做自己的一项待遇。既然当了官,就应该像个官的样子,出门有一部车。虽然有专车、一般公务用车之类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如此,我把它归纳为“公车相对论”。即一个单位哪怕是只有一部车,也要优先考虑一把手的需要,工作时间是这样,双休也是这样。有第二部车,二把手才有一点想头。因此,一个单位公车越多,公车私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反对车改的人也就越多。每次开全国性的“村长论坛”居然成为豪车聚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中国的公车数量,并不是像财政部统计的那样少,也不像有的专家估计的那么多。这种待遇论导致中国的公车数量急剧上升,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等消耗公共资源的车辆实际上是只增不减。既然把公车作为待遇的一种,自然就不会把公车的浪费当做是一种浪费。反而看做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这么看,试想一下,全国的公车浪费该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对于“待遇论”,我的想法是,作为公务人员,要成为执行国家各项制度的典范,自己定下的公车管理制度,要模范地遵守。有一段网络语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他人;一群人时,做好自己”。我自2003年5月20日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到湖北省统计局上班,第一天就自己提出并实行“叶氏车改”——“自购私车,一月补助500(现在为1200),出差实报实销,建议双轨过渡”,就是想践行“做好自己”的理想。因为这个方案一年可以节约8万元,即车的折旧2万,司机费用4万,保险等2万。放下面子和怕吃亏的思维,支持车改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工作忙,开车不安全,是许多官员反对车改的原因之一。当然,中国的官员确实与别国官员有不同之处,政府部门对经济的调控只多不少。官员也是忙忙碌碌的,用车的时间确实很多。不仅级别高的官员忙,而且,不同级别的官员都很忙。这就导致用车量越来越大。只要认真驾驶,开车的安全性也是可以保证的。不认真开车,哪怕是专职司机也会有危险。比我们早进入汽车社会的国家官员们,不都是自己开车的吗?因此,安全不能成为反对车改的原因。再说车改并不是要求每位官员非得开车,除了私车之外还有其他的交通工具。
  1993年,中国在广东省东莞市的沙田镇出现了最原始的公车改革,至今已经有20年,现有的车改,主要出现在基层。国务院的多次车改都是半途而废。而车改由下而上的推动是很难的。因此,多地出现车改之后的“复辟倒退”也在所难免。从现在车改局势来看,级别最高的车改城市无疑是副省级城市杭州,还有温州、东莞、惠州、齐齐哈尔等中小城市。其实不论这些城市怎么改,都会迎来很多的骂声——车补少,官员骂;车补多,群众骂,这也是很多城市与其车改,不如“对待”的原因。你主动车改了,不满意的干部大有人在。你等待着国务院下令车改,即使有的官员不满意,你作为地方领导也没有任何责任,于是,“对待”的氛围越来越严重。就像一团浓雾包裹着车改的行动。因此,在这个时候,国务院提出公车改革指导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即是规定公车改革的范围与车补的上下限。比如,正处级干部一个月的公车补贴的上限下限分别是多少。我觉得正处级干部一个月的车补在1000~1500元为妥,各地根据本地的财政状况来确定具体的数额,以免出现有的地方车补畸高的情况。最近的一条好消息是:外交部长以红旗车为自己的公务用车,这是很好的开端。必要的公车采购来自于自主品牌,加上通过车改减少公车数量,我们的“三公”开支就一定能够减下来。
  (作者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小康》2013年第07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7-05


2013年01月(《小康》)


2013年02月(《小康》)


2013年03月(《小康》)


2013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