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5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绵竹浴火重生:三年进步二十年

★文 /《小康》记者 齐岳峰 绵竹报道

  进步二十年”的跨越,住房、教育、医疗、福利院等大批民生项目竣工,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社会事业向前推进了二十年
  
  
  水乡风情 由苏州对口援建的孝德新城在规划中融合了苏州园林和川西民居特色,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图为孝德水街。
  
  安静的公路上没有太多的车辆,公路两侧生长着高大的水杉树,在今年少雨的气候中长出了别样风姿。
  一旁的绵竹市工作人员贺进飞称,如果是在三月份,这里可以看到大片盛开的油菜花,那情景很美。美的不只是油菜花,走在绵竹的土地上,很容易就能发现让人惊叹的田园风光,以至于你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是一片废墟。
  2008年,与汶川只有一山之隔的绵竹在大地震中遭遇重创。绵竹市共有11117人遇难、37209人受伤、251人失踪;18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倒塌和严重受损;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业设施等大部分损毁,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系统一度瘫痪;机关、学校、医院等受损严重;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停工停产,工业企业损失面达100%,全市经济损失总量达到1423亿元。
  这一年,在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绵竹市由曾经的第4名一路滑落至第34位。
  但五年之后,绵竹又强势回归,成功实现了“三年进步二十年”的跨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相关调研结果,短短数年,绵竹市住房、教育、医疗、福利院等大批民生项目竣工,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社会事业向前推进了二十年。
  绵竹市,一个曾跌落谷底的城市是如何绝地反弹,浴火重生的呢?
  
  大格局重建
  绵竹的未来将是什么样?这个问题,绵竹人从五年前一直追问到了现在。
  “绵竹,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您是不是知道她有多少耕地、林地,多少山地、平坝?是不是知道她什么地方能搞工业、什么地方适合搞旅游?什么地方宜种植、什么地方才能搞规模养殖?是不是想过这里生活多少人才感觉既热闹又不拥挤,搬到哪里住才感觉既方便上街、上学、上医院,又方便上班、种地?是不是知道我们缺乏水资源,必须节约用水?是不是知道我们的土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必须保护性利用?”
  绵竹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玉颇为自豪地对《小康》记者诵读了上面的一则信息,这是2012年底绵竹市向人大代表及民众征求空间规划意见的征询函,听起来极富诗意。而“全域绵竹”,就成了绵竹人再度探索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新起点。
  走在绵竹市的土地上,随处可见严整有序的规划痕迹,空气清新、土地干净。
  在刘玉的概念中,现在绵竹城镇的形态可以被概括为“有机疏散”,而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架构。在绵竹的震后重建进程中,政府没有刻意将人聚集到中心城镇与中心城区,而是通过严谨规划,逐步形成了重点镇、小镇、大村的大格局。
  2008年,灾后半个月,绵竹市就启动了重建规划,邀请中国城乡规划研究院和美国麦肯锡公司对绵竹重建进行了专门规划。其时担任绵竹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刘玉认为,绵竹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恢复到灾前的生产生活秩序。
  但绵竹做的不仅仅是恢复,他们基本上重新创建了一座城市。
  作为极重灾区,绵竹的城乡基本都是重新建设的,一方面各级政府历史包袱较少,援助力度大,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使得绵竹站在经济、文化、社会三方平衡的起点,并需要保证三方的平衡发展。
  绵竹的震后重建规划及相应的城镇体系规划一经确定,很快就进行了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配置。刘玉说,在中心镇,政府按照小城镇予以布局,各类卫生文教体系完整,很快形成了规模效应。在相对较小的镇,亦形成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格局。与之同步的基础设施配置也按不同类别迅速到位,目前,该市的天然气已经延伸到村子的聚居点。但如何保证农民接受这些由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呢?
  “通过公共服务配置吸引农民去聚居点,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农民自然愿意过来。”刘玉称。不过政府也遇到过小小的障碍,“一无所有的农民肯定愿意过去,但在地震中损失较小的农民,有的就不一定愿意集中过去了。”怎么办?只能慢慢做工作。“我们一直是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这过程中的成本则由政府配置。”
  绵竹在重建过程中充分吸收外来经验的精华,其新农村建设的明显特点是,各地受援助地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的影响很大但又有创新。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组的观察中,绵竹九龙沿袭江苏“造景、造产、造人”的社会管理理念,并吸纳和发展了援建人员“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机制和态度,相继建成了遵道年画传习所、九龙水街、滑草场等一大批旅游公共设施和特色旅游产品。在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本地干部和群众不断吸收、内化外来资源的优秀思想观念,激发了自身的公民道德意识,发展了当地的公共社会文化。
  绵竹的建筑与布局像极了江苏的风情,这不奇怪,绵竹由江苏对口援建。数据显示,江苏对绵竹援建投入112.81亿元,完成援建项目295个。刘玉介绍说,江苏在绵竹的援建示范点,大多都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江苏风情。加之政府严谨的社会资源配置工作,“很多农民现在不愿意进城,农村的道路、水、天然气等公共资源很到位。我们称之为就地城镇化。”
  那么如此到位的资源配置,是否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腾挪开来呢?采访中,刘玉也感慨道,绵竹地域虽有1200多平方公里,但是平原地区只有300多平方公里,三个典型山区人口加起来也还不到1万人。
  这让绵竹重新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震后重建的经验让绵竹市领导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规划,2012年底,绵竹出台了《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这是四川省首个县域空间规划。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表示,这一规划将绵竹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养老等一并纳入全域空间规划进行统筹规划,对绵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事粮油批发生意的绵竹市民刘波说,她最大的感受是“全域绵竹”正在让城市变“小”。她说,以前到农村或周边县市做生意,一天最多能走两个地方,现在交通方便了,一天能走好几个地方。
  经过系统工作,绵竹成功实现了“半小时就业半径”,各居民点距离中心城区都很近,交通极为便利,以到户公路、农村公交为标志的交通网为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在这样的格局下,绵竹的城镇体系充分适应了环境,卫星城镇也有效分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
  
  “小成都”的新空间
  2010年,绵竹市提出了“两年重返十强县,三年再造新绵竹”的宏大目标。
  在2003年至2004年,绵竹市在四川省的十强县中排名第三,2006年至2007年排名第四,被人称作“小成都”。
  在汶川地震中,为绵竹经济贡献超过80%经济收入的三大企业剑南春、东方汽轮、龙蟒集团都遭受重创,其中东方汽轮原所在地汉旺镇因损毁严重,最终整体搬迁到德阳。年产值过百亿的东汽的撤离,对绵竹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震后绵竹,开始全力打造“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有力配合了工业范畴内的其他四大基地(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西部新型化工基地、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绵竹的对口援建地江苏省,更将江苏发展模式中的先进经验带来,建立了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江苏工业园等,而绵竹也高质量重启两大优势产业,中国酒城绵竹名酒产业园、中国西部钣金机电园;剑南春万吨优质曲酒技改、龙蟒硫磷钛基地建设先后建立。
  2011年绵竹地区生产总值(不含东汽)实现146.4亿元,超过震前水平。2012年经济总量达到167.7亿元。但绵竹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一发展速度,东汽与绵竹剥离后,绵竹地区经济基础被削弱,与强县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作为昔日的经济强县,这不能不说是绵竹的隐痛。
  在3月初上报给德阳市的一份报告中,绵竹市对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绵竹2012年经济总量居德阳市的第五位,低于旌阳、广汉、中江、什邡四市,工业增加值则居于第四位,处于中江之前,城乡居民收入则居于第三位。
  绵竹应该如何审视自己,重新定位,值得深思。绵竹的全域规划正是立足于此,以绵竹现行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明确提出了包括“一核三轴五体”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城五镇”的城镇空间、“一区两园”的工业集聚空间、“三大片区”的农业发展空间、“一区一带三河”的生态空间等在内的总体空间布局。
  从地图上看,绵竹市有着绝佳的地理优势。这里距成都83公里、德阳36公里、绵阳74公里。2012年5月成绵高速复线的开通,使得绵竹市到成都的时间从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到绵阳缩短20分钟,由此绵竹和周边三大城市都构成了1小时都市圈。
  在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看来,随着成绵复线通车,绵竹的区域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地缘关系还是产业发展都与成都密不可分。因此,在《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制定之初,陈彬希望专家组能够认真分析、论证绵竹与成都关系,绵竹要有全面承接成都产业转移的规划,要做好为成都这个特大城市提供配套服务的规划。
  刘玉介绍,在绵竹市的相关空间布局中,带有明确的就业导向,现代农业、工业一旅游业有机相辅,形成了就地转化的产业特色。绵竹强调,城镇化必须要与产业化相结合。作为统筹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刘玉极为看重空间资源的承载力。绵竹市在规划之初,就对每个地域的空间资源承载力进行详细分析与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全域空间规划。在规划中,绵竹各地区制定了开发强度规定,营造了绵竹版的“主体功能区”。
  
  画城之路
  “酒乡画城,山水绵竹”,这是绵竹为自己亮出的名片。
  车辆驶过一个路口,眼前蓦然出现了两幅巨大的雕刻版画,这便是绵竹最大的村落“年画村”的入口了,这个6000多人的大村子,以绘制生产各类年画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年画之乡。
  年画村所在的孝德镇,是绵竹市最大的镇,镇党委副书记何俊对《小康》记者称,当初的5·12大地震,孝德损失很大,数千户农房垮塌,而工业基本停产。孝德镇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政府要求规划尽量集中,目前20户以上的集中点有25个,大型集中点5个,在政府配套建设与苏州外援单位的共同建设下“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土地利用、居住环境及人均面积等领域尤为值得称赞。
  绵竹市极为重视文化引领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上,更表现在感恩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呈现,并进一步发展为“利他”文化,为社会管理、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传统的、本土的思想理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绵竹年画村在“家庭”理念的背景下提出了孝德文化,绵竹九龙镇干部将全镇看做“大家庭”来管理,传达“家务事家中办”的观点,有效化解了诸多社区矛盾纠纷。
  这被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称为将优秀传统文化再延续与再发挥,用传统家庭、宗族的概念解释社区共同体,有效提升了社区归属感。
  在这样的服务背景下,年画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
  走在特色村大乘村干净整洁的路面上,身边有大团的绿茵和鲜花,江南风格的湖里,数尾金鱼在悠闲地游动,这个村子以旅游业见长,几乎每一家都开展家庭旅游服务,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携妻带子悠闲地在村中散步。村子里没有传统的家畜养殖,何俊称,相关养殖都要集中安排,要有利于环境发展。孝德镇2012年开展的一些农业项目、旅游项目,将很多散户进行了有效集中,作为新农村综合体的典范,年画村就是一个显著例子,他们也正在进行相关规划,力求将这样的村子打造成为有特色的小城镇。
  在绵竹人的概念中,现在很多地区不是发展得不够快不够好,而是不会可控制发展,不会在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控制发展,“我们强调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因领导人的意志而改变,在美丽中国的大架构下,我们要建设美丽绵竹。”刘玉自豪地称,绵竹拥有大片生态空间,800多平方公里的龙门山被四条河流环绕,形成了一区一带四河的景观。作为休闲养生的绝佳去处,龙门山与平原交接的断裂带已经形成了绵竹市新的龙门山旅游带,40公里的旅游带在2012年接待了130万游客,并创造了11个亿的产值。
  刘玉说,基于宏观基础的国家配套改革必须要做,农民才能适度规模化,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市场拓展力才会愈做愈强,进而解决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2012年,绵竹市城镇化率达到41.9%,城镇化迈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增加值实现21.8亿元,农业现代化步入了“黄金发展期”。
  绵竹的未来是什么样?在绵竹市的空间规划征求意见函中是这样说的:“给大家规划一个长远的舒服的家园,在工业空间务工、农业空间种地、城镇空间居住、生态空间休闲,有地方赚钱、也有地方消费,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不仅您生活舒服,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康》2013年第05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5-07


2013年01月(《小康》)


2013年02月(《小康》)


2013年03月(《小康》)


2013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