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2月《小康》
  栏目:评论
贾葭:“暂不处罚”或是良治的开始

★文 /贾葭

  
  “闯黄灯”新规引起的风波虽然以“暂不处罚”被平息,但未来也有重启处罚的可能,而真正良治的开始,是走出政府的高墙大院,在心态和行为上真正替普通群众着想
  
  元旦之后开始执行的新交规争议颇大,尤其是“闯黄灯”新规,被网友以各种方式吐槽,有网友用物理公式及数学概率计算出闯黄灯是不可避免的。新闻媒体也报道了新规给司机、乘客以及公众安全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公安部门在实施该规定的几天后,以“暂不处罚”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波。既然是“暂”不处罚,那未来也有重启处罚的可能,这个话题也就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已经有很多评论者从法律层面、技术层面等做过详细的分析,兹不赘述。我好奇的是,这一规定的出台过程里,相关部门为何没有经过具体的试验?我想任何有驾驶经验的人,都会知道黄灯本来就是用于缓冲的时间段,如果黄灯处罚,就等于强制取消缓冲时间,刹车时间变短,无疑会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这大概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吧?为何牵涉到这么多人的一个立法过程会忽略基本常识呢?
  从最简单的想法出发,立法涉及的相关学者和行政部门,如果自己愿意开车在多种道路上做一下黄灯停车的测试,就会发现忽略“缓冲时间”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恐怕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条文出现。因为其操作难度是能够亲身体会的,危险程度是触目可见的。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其实并不是很难,而且也不难想到,只是没有去做。
  那么请问,为什么连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不会去做呢?在我看来,职能部门的决策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摒弃了公众的参与,在一个僵化的体制内部闭门造车,跟外界是没有关联的。有些职能部门甚至视政策制定为秘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北京的机动车摇号,之前并未在民间征求意见,所谓的听证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过去的听证会制度被诟病,也是因为选择的民间代表的代表资格受到质疑,并非是在公正、公开的环境下选出,代表性也不足,无法反映民众的真实意见。但往往是公众越反对的事情,却非要通过不可。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意与长官意志之间的鸿沟有多么大。不仅仅是沟通不畅的问题,而是某些部门视民意为洪水猛兽,非要反其道而行之。
  这背后暴露出的心态则是,一些政府部门把自己与公众的界限划得十分清楚,官是官,民是民,官不是民,民不是官。在制定政策之时,也考虑到体制内、体制外不同的利益导向,从而采取不同的政策走向。这样使得整个社会不是一个和谐整体,而是因为利益的冲突截然不同地分为两部分。体制内外的对立是一个既成事实,所以一些政府部门就形成了一些惯性的逻辑:只要老百姓反对的,一定利于自己;只要老百姓赞成的,一定不利于自己。
  这种路径依赖在一些攸关利益分配重大政策上非常有效,因为不用顾忌太多自身利益以外的因素。比如地铁的换乘通道长得能累死人,但是设计师和领导们不坐地铁,这就不是个问题。比如奶粉很不安全,但是官员们能拿到特供,那也不是问题。但交通驾驶这种事情,就跟吃饭喝水一样,不分阶级、不分人种,亦不分体制内体制外,再高阶层的官员都要跟老百姓一样在路上走。假如还依照此前的思维来制定公共政策,肯定要闹笑话。
  根子上还是一些部门没有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一部分,当成与普通群众一样的人,本来执政党的精神就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提法,但说到底,如果不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部分,就无法在心态和行为上真正替普通群众着想。良治的开始,就是摒除这种高高在上的老爷观念,走出政府的高墙大院,与民间社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道理不难讲,也没有多高深,就是看为政者有没有愿意做的决心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本栏目所刊发言论,均不代表本刊观点
    
  
  《小康》2013年第02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2-01


2013年01月(《小康》)


2013年02月(《小康》)


2013年03月(《小康》)


2013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