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2年11月《小康▪财智》
  栏目:学院
崛起:美国“防火墙”挡不住的中国华为

★文 /老马

  华为应该在烦恼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现在美国之所以尚有底气将华为的产品拒之门外,是因为美国可以不计成本在国内取得替代产品。
  
  防火墙(FireWall)是网络术语,意指为网络安全设置的专用硬件、软件,阻挡有可能外泄的“隐私”和有可能入侵的无关信息。
  从事网络设备和通讯消费品制造的华为在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美国遇到了一面不断增高和加厚的“防火墙”,或者准确地说叫围堵墙,这面墙与美国围堵中国的那面墙在时间上和强度上是正相关的。
  
  事不过三
  9月13日,美国国会山,美国参议院举行了一场由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起的“公开听证会”,代表受质疑方的是两位中国人,媒体上发表了一幅照片,中国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丁少华和中国中兴公司北美及欧洲高级副总裁朱进云站在坐席前,举起右手宣誓,这在美国议会听证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听证会进行了三个小时,美国参议院政客们的提问可谓千奇百怪、意在刁难:
  问:“如果中国政府要求你提供美国客户的信息,你怎么办?”
  答:“我们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对客户的网络带来伤害……那将是公司的自杀行为。”
  追问:“那这不是意味着你要进监狱吗?”
  反问:“公司怎么会把我们送进监狱呢?”
  ……
  听证会结束,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Mike Rogers)表示不满,“我对他们的解释有点失望,听到的大多是否认,我们需要他们提供事实。”但罗杰斯显然缺乏深究“事实”的可靠立论依据,参议员们在发问的时候,基本都以“据说……”、“据媒体报道……”作为引语,没有举出一星半点具体的、确凿的实例。
  但从听证会的问答和罗杰斯的态度,结局基本可以预测。
  10月8日,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正式报告出笼(据称报告有两份,一份是公开的,一份是秘密的),并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长达52页公开报告的结论是:
  “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与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它们的设备可以通过遥控向中国发回数据。”“目前或曾经在美国为华为工作、或与华为做过生意的一些人士的证词和证据,还显示出多项有关违法行为的非常严重的指控,需要就此展开进一步调查。本委员会将把这些情况提交行政部门,由其展开可能的调查。”“本委员会还从华为前雇员那里得到华为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华为向一个实体提供特别网络服务。该雇员相信这个实体是解放军的一支精锐网络战部队。”发言人还威胁,报告的未公开发布的秘密部分涉及“更多的证据”。
  有意思的是,两位众院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在宣读完“报告”结论之后,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一言不发地匆忙离开发布会现场。倒是华为方面的发言人斯科特·赛克斯(Scott Sykes)在现场对媒体侃侃而谈,斯科特不无激动地表示:参院的所谓“报告”基本是建立在猜测和谣言的基础上,毫无新意和事实依据。
  此份措辞严厉的报告意味着,现阶段美国网络通信设备供应和解决方案市场基本对中国两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关门。
  参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罗杰斯紧接着在电视节目中告诫美国企业:美国企业若想保护自己、保护国家,就不应与中国大型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开展业务往来。
  从某个角度说,华为遭遇的这次听证结果是“自找”的, 2011年2月,华为就向美国政府发出公开函件,主动要求美方调查华为在美国乃至中国、全球市场的表现和行为。美方也借此发起了长达11个月的调查,这次听证会不过是调查的高潮和闭幕部分。
  华为“自找”被调查是被迫的,因为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意图进入美国通信市场的华为可谓屡战屡败。
  2007年,美国通信设备制造巨头之一的3COM Corp公司因企业面临巨大困难有意出让,时下正在与奥巴马争夺美国总统席位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创建和经营的PE公司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参与竞购,贝恩是资本运作机构,不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经营管理,一般会选择业内伙伴参与并购项目,作为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者,贝恩选择了中国跨国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
  计划中贝恩资本将取得3COM Corp 80%的股份,代价是22亿美元,6个月之后,贝恩资本宣布退出并购行动,华为的参与也随之失败。而贝恩退出的原因就是华为,先是一批国会议员表示对华为参与并购3COM的“担忧”,尔后是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扬言要取消此次交易,贝恩资本知趣而退。一年之后,3COM以27亿美元出让给美国计算机巨头惠普公司,美国人做到了“肉烂在锅里”。
  2010年,华为准备以200万美元收购一家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 Systems,当时这家小企业已经陷入财政困难,濒临倒闭。区区200万美元的交易,一说明此公司并非美国通信业的主流企业,二按惯例不在美国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之内。而且3Leaf Systems公司透露,此次交易并未涉及技术转让,只收购员工和房产,换言之,华为的并购是解除3Leaf Systems职工面临的公司倒闭和下岗失业之威胁。
  一桩已经生米煮成熟饭芝麻绿豆大的交易,美国国防部居然把鼻子伸了进来,五角大楼正式要求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伸手进来搅局,进行事后调查,美国国会议员们也及时赶到起哄,理由是:担心相关技术被北京分享。华为反对调查但无济于事,只好宣布退出收购。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9月13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就中国的华为、中兴公司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调查举行公开听证。华为高级副总裁丁耘(左)和中兴公司高级副总裁朱进云出席听证会。
  
  以上三个事件被认为是华为在试图进入美国通信市场的过程中遭遇的标志性事件,也许应了中国那句俗语:事不过三。但华为在美国市场遭受的刁难何止三次。
  有人统计过,华为虽然已经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占有全球15.6%的市场份额,但在网络设备的消费大户美国,华为从未赢得过一单美国主要网络运营商的商业订单,这应算是对所谓“市场全球化”倡导者美国的一个反讽。
  2010年10月,美国第三大电信运营商Sprint Nextel进行一桩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基础设备采购,华为参与竞标,有意思的是,时任美国商务部长,尔后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华裔骆家辉亲自致电Sprint Nextel公司CEO,表示了美国政府的“担忧”,结果华为落败,订单给了韩国三星公司。骆家辉对自己的国家之忠心可昭旁人。
  同在2010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公开转让其无线业务部门,华为试图参与,结果是被诺基亚西门子(Nokia Siemens)击败,原因还是交易方担心华为参与会遭遇长时间的审核,拖延交易,卖家拖不起躲得起。
  华为在试图进入美国市场之时,尽量入乡随俗采取了不少柔性举措,力图安抚时刻准备把鼻子伸过来的挑剔者。华为在不断为跨越“事不过三”咒符努力,意图改善在美国遭遇的市场环境。
  比如,为收购小小的Sprint Nextel公司,华为提出可以把设备外部检验交予美国Amerilink公司进行,之所以选择Amerilink公司是因为该公司的创立人之一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前副主席William Owens。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政客和政府居然认为华为是在“耍花招”意图蒙混过关,理由是Amerilink公司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这种胡说八道完全不顾Amerilink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网络设备制造商Sprint公司的前高管凯文·帕金厄姆这样简单的事实。
  比如,2010年在准备竞购摩托罗拉移动部门之前,华为基于之前并购3COM时遭遇的政治环境阻挡,特意聘请美国Arnold & Porter律师事务所合伙人John Bellinger担任公司顾问。John Bellinger先生来头很大,曾经担任美国国务院首席律师、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顾问。
  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诸多努力,在一堵贴着政治、安全标签的砖块堆砌的围堵墙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霸主的奶酪
  也许普通网络使用者并不了解华为的全部业务,在消费领域大众对华为的直接印象也许来自华为这些年大力推广的手机产品。实际上在网络通信技术把地球变成实实在在的信息村的过程中,华为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华为之所以令美国人如此起劲地进行围堵,很大程度上缘于华为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具备了能够成功切分曾经的行业霸主美国巨头的奶酪的地位。
  公允而言,美国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创者,也是现代网络设备产业的奠基者。现在人们之所以可以在家中坐看天下信息,最初的工作来自美国军方的战场通信系统的民用化。
  时光回溯,1884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成立,1912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成立,1963年二者合并为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IEEE的最大贡献是为当代通信技术和产业制定了基本的行业标准,特别是IEEE 802@标准系列,至今的一切有线、无线网络通信应用都必定遗传了IEEE 802@的基因。
  
  
  因此,在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霸主地位的竞争中,美国作为开创者和标准制定者而得天独厚、当仁不让地雄踞技术和产业的顶端。
  曾几何时,中国网络技术界、产业界耳中听到的、眼中见到的网络设备,从一根同轴电缆、一根双绞线、一个电缆接头再到一个机架和机架上的所有信号灯闪闪的盒子,大都标示着:MADE IN USA。
  有三个在中国网络通信行业和应用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CISCO(思科)、3COM、AT&T,它们都是美国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了一波数字化网络建设高潮,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无论政府机构、企业事业机构的项目招标书和承包商投标书中,CISCO(思科)、3COM、AT&T的名字几乎就是指定词汇,不夸张地说,美国网络通信产品在中国网络应用起步和大发展的阶段,处于孤独求败的地位,中国网络设备市场这块丰厚的奶酪,美国厂商独享了很长时间。
  与此同时,中国一批耕耘者开始启程,为创立中国自主品牌的网络通信设备产业而努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7年华为在深圳创立的时候,仅仅是作为香港一家电话用户数字交换机(PBX)公司的产品代理。选择PBX起步是明智的,当时中国的电话交换设备正从模拟交换向数字交换过渡,有比较大的市场容量。华为把客户群目标定为酒店和小企业,沿着先小后大的路,到1992年,美国产品在中国数字化通信设备市场雄霸中心地位的时候,华为才开始研发针对农村的数字电信交换方案,农村包围城市很成功,1995年,华为在中国农村市场取得15亿元营收的业绩。
  1997年,华为已经在为其产品的全球化业务铺路,每年投入其营收的3%创建软实力,华为聘请IBM、Accenture、Hay Group等跨国巨头作为咨询顾问,打造跨国公司的管理架构和企业文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考察美国计算机和电信巨头IBM、Bell Labs(贝尔实验室)之后,曾经感言“我们应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批判地继承他们。”客观地说,硅谷是华为的老师,而任正非的话还应该加上一句“赶超他们”。
  比照民用航空大型客机制造产业,美国波音、欧洲空客依然傲视全球,具有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那么在网络通信产业,CISCO(思科)、3COM、AT&T们的霸主地位已是明日黄花,到如今,美国公司已经失去世界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的位置,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和中国的华为公司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
  华为的进步在市场占有率上尤为明显,2006年华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6%,四年之后的2010年就达到15.6%,2010年华为年销售额280亿美元,而爱立信仅比华为多20亿美元。
  华为的客户遍布亚非拉,甚至包括以高科技领先的欧洲发达国家市场,早在2005年,华为就与英国电信(BT)签署为英国电信升级网络设备的合同,英国电信因之节省25%的费用,尽管英国情报部门也表示了“担忧”,但英国电信认为华为产品是安全的。2012年9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华为将在英国投资12亿英镑,扩展华为在英国的业务规模,当然也同时为英国带来了就业机会。
  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在美国,市场观察家大都认为,华为取得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步骤是进入美国市场。但华为始终遗憾地被顽固地挡在美国市场之外。华为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切分了霸主的蛋糕,霸主则死死护住自己家里的蛋糕。
  美国公司昔日是中国主流行业(政府、金融、交通、电信等等)电信设备的最大供应商,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华为公司不但在全球挤掉了美国公司的老大位置,而且还力图进入美国主流市场。这种颠覆性的变化,令美国政商两界滋生了失落和焦虑伴生的心态,几乎是本能地采取非市场规则的手段进行全力阻挡,似也在意料之中。
  美国参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指称“它们(华为)的设备可以通过遥控向中国发回数据。”照此逻辑,岂不是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政府部门、金融、电信、交通等要害领域安装的数以万计的CISCO、3COM、AT$T的产品,都“可以通过遥控向美国发回数据”?抑或是美国的这些公司一直就在这么干?属于“贼喊抓贼”?
  站不住脚的指责表面上荒唐,内里蕴涵的是美国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最新调整的大逻辑,形如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称美国重返亚洲,将把美国一半的航空母舰战斗群部署在亚太地区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显示美国较之于昔日更加强大,而是中国的崛起令昔日霸主的心态五味杂陈带出的行为反应。
  华为的事业与中国的崛起同在,则华为遭到的围堵也在中国被美国围堵的逻辑之中,华为从中得到的不光是失去市场机会的遗憾,更应该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壮大所伴生的烦恼,这种烦恼是成长的烦恼,反观对手的遗憾更多的则是失落的遗憾,对手的烦恼也更多的是失落的烦恼。
  华为应该在烦恼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现在美国之所以尚有底气将华为的产品拒之门外,是因为美国可以不计成本在国内取得替代产品,如果在接下来的技术和产品竞争中华为有不可替代的“杀手锏”,结局又该如何?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的动力,华为的跨国市场之路不会平坦,但华为的前进不可阻挡。
  
  抽文
  
  现阶段美国网络通信设备供应和解决方案市场基本对中国两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关门。
  
  华为虽然已经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占有全球15.6%的市场份额,但在网络设备的消费大户美国,华为从未赢得过一单美国主要网络运营商的商业订单。
  
  华为之所以令美国人如此起劲地进行围堵,很大程度上缘于华为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具备了能够成功切分曾经的行业霸主美国巨头的奶酪的地位。
  
  华为从中得到的不光是失去市场机会的遗憾,更应该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壮大所伴生的烦恼。
 
 

《小康•财智》2012年第11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12-04


2012年01月(《小康▪财智》)


2012年02月(《小康▪财智》)


2012年03月(《小康▪财智》)


2012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