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2年04月《小康》
  栏目:财经
银联卡十年:1300亿交易背后的生活方式变迁

★文 /《小康》记者 于靖园

 
  
  无“卡”不入 印有红、黄、蓝之和颜色的银联卡在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方式。
 
  从现金支付、支票社会到电子化发展,银联创始人万建华回顾银联卡诞生十年之路,一种超前支付方式的引进、落地、日常化,最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也使人民币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全球化之旅
    
  农历龙年春节,纽约第五大道上也弥漫着过节的气氛。这是中国游客来旅游度假的旺季,在第五大道的奢侈品牌Coach专卖店,有两名会讲中国话的服务人员,而其结账台上,放置着一个显眼的银联标识。华人员工爱丽丝向记者解释道,这是近期刚刚装置的银联系统。
  在店内采购的王华对于“银联”这个标识再熟悉不过了,“现在哪怕是交水电费,我都能刷银联卡。”在北京中青旅做导游的王华时常带团出国,“以前出国,让我学会了Visa和Master这两个不常用的英文单词,但是现在我的同事、朋友则无需如此,因为在国外,随处都可以找到银联。”
  
  “十年前,买房子提着现金去”
  “以往总是有中国游客问询是否可以刷银联卡,现在拥有了这个系统,对双方都是方便的。”爱丽丝知道,银联所带来的便利后面,是巨额的盈利。
  远在英国的哈罗德百货,对此会更加清楚。
  根据增值税退税表的相关数据,这家奢侈品商店计算出,中国富裕游客在该店的人均购物金额增加到3500英镑,对中国富裕游客的销售额增长了40%。而这些数据的前提条件无一不是:“在伦敦分店安装了75台中国银联终端机”。
  中国银联在2012年1月4日下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元旦三天假期,银联卡境内跨行交易金额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创近年元旦假期刷卡消费新高,同比增长35%,而境外交易金额同比增长29%。
  按照Visa的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出境游人数最多的国家,银联要获取这一部分刷卡消费产生的渠道费用可谓易如反掌。在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总量就达到700万张,而银联在中国境内发卡量早已超过20亿张。手握大把人民币的中国游客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开路先锋。
  现在,银联卡已经可以在境外117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十年前,哈罗德的老板肯定不会想到来自中国的银联卡会拥有如此之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十年前,万建华想到了这么一天。
  “现在是什么情况?我们已经构建了发卡量,发行银联卡28亿张。十年之后我们已经用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大家消费、出行的支付占整个支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0%,十年前美国是35%,北欧超过50%,我们短短十年已经超过40%。”
  2011年末,在2011中国第六届全面小康论坛上,获得年度“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奖的万建华发表了上述感言。他回顾了银联卡的诞生、缘起与发展,并对当下信用体系建设有着新的思考。
  万建华身材瘦削,戴着金边眼镜,言谈温和却充满力量。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获金融学学士后,他考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获得货币银行学硕士,并于1997年在美国南加州职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这个被誉为“中国Visa之父”的江西人几乎一手创立了中国银联。万建华很喜欢用“十年”这个词。这或许是一个深深印在他心里的时间点。十年,是一个不知不觉的巨大变化,是支付方式的变化,更是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变化。
  十年前的2001年2月,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提出,银行卡要走联网联合的道路,要成立一个中国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
  这是银行卡发展的春天。“那时候,我们买房子甚至都是提着现金去的。”万建华的话丝毫没有夸张。即便银行卡已经逐步开始使用,在北京大商场的收银台里,打眼望去,也是满柜台的POS机: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信用卡,一家银行一台POS机。
  而这个颇为尴尬的现象随后就被改变。
  
  
  万建华 在2011第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荣获“杰出贡献人物”奖。
 
  银联创立 万建华最初的印记
  2001年5月,一个名为“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筹备组”的组织成立了。组长便是万建华。
  其实,在组建中国银联前,尽管在金融业内已享有名声,但万建华为人却非常低调。筹备银联的机会降临到万建华身上,对于接受此次重任,他有着自己的考虑。
  “我觉得这是商业银行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信息化是当代整个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商业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这些年里也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个人资产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个人银行业务集中在银行卡这种载体上的趋势日益明显。我感觉这肯定代表了未来商业银行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这个机会确实好,尽管当时心里并不是很有底,但是起码感觉这个事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凭着这个直觉就接受这项任务了。”万建华这样表示。
  之前在招商银行任职的时候,他就非常看好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从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主流的支付工具。“80年代,中国人到美国拿现金支付,美国人觉得很奇怪,美国人基本不会拿现金支付了,要么是支票,要么是信用卡。”万建华回忆当年的情景说。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央行管理层曾经设想转向支票社会,结果银行卡兴起后,把支票阶段跳过去了,把压卡机时代的信用卡也跳了过去。“我们跳了两个阶段,直接电子化了。”万建华对《小康》记者描述银联卡发展的迅猛过程。
  但是其间的过程并不如此轻松。
  2001年6月,银联筹备组成立。筹备组成立后,起草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方案》,在银行内部对该方案形成一致意见后,2001年8月初由人民银行将筹建情况向国务院作了书面汇报,经国务院领导查阅后又向计委、财政部、工商总局、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法制办等相关部委征求意见,获得支持。
  两个月后,国务院责成国家计委调研,计委再次就银联设立方案向各商业银行、各部委作了全面调查,并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调研报告,基本肯定了设立方案的原则和约定,“国务院领导对该报告也已圈阅认可”。
  直到当年的12月14日,人民银行才最终批准该申请,并明确银联的性质为“提供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及专业化服务的股份制金融机构”。
  2002年2月23日,银联筹备组在《关于设立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中称:“为了推进联网工作,加快金卡工程建设,应对加入WTO之后银行卡业务的国际竞争,经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卡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国家邮政局等85家单位拟在原18个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基础上发起设立银联。”
  2002年3月,银联正式成立,这是国内唯一一家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机构,央行赋予银联“组织银行制定规则”的权力。万建华出任银联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那时,万建华在业内被贴上的标签是“智慧”和“实干”。而他也很好地把这两个特点运用在银联的建设上。
  这一年,被业界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
  成立当年,银联就实现了在300个城市各大银行的行内联网,在100个城市实现银行卡的跨行通用,在40个城市发行银联标识卡,并且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跨行通用。
  
  
 
  短兵相接 银联卡的国际化之战
  自2002年1月10日起,四大商业银行及交通、招商、华夏、深发展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部门已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五城市推出了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并正在逐步实现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在五城市内和五城市间的联网通用。
  这个印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标记,开始变得随处可见。而那不同的颜色也分别象征着合作诚信、畅通高效和安全。
  2003年,银联开始扩展产业链。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实现联网通用。
  同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制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此战略中,银联是重要组成部分。万建华说:“人民币走到哪里,中国银联就走到哪里。”
  在公开场合,万建华总是显得信心十足。在中国银联的人民币卡成功实现与中国香港的对接后,万建华兴奋地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个人银行业务的全面开放还有两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共同努力,提升整个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素质。”
  2003年末,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银联,实现扭亏为盈,2002年末,银联总资产为17.05亿元,净资产15.97亿元,净利润为亏损3766万元,而到了2003年末,净利润就达到了2606万元。
  “这跟单独做商业银行的感触不一样,那个时候主要是考虑单个银行个性化的发展问题,考虑怎样做出特色,怎样与众不同,怎样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怎样在市场上、在银行体系里面能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而银联的事是公共的事业,考虑的是公共性、社会性,是社会公共工程。因此,社会价值感更重,我只是感觉在做一件有社会价值、有公共意义的事。这件事是一项长期事业,今年只是让这项事业有重大推进。”2004年,万建华总结过去一年多的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
  银联成立两周年之后,万建华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一改过去“人民币走到哪里,中国银联就走到哪里”的口号,提出新的战略——“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就应该走到哪里”。
  这一年,银联拿出了国际化方案。“我最初提出银联卡国际化,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在中国刚刚开始,怎么就走出去呀?我说没办法,不做不行。”万建华对记者回忆道。
  国际化方案最后决定市场区域,是从中国香港、澳门入手,然后开发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市场,最终扩展欧美市场。2006年,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编译了《银行卡时代》。这是一本记录美国银行卡业发展轨迹的书。从地区联网到全球联网,从联网到上下游产业的完善,这就是一个成型的全球银行卡商业帝国的版图,也是中国银行卡市场未来版图的描绘。
  万建华在序言中引用了作者的话,将银联与这个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引述为“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难以割裂。
  如今,万建华那句“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已经基本成为了现实。在中国,现在已经有35%-40%的人在使用银联卡。“我们已经把农村算进去了,如果在城市这个比例更高。”万建华说。
  在国外,银联已经基本实现了100%在ATM机取款功能。“而且银联卡的消费还在逐步扩大。”万建华说,“日本、韩国,甚至一些很小的店都可以使用银联卡。”
  正是在万建华的努力下,中国银联短短几年就实现盈利,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对接成为现实,并开始初步向第三方支付市场迈进。
  
  银联卡改变了什么
  “商场、超市、宾馆……只要在POS机上一刷就行。”导游王华注意到自己所带的游客们,已基本上习惯了刷卡生活,“甚至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在用互联网、手机等缴费。”新的支付方式正在改变着居民的消费方式。
  在万建华任期内,中国银联做出了傲人的业绩。2008年中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达到4.6万亿元,比银联成立前增长了50倍。截至2008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超过18亿张;境内联网商户达到118万户,联网POS机具达到185万台,联网ATM机近16万台,分别是银联成立前的7.8倍、8.4倍和4.2倍。
  2007年8月,万建华调任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副董事长,之后又于2010年出任国泰君安党委书记及董事长一职。
  事实上,从2001年筹备中国银联,到国泰君安,一弹指就是九年。在这九年里,万建华一直在银行系统,特别钟情于中国自主品牌的支付体系的创建。有人说,万建华最擅长的是银行系统,现在去证券公司,并没有太多优势。
  但实际上,证券也是万建华的老本行。“证券业我原来也做过,招商证券和长城证券就是我创立的。”万建华对《小康》记者说。在离开招商银行前,他曾在这两家证券公司任职董事长。
  现在,在上海本土老牌券商国泰君安身上,也日渐清晰地显示出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万建华低调实干的烙印。市场化是万建华上任以来对这家老牌券商最大的期望,而在随后的经营团队招聘和未来的战略规划中,市场化成为一条主线。国泰君安经营理念的变化也开始沿着万建华的思路进行。
  国泰君安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以证券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已经逐渐形成。
  “所以无论在央行也好,在商业银行也好,我都努力地去工作,务实地去做事。那么好的机遇,也接受了这么多教育,自己也认为对很多问题有一些想法、有一些认识,所以总在想应该把它发挥出来,做一点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但要做好事情,不仅要有志向、愿望、激情,还要务实。”万建华说。
  “大一点的事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特别是像银行卡联网通用这件事,涉及各家银行、广大商户和持卡消费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央行的有力支持。这就要沟通好,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想,找到共同点,先从共同关心的事做起,一步一步来,逐步把事情做成。”
  “以前出门旅行,购物,身上总是要带上现金才踏实。而现在,有银联卡其实更踏实,而且方便。不用再带那么多现金出门。”导游王华在带团去美国时,刷卡结账为母亲和朋友各买了一个Coach的钱包,一共202美金,银联甚至为其节省货币转换的手续费。王华从没听说过万建华这个名字,但是她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每个人的钱包里,都装着银联卡。
  万建华和那个写着“Union Pay”、三种颜色交接的小方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方式。
  
  
《小康》2012年第04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4-10


2012年01月(《小康》)


2012年02月(《小康》)


2012年03月(《小康》)


2012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