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11月《小康》
  栏目:卷首语
用良知的尖刀剔骨重生

★文 /《小康》编辑部

  欲借用良知来剖人,需要追寻良知的起源、训练与培养,这种基础工作要在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得以落地,要真正地培育国民的精神,确立国家的价值导向。今天的愤怒与反思,正是良知勃发的开始。
  
  看似偶然的一起交通事件,在十月刺穿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碾轧事件因为18名路人的漠视,导致举国哗然。此前一系列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案例也被重新翻了出来,由此引发了关于当下社会道德水平的争议。
  冷漠从何而来?作家林语堂曾把国人的冷漠归之为“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自我约束。”他举例说:“英国名著《汤姆求学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汤姆·布朗临行前,母亲嘱咐他“要抬头挺胸,直截了当地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母亲对儿子的临别嘱咐却往往是“少管闲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身处一个法律不保障个人权益的社会,不关心公共事务总是比较保险,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则难以认同。”
  70多年前的话语证之今日,仍不过时。“少管闲事”除了有文化土壤外,与现实中日趋功利的社会环境也密不可分。18名路人有可能是你、是他、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因为群体的心理氛围,社会的互信基础、普世道德的传承,是经由个体累积而成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由此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让民众集体愤怒,让官员反思良知的根源并不在于这一偶然事件,而是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不良现象的反击。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事实上社会道德体系也并未全部沦丧,小悦悦事件后的集体愤怒显见人心共识。而前段时间徒手接住坠楼女孩的吴菊萍之所以被称为“最美妈妈”,同样显示了我们对“见义勇为”的社会认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敬畏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人心,人皆有之。”孟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言论,所指乃在人心。
  毋庸讳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解构了传统的精神文化体系,却未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理想、信仰、传统、文明这些美好的事物变成了油滑的绕口令,而“一切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才会成为现实,所以今天有“李刚”,明天就会有“李天一”。要祭出良知这把尖刀来解剖世道人心,就需要找到今天盘根错节的肯綮所在。
  良知的尖刀该从何处入手?当反顾自身存在的问题,每一个人、每一级政府为良知的存在,提供了多大的舞台与空间。我们的确可以借诸法治,将良知的责难指向具体的人,以恶的手段来达成善的愿望。但这种惩戒手段无补于良知的恢复。道德不能捆绑,规则却需重建。欲借用良知来剖人,则需要追寻良知的起源、训练与培养,这种基础工作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三大工程中去做起,要在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得以落地,要真正地培育国民的精神,确立国家的价值导向。今天的愤怒与反思,正是良知勃发的开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回到起点去寻找出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却需举起尖刀,剔骨重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11-01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