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10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中山: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文 /《小康》记者 孙晓青 刘建华 中山报道

  念兹在兹 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市,留给此地巨大的精神财富,图为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广场。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俯瞰中山,就如中山故居这座中西合璧的小楼,百年来凸显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印证着这座城市在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谋求经济与民生均衡发展的人文思路
  在地图上勾勒中山市的轮廓,这座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其地理线条好像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
  中山市南端的南朗镇,紧邻着珠江口和伶仃洋,当地人习惯称珠江口为海,实际上这里是咸淡水交界处。涨潮时,海水覆盖整个水域,形成咸水,退潮时,珠江水又将这片水域变成淡水。站在山上,能够清晰地看到由灰蓝色的海水和昏黄的江水形成的咸淡水交界线。
  当地人认为,外来文化乘海风而进,本土文化携珠江水而来,在这里形成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正是这样的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人才辈出,发展迅猛,也铸就了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坚持、积极的个性。
  此地原名香山县,因纪念伟人孙中山而更名为中山,成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市。咸淡水文化的积淀使这里成为著名的侨乡,中外文化交融带来的开放、包容、先进的理念不断冲击着中山人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山人秉承着孙中山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抓住机遇,把中山从一个亦耕亦商的小镇,发展成为现在经济与生态环境齐头并进的和美之城。这个大约以占广东省1%国土面积和3%常住人口的城市,创造了广东省第五的经济总量。
  一个借由辛亥百年际遇形成的倒逼机制正在促发这座城市再次发力,一场城市发展的大变革正蓄势待发,拉开序幕。
  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虽然外表是“洋装在身”,但内里的设计和布局却又完全是传统中式的风格。这栋小楼是孙中山的哥哥在南洋经商赚了钱寄回来后,由当时26岁的孙中山亲自设计、画草图、督建的。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然而,在100多年前那个中国古朴的农村里,它的出现曾引起过一场轩然大波。
  “这栋房子无数地方都不同于当时的习俗,第一是朝向,古时候房子讲究坐北朝南,讲究紫气东来,而它却是坐东朝西,第二是为了让空气通畅,小楼有很多的窗户,这又打破了农家忌讳窗多的旧俗,第三是它的走廊和门都是通畅开放的,这也大违中国传统建筑封闭式的习惯。据说小楼建成时许多人来参观,当时就有人说它四通八达破财不吉利。学医的孙中山先生却认为,空气流通,精神愉快就是吉利。”
  这是故居讲解员们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刚刚毕业来到馆里工作两个月的小郑最喜欢讲解这一段,在她看来,虽然建房子是件小事,但却体现出孙中山先生的开放与先进的理念和精神。正是这种理念和精神,影响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大发展。
  在故居纪念馆馆长萧润君看来,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对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但这并不是孙中山革命人生的全部。孙中山曾讲过:“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100年后,当回过头来审思,早先他所提出的许多建国方略,都在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建设中发挥了现实的指导意义,他的《建国方略》、实业思想以及铁路、港口、水利计划等,如今也都逐一实现。
  上海浦东新区一位管委会副主任曾对萧润君馆长说,“我们是捧着孙中山的著作来建设浦东的。”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戎马生涯后担当了铁道部长,在90岁时来到孙中山故居,下车后见到萧润君第一句话就告诉他,“当年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我是拿着孙中山的铁路图来当的这个部长。”2005年,温家宝总理参观故居,他站在故居纪念馆内依照孙中山理念建成的规划国家经济建设的沙盘前曾风趣地说,“现在各地建设到国务院来立项都说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
  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如此,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
  “中山是伟人故里,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建设文化名城最深层的底蕴。”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的这句总结恰如其分指出了中山和其他纪念辛亥革命城市的不同。在这里,秉承孙中山精神和文化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思路之一。孙中山文化被深深烙印在城市建设中,无论是发展思路、城建还是民生都贯穿始终。
  来到中山的人都会被这里宜人的绿化环境所吸引,道路两旁高大的亚热带灌木、成片的植被都给这里带来了清新又自然的感觉。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张珂笑着告诉《小康》记者,中山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他看来,这得益于孙中山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山成功探索出一条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发展之路。这个广东经济的“小虎”,早在1997年就从联合国人居中心捧回了“人居奖”。
  萧润君接触过很多中山籍华侨,无论他们的事业有多大,职务有多高,在他们的名片上,名字的下方往往印着的不是职务,而是“广东,中山”。这座城市以孙中山为荣、为标杆、为指向标,无论是当地还是身居海外的中山人都为这个身份感到自豪。
  
翠亨新区 休闲旅游度假、大学城、画家村、翠亨村的梦想随时代而变迁。
  一座村庄的城市梦想
  纪念馆门前的马路正在紧张地整改建设,来往车辆频频,尘土飞扬;旁边,辛亥革命纪念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说,这个广场10月初就要正式投入使用,紧迫的工期使这里每天都有很大的变化;因为施工,通往孙中山纪念中学的那条林荫路暂时封闭,来此的车辆只能绕路前行,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周边的人来说,着实带来很多不便。
  程爱娟经营的小卖部原本在孙中山纪念中学校门对面,因为道路整改,她不得不搬迁到稍远处,虽然也对着校墙,但来往只有通行的车辆,少了很多客源。“生意少了好多哦,可是没办法了,这边要搞大建设,支持喽,希望将来能带动生意更好。”程爱娟笑着说。
  和她一样,近几个月的部署建设中,附近的居民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没有一句怨言,甚至仍带着欣喜。他们知道,这一次,翠亨村终于要变样了,他们的道路会更宽敞、畅通,环境会更好,经济会更发达。
  南朗镇党委委员、翠亨支部书记张锦华甚是欣慰。1998年,应翠亨村镇相关领导的请求,他弃商回到了这里开始了村官之路,一干就是13年。作为历史文化名村,13年的光景中,翠亨村一直都在以保护为主,尤其是翠亨老村,不准拆也不准再建,保留下十几套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然而,眼看着其他村镇大力发展工业逐渐壮大富强起来,面对老百姓的质疑和不满,张锦华倍感压力之大。
  作为行政村的翠亨村管辖2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900多人,外来人口2万人,因为早期开发征地,村里几乎没有耕地,务农的人很少,村民基本都以外出打工为主,有的也做些小生意。从1995年开始到2008年,翠亨村几乎处在发展的停滞期。“大环境限制了,作为孙中山故里,这个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考虑,规划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张锦华无奈地说。
  当时,其他村镇都在大力发展工业,招商引资,而翠亨村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张锦华也曾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很多工业项目根本进驻不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很难平衡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翠亨村。这里的村民们知道如果没有孙中山,翠亨将会和所有不知名的小山村没有分别,但也正是有了孙中山,伟人故居的头衔一度成为了这里发展的负担。
  这十多年间,这里只好重点进行了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翠亨村的发展定位很重要。”张锦华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个平衡促进当地的发展。2008年,村里的决策者们开始重点讨论定位问题。当时提出了两个,一个是做休闲旅游度假的地方,一个是以孙中山纪念中学为依托建立一个大学城,将这里打造为一个文化之地,而在调研的过程中,后来又演变成了画家村的建设。
  翠亨村一直都在往旅游休闲的方向努力,但一直以来,依托孙中山纪念馆的旅游开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这里无论吃饭、住宿都不方便,来到这里的游客大都参观完故居就走了,留不住人。此次辛亥百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翠亨村建设国际旅游小镇,重点发展旅游业,弥补原有的不足。
  “现在这个小镇的规划还在制定和讨论中,很多人都在问小镇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欧式的还是民国风情的,这似乎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地方。”张锦华说。一派专家认为旅游小镇应该突出岭南特色,以原有民国建筑为依托建设传统中国式的;另一派专家则认为,孙中山先生一生跑过很多国家,应该建设一个国际风情街的样式,突出欧式特色。
  “我个人是倾向于传统岭南特色的建设,但是现在有些已经确定的项目,比如说度假酒店是古堡形式的,就必须要考虑这种落差定位如何协调。所以专家们还在论证。但无论是什么样,这里都将发生大变化。”张锦华笑着说。
  在他的办公室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2004年的翠亨村全貌航拍图,每天他都会不自觉地看看,最近,他偶尔也会想起,以前因为无法招商引资落项时的无奈愤慨。如今看来,当时如果真的成功了才是大错误。
  一个“新区”的重大变革
  岐江,穿城而过,曲线优美,被赋予中山母亲河的尊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正是这条延绵39公里长、贯穿城区与11个镇区的母亲河,充当了当时中山连通外界的最便利通道。人们在这里聚居,货物在这里集散,交易在这里进行,市场在这里形成,沿江经济带在这里逐步延伸。
  2010年12月21日,时任中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乘快艇沿岐江夜游的路线慢驶了一圈,提出“治理岐江水 扮靓母亲河”的重要,并提出 “水是魂、灯是眼,沿途江景是亮点”岐江夜游开发思路,岐江夜游呼之欲出。
  时值辛亥百年,在众多的开发建设项目中,计划于10月1日正式运营的岐江游项目仍然是很亮眼的一个。在建设中,曾有人质疑,岐江沿岸景观楼宇建设还不完备,还没形成优美的景观带,为何不等建设好后再进行岐江游开发。而一些接近市政府决策层的人士表露,市委书记薛晓峰正是希望用完备的岐江游硬件倒逼两岸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中山市此刻处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上。对中山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隆重的纪念,薛晓峰表示,中山正是将借纪念辛亥百年形成倒逼机制,集中力量实施打造战略平台,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中山城市格局的战略性发展。
  在分析中山城市发展短板的时候,张珂直言不讳地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中山的区位优势没能发挥出来。“我们的交通条件相对来讲是滞后的。除了一个去港澳的口岸后没有别的,以前铁路也没有,现在有一个刚刚建成运行的轻轨,没有机场。虽然周边几个城市机场也比较便利,但和其他城市相比,在对外交通领域当中有落差。无论选择哪个机场都要超过1个半小时左右,别的城市都会比我们快。”张珂说。而市委市政府也看到了这一劣势,提出了“道路先行再先行”的发展策略。
  另一场更为重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和规划中。
  在中山的采访中,每天都会听各个部门提到“翠亨新区”建设项目。据介绍,中山正在打造“一个平台两大基地”。一个平台即“翠亨新区”,其将整合孙中山故里和中山东部沿海区域资源,与大型央企密切合作,进行规划建设。起步区5平方公里,努力将其打造为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华侨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两个基地是指以明阳风电为龙头,发展产业链、延长产业链,用三到五年力图把它打造成为千亿级的海上风电项目;另外,中山和中信国安盟固利、北汽福田等达成协议,计划投资160亿元建设大功率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翠亨新区”项目处在南朗镇,得名于孙中山故居的所在地南朗镇翠亨村。南朗镇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综合发展力由原来中山倒数第七、第八的位置攀升到现在的第五位。税收由2005年的2.5亿元突破到2010年的超过13亿。而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已经超过了7.5亿元,预估势必会超过去年的成绩。
  刘浩君任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前一直在南朗工作,说起这里的发展感慨不已,“中山曾经有一句笑谈,中山24个镇区,按照经济排名每8个镇划为一个世界,南朗最早先是第三世界,而现在是第一世界。”
  南朗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快速发展。而此次“翠亨新区”的规划项目势必会让南朗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南朗镇副镇长阮杰明表示,这一项目将对南朗的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一个教授曾讲过一个观点,以翠亨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画个圆圈,在地图上拿掉,中国近代历史将不复存在。这里承载着中国近代文化遗产的复兴与保护。辛亥革命百年,在纪念和有效保护相关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应该切实推动的是区域性的发展。中山适时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10-09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