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9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2011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文 /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欧阳海燕

  本次调查显示,六成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择校问题”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香港;超九成家长有意愿送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其中17.5%的人表示“有意愿,也有实力”

  “明年的这个时候,天天就要到这里上小学啦。”汪辉指着校门,对身边5岁的儿子说。
  这是北京市最好的小学校之一,位于海淀区,特色是英语和乐队。“据说,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达到英语口语三级以上水平,个别孩子能达到相当于英语专任教师的口语水平。如果能加入乐队,不仅有机会到国内外演出,见世面,‘小升初’的时候,也会有优势。”汪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美好前程。
  汪辉的这份从容,缘自于她在两年前就“未雨绸缪”,为孩子“幼升小”做好了准备。

  择校要趁早!
  “择校问题”被选为“2011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之首。
  超八成家长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
  汪辉夫妇原本在昌平区回龙观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上班虽远,住得却宽敞,120平米。夫妇俩很知足,所以即便在汪辉怀孕最辛苦的时候——每天乘坐地铁13号线上下班,中途要下车吐两次——夫妇俩都没想过要换房。
  2006年,他们的儿子天天出生了。夫妇俩开始担心孩子以后的受教育问题。回龙观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他们理想中接受教育的地点是海淀区。2009年5月,天天满3岁,某天,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依照相关小学校“落户三年,父母拥有产权”的规定,如果他们不在9月之前在海淀区买学区房,那么三年以后,天天就没有机会就读海淀区的小学校,将来升入海淀初中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于是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在清华南门,找到了一个面积不到60平米、房龄大概20年、要价却在2.3万一平米的二手房。在跟房东反复确认该房不是危房后,夫妇俩到处借款,凑够了60万首付,把房子买下,并将一家三口的户口迅速落到该房名下。
  办妥了这一切,一看时间还不到7月,夫妇俩长出了一口气。“差点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汪辉说,“所以,择校要趁早!”
  免试、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入学的基本原则。然而,最近几年,“择校”竞争愈演愈烈,且从“小升初”蔓延至“幼升小”,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开始阶段就走了形。
  《小康》调查中,超八成(81.2%)家长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究其原因,过半数(50.6%)家长认为是“教育资源失衡”所致。也有近两成(19.6%)和一成多(10.9%)的家长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和“学校追求特殊利益”是“择校热”的主要原因。
  2011年8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公众眼中的中国教育”调查。调查采用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公众进行调查,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40.1%、30.1%和29.7%。本次调查还利用后台控制系统,对参访者的身份进行了控制,学生和家长的比例分别为28.5%和71.5%。在家长中,孩子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比例为75.8%。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调查显示,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学生减负、民办教育的发展、南科大改革等27类与教育相关的问题中,“择校问题”被选为“2011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之首,其余位列前五的是教育质量、教师素质、教育费用负担过重和大学生就业问题。
  与去年相比,“择校问题”的受关注度明显提高,从第5位跃升至首位。入园难、入园贵,则由去年的首位滑落至第10位。从近两年的“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看,受关注度始终位居前十的有择校、教师素质、教育费用负担重、大学生就业、学生减负、城乡教育差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及入园难入园贵等八类教育问题。
  今年,“择校问题”备受关注,或许是人们愈发感到中国义务教育的氛围异常。为了择校,改户口、买学区房、巨额择校费、托门路找关系、上占坑班、上培优班……家长心力交瘁,乃至精神崩溃。今年6月,网上出了一位颇让人心酸的名人——“变态娘”:武汉的一位妈妈发帖称,在“小升初”的压力下,她不得不把女儿送进各种“培优班”,让孩子的童年变得苦累不堪;而自己每天做的最多的,也是留意各类教育信息,探听培优市场的动向。
  “择校”伤害了社会公平。在“择校热”的背后,是不少名牌学校通过“寻租”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不少权利阶层的子女优先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择校制度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合法化,从而在“文化资本”之外,极大地加剧了社会差距。
  谁是孩子的盗梦者?
  义务教育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类型”。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被认为是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其次是应试教育。
  超六成孩子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认为孩子课业负担重。
  刘园的女儿宛宛开学上初二,很幸运,在升学问题上,刘园没有汪辉和“变态娘”惊心动魄的择校经历,她的家就在一所区重点学校的对面,所以去年宛宛直升进了该校。“我和我女儿都少吃了不少苦。”刘园感慨道,“义务教育,原本应该是让家长和孩子最省心的教育阶段,不用考试,就近入学,可是现在,变成了拼成绩、拼证书、拼特长、拼家长的潜规则游戏。”
  近年,义务教育之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小康》调查显示,义务教育已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类型”。本次调查中,受访家长选出了他们眼中“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五个问题”,分别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应试教育;教育费用高,家长经济负担重;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素质问题。
  虽然没受过择校之苦,但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刘园丝毫没有感到轻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的女儿不快乐。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
  快乐,在很多教育理论中,都被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中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就将教育的核心理念阐述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次调查中,近七成(69.6%)家长都把“要让孩子快乐”作为教育孩子的首要理念。其余位居前五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孩子共同成长”、“平等对待孩子”和“不溺爱”。
  然而,现实使理想遭受重创。
  宛宛才上了一年初中,但看起来已十分疲惫。从初一开始,学校就树立了“一切为了中考”的教学方针。每天翻来覆去只上三门课:语、数、外。美术、音乐、品德等副科,统统被砍掉。虽然科目少,但学生们一点也不轻松。原本下午5点钟就应该放学,可是上课上到晚上7点却是常事。而这期间,是没有饭吃的。放学之后,又要做一大堆作业。通常,宛宛要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
  初一的宛宛已经把初二的课都学完了。“现在赶进度,是为了初三的时候全力以赴备战中考。”宛宛说,为了赶进度,学校不仅把学生平时的时间占满了,就连周六上午的时间,也被占上用来补课。小学的时候,宛宛上了很多兴趣班,包括美术、古筝等。可是现在,她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发展兴趣。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们厌烦,老师们心情也不好,整个学校的氛围,宛宛称之为“变态”。
  《小康》调查中,超六成(63.7%)孩子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认为,孩子课业负担“比较重”或“非常重”。主要体现为睡眠时间少、学习时间过长及文体活动偏少。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十年来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目前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比五年前增长了三成。
  谁是孩子的盗梦者?
  今年6月,教育部开始向社会征集学生减负良策。事实上,学生减负这一话题早已不再新鲜。但是,过去十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似乎并没有减轻的迹象,相反陷入了“越减越重”的怪圈。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今年5月,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一语惊人。多数网民认为,张校长的话折射出了中国教育真实、严峻的现实——学生的压力太大了。
  其实,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十分清楚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太重,方方面面都在抱怨,可就是减不下来,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孩子走。“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过去,我上学的时候这样说,现在,宛宛也这样说。”刘园说,“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方式,几十年了依然没有改变。
  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负担重,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二是中、高考选拔机制“唯分数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学生和家长为了进入好学校不得不加大投入;中、高考制度的存在则让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无法忽视分数的重要性。不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减负永远只能是做秀。”
  人才外流,可以理解!
  六成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
  超九成家长有意愿送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其中17.5%的家长表示“有意愿,也有实力”。
  美国是中国家长和学生心中最理想的接受教育的地点,其次是香港、英国。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只有一种身份,就是考生。在对孩子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上,国内教育存在太多缺欠。”刘园说,反观国外的教育,不管是从小学还是到大学,都是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基点的。她已经计划好了,高中就让宛宛上“国际班”,以后出国留学。
  《小康》调查显示,六成(60.1%)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超九成(95.4%)家长有意愿送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其中17.5%的家长表示“有意愿,也有实力”。学生当中,也有超九成人(95.4%)表示有意愿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但大部分(占比75.3%)学生表示自己“有意愿,但没实力”。美国、香港、英国是中国家长和学生心中最理想的接受教育的地点。
  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用脚投票,选择他们心中更为理想的教育,以逃离国内恶劣的应试教育环境。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8.5万,同比增长超过24%,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而且过去很多年来,中国到美国的留学生以读研究生为主,但是近年来,赴美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
  出国留学是好事,但问题是中国留学生的回归率非常低。据教育部统计,中国在世界各地留学生的总回归率,大大低于新兴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回归率高于50%的状况。美国《科学》杂志就曾把清华、北大形象地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对于中国的人才外流现象,本次调查显示,38.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理解!国内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准、发展机会、工作环境等跟发达国家相比有一个落差,国外的条件更适合人才施展才华”;34.4%的人认为国内“应当反省!唱爱国主义高调对阻止人才外流于事无补,国家必须在政策、行动上真正体现出对人才的重视,才能挽留住人才”;24.8%的人对此感到“痛心”;但认为滞留人才“不爱国”的仅占2.6%。
  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哪里?
  近六成受访学生和家长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香港。
  “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
  对于南科大的教育改革,近五成人持观望态度,“看好”者不足三成。
  众多事件都在提醒中国的决策者们,中国的教育改革应当加快进行,其中包括近年来,大量内地大学眼中熠熠发光的优秀生源投身香港高校。据报道,今年香港各高校收到内地本科生报读申请超过2.4万份,较去年上升约一成。其中,香港大学收到入学申请超过万份,最终录取291名内地生,包括17名省市级状元。
  本次调查中,近六成(57.4%)受访学生和家长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香港。而“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机会多,出国留学机会大”、“与内地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理念,以学生和学术为中心”和“优异的教学质量,多所高校在国际上都有很不错的排名”则被认为是香港高校的三大魅力。在香港众高校中,今年正值百年华诞的香港大学被选为“中国学生和家长眼中最有魅力的香港高校”,其次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
  对于大学,人们是寄予了厚望的。“培养人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其次是“培养人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培养专业人才”。然而,人们对于在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三个目的上的“实现程度”(以1至10分计,1分代表“几乎没有实现这一目的,10分代表“完满地实现了这一目的”)却不甚满意——平均分分别为4.88分、3.91分和5.34分,全部在中等以下水平。
  本次调查中,受访学生和家长认为,目前内地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学质量不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泡沫化,质量下降”、“人文教育匮乏,学生素质成问题”和“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
  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则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目前中国高校的体制和环境。他将其归结为行政化的问题,所以他要“去行政化”。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认为自己值得为中国的大学再奋斗一次。
  然而,南科大自诞生以来,一直饱受压力,受制于体制束缚而步履维艰。教授辞职、学生退学、弃考事件、停招风险等风波不断。由于目前还未获得教育部承认的学位授予资格,所以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独树一帜也被许多人看作是一场大冒险。本次调查中,对于南科大的教育改革,近五成受访者持观望态度,“看好”者不足三成。
  很多人认为,香港一些大学在内地的招生,让内地高校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或可以推动内地教育大变革。但也有人提醒说,不要高估了香港高校的作用,对于目前正在步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来说,一个真正的障碍是业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因此只有努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中央向地方授权,政府向学校授权、向校长授权,实行教育家办学,才能恢复学校的活力,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8-31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